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园艺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八个双孢菇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双孢菇品种为供试菌株,玉米芯培养料为栽培基质,在工厂化条件下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丝体阶段"闵1号"菌丝洁白,生长速度快,长势好;子实体阶段"闵1号"产量最高,子实体菌柄较短,单菇质量最大,菌盖最厚,菌盖较大,质地硬,转潮期较短,且粗蛋白、粗多糖含量最高,粗脂肪、粗纤维含量较高。综合分析比较,"闵1号"表现最佳,为工厂化双孢菇栽培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12.
将杏鲍菇单核菌丝进行紫外诱变,挑选优良单核菌株杂交配对,获得47个长势较好的子代菌株。通过拮抗试验与脂酶同工酶分析预测子代菌株杂种优势,筛选出有异于亲本的7个杏鲍菇新菌株。  相似文献   
13.
对于8个杏鲍菇菌株发酵液中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的活性及其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表明:菌株CC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淀粉酶活力均高于其它7个菌株,多酚氧化酶活性低于AA,PLA,PL7,PL174个菌株,高于PL3,PL6,PL16三个菌株;各菌株的蛋白质含量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菌株CC的蛋白质含量为最高,并且蛋白质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总酶活;分析表明:CC是一优良的杏鲍菇菌株。  相似文献   
14.
以国内引进的12个杏鲍菇菌株(P1~P12)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分析菌株间的遗传距离,研究了不同菌株的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的差异。结果表明:P4菌株产量高、生物学效率高,P9菌株生长周期短、菌柄长,适宜作为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5.
于兰芳  李明  李守勉  田景华  姚太梅  邢蕾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13-1413,1430
[目的]为食用菌紫外线诱变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紫外线辐照猴头菌菌丝体,研究不同照射时间对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势、菌落直径及菌丝锁状联合数量的影响。[结果]紫外线对辐照1~3 min的菌丝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照射3 min处理的作用最明显(P<0.01)。对照射5 min处理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差异不显著。[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猴头菌紫外线诱变育种辐照时间以3 min最佳,但紫外线照射的不同时间与猴头菌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莜麦秸和双孢菇为试材,研究莜麦秸作为双孢菇栽培主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莜麦秸秆基本成分适合双孢菇菌丝的分解利用,莜麦秸1 500kg、干牛粪1 125kg、尿素15kg、过磷酸钙50kg、石膏25kg和石灰25kg为适宜双孢菇栽培的培养料配方。与双孢菇栽培常规培养料进行对比发现,莜麦秸栽培主料发菌速度快,菌丝生长势好,其菌丝产量与稻草主料的接近,高于以麦秸主料。从农艺性状来看,莜麦秸培养料子实体菌盖较小,菌柄长度、菌盖厚度和单菇重中等。综合来看,在莜麦产区,莜麦秸可作为双孢菇栽培新原料。  相似文献   
17.
以北虫草‘CM016’为出发菌株,将液体培养的菌丝体片段用生理盐水稀释104倍,在20 W紫外灯下32 cm处照射100 s,研究了紫外线诱变对北虫草优良菌株筛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紫外线诱变共获得了31个菌丝体长势较好的菌株;拮抗试验表明,其中15株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存在拮抗线,对其进一步采用脂酶同工酶电泳鉴定亲缘关系,筛选出了与出发菌株有明显差异的诱变新菌株11个,将其进行出草试验及统计产量和虫草素含量测定,有8个菌株具有出草能力,其中C16菌株子实体产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C6菌株子实体虫草素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8.
碎段棉秆模具式栽培食用菌配套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碎段棉秆(〈15cm)经碱化和发酵处理后,用圆柱或长方体模具做成菌柱或菌块栽培平菇、姬菇、鸡腿菇,研究了碎段棉秆模具式栽培食用菌的配套技术,为栽培食用菌开辟了新途径。试验结果证明,碎段棉秆采用模具栽培平菇、姬菇、鸡腿菇,方法简便,用工少、成本低、效益高,是一种全新的棉秆栽培食用菌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不同菌株的混合栽培、转管多代次等都会引起菌种退化,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交替进行是防止菌种退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经过有性繁育出的菌种,可以突破母本的优良性状,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优于母本.每年进行孢子分离,以有性繁殖来发现优良菌株,以组织分离来巩固优良菌株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7种不同碳氮比栽培料对猴头菌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最适宜猴头菌生长发育的碳氮比。结果表明:猴头菌菌丝在7种碳氮比栽培料处理上均能生长,且都能形成子实体,但存在差异。在碳氮比为28:1~38:1的栽培料处理上菌丝生长最好,表现为菌丝生长速度快,且洁白浓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所设置的处理间,随碳氮比的增加,生物学效率呈增加趋势,当碳氮比达到38:1时生物学效率达最高峰,此后,随碳氮比的增加生物学效率逐渐下降。综合考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方面的因素,最适宜猴头菌生长发育的碳氮比为3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