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评估我国森林植被乔木层碳汇功能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基础数据.利用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研究.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密度的特征为:全省不同森林植被乔木层类型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硬阔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国外松林、杉木林、软阔林、灌木林、马尾松林和经济林,且乔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随其人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的分配规律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依次为杉木林、硬阔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灌木林、国外松林、经济林、针阔混交林、软阔林,从森林类型分布看,除杉木和国外松林外,其它森林类型天然林的比例远大于人工林;从地理分布看,除南昌、萍乡、新余三市外,其余各市均是天然林远比人工林要多,全省不同年龄森林植被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全省南部和中西部要高于中东部和北部.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的总碳储量0.210 Gt C,占全国森林总碳储量的5.66%.  相似文献   
32.
随着动物生产的工厂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动物福利相关的问题,动物福利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动物产品的品质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内就现阶段我国妊娠母猪的福利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做一综述,以加深对动物福利的认识,加强动物福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33.
北京市松山不同海拔油松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北京市松山4个海拔梯度(751,890,1 012和1 211m)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天然林为对象,对其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枯落物总蓄积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均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2)枯落物的总储量为9.03~27.75t/hm2,最大持水量为26.66~90.54t/hm2,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对数关系(R0.93);最大持水率为287.62%~296.73%,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0.99);(3)土壤容重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其变化范围为1.38~1.66g/cm3,总孔隙度随海拔升高先减小后增大;(4)土壤初渗速率相差较大,稳渗速率为1.95~7.06mm/min,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0.70)。综合分析得出,低海拔油松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较强。  相似文献   
34.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岗山森林生态站20年来所做的定位研究成果以及亚林中心1990~1999年的森林资源普查数据等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在不断降低;林种、林龄、树种结构严重失调;活立木蓄积9年中从77.4m^3/hm^2下降到63.4m^3/hm^2,下降幅度为18.1%;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能下降;木材商品率不高,系统的综合潜力急待开发。依据该区社情、林情,提出了“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优化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森林资源结构调整:扩大林业用地面积到9197hm^2;减少用材林为25%,将生态公益林、经济林、薪炭林比例增加到35%、10%和5%;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等,并采取“仿自然经营技术体系”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管理。由效益分析法计算显示,优化后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为11.87亿元,比优化前的9.27亿元增加2.6亿元,提高了28.1%,系统的健康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5.
以北京市常见7种园林绿化树种白皮松(Pinus bungean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桧柏(Sabina chinensis)、沙地柏(Sabina vulgaris)、银杏(Ginkgo bilob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为试材,采用盆栽控制法,研究7种园林树种叶水势的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明确植物水分亏缺状态和抗旱机理,以期为北京市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良好水分供应处理下,桧柏、白皮松、沙地柏、侧柏、银杏和国槐幼树叶水势日变化呈早晚高、正午低的变化趋势。栾树叶水势于12:00—14:00出现短暂回升,而后逐渐升高,与其它树种叶水势日变化趋势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常绿树种幼树叶水势日变幅均显著低于落叶树种(P<0.05)。分析绿化树种与气象因子间相关关系发现,该研究中的常绿、落叶树种叶水势与太阳辐射量、大气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影响不同绿化树种叶水势变化的主...  相似文献   
36.
以北京松山5个不同密度(784,1 024,1 210,1 616,1 872株/hm2)的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天然林为对象,对其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随丁香天然林密度的升高而增大。枯落物的总储量在13.19~31.66 t/hm2之间;有效拦蓄能力在32.71~79.77 t/hm2之间;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在50.76~119.29 t/hm2之间,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对数关系(R > 0.86);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385.72%~507.16%,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 > 0.99);同一密度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随密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初渗速率在37.50~54.55 mm/min之间,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 > 0.99)。中密度丁香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较强。  相似文献   
37.
以5个独立的转CBF1(C-repeat binding factor)基因草莓株系80、83、94、104和10-5-5为材料,套袋自交和正反交,通过对其后代种子中外源基因的卡那霉素筛选,PCR和Southern杂交,并统计数据,数据采用卡方检测.实验结果发现外源目的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并且是非细胞质遗传;在自交F1代中5个独立的转基因株系中,只有一个表现为基因互作,其余4个株系表现为一定的遗传分离模式;在自交F2代中,由于单果采收进行分析,发现既有3:1、15:1和35:1的分离模式,同时也出现基因互作等.转基因草莓中的外源基因的遗传是比较复杂的.  相似文献   
38.
以大气中的PM_(10)为研究对象,采用便携式手持颗粒物浓度监测仪Dustmate对空气PM_(10)质量浓度进行全天连续测定,研究了距不同林缘和道路距离处的PM_(10)浓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缘距离处的PM_(10)浓度日变化规律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6、7、10月最大值出现在07:30,8月和9月最大值出现在05:30,各月最小值出现在13:30或15:30,PM_(10)浓度月变化规律表现为随林缘距离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距林缘30m是PM_(10)浓度的重要转折点;不同道路距离的PM_(10)浓度日变化规律与不同林缘处相同,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各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3:30或15:30,而6、8、9月最大值出现在05:30,7月最大值出现在07:30,10月最大值出现在09:30,PM_(10)浓度月变化规律在距道路0~30m时急剧下降,大于30m时下降的趋势变缓,距道路30m时PM_(10)浓度削减率最大;在距道路和林缘0~30m处,随着月份的增加,PM_(10)浓度的削减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应对空气污染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9.
在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内选取森林植被区,并分别对远离林带1、5、15、30、50m处的PM_(2.5)浓度进行全天连续监测,分析远离林带不同距离对PM_(2.5)浓度的影响及其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内及距林带不同距离处PM_(2.5)日变化趋势相同,从早到晚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M_(2.5)浓度最小值出现在15:30左右,最大值出现在05:00—07:00;远离林带的距离对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随远离林带距离的增加,其浓度先降低而后增加,在距林带30m处PM_(2.5)浓度达到最低值,说明森林对颗粒物的削减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0.
降水对沙地杨树人工林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以107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cv.”74/76”)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DELTA V Ad-vantage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杨树茎木质部及各来源水δD、δ18O稳定性同位素值,结合自动气象站(HOBO)连续观测土壤含水量(SWC)、降雨量等环境和气象因子,利用同位素质量守恒多元分析方法,分析降水前后杨树林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1)降水在转化为土壤水或地下水的过程中发生同位素富集.与降水前相比,雨后0cm ~ 80cm土层土壤水δD、δ18O值明显呈现出偏正,80cm ~120cm之间明显呈现出偏负.2)土层深度与降水前后土壤水δD和δ18O同位素间存在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关系,R >0.8537.3)雨前杨树林主要利用120cm~180cm处深层土壤水,地下水的贡献率为20%;雨后第一天主要利用0cm~ 60cm、120cm~ 180cm处土壤水和雨水,而不利用地下水;雨后第三天与第一天相比降水的贡献率由31%下降为4%,而地下水的贡献率由0%上升为8%;雨后第五天120cm~180cm各土层土壤水在前四组来源水中贡献率分别为100%、99%、100%和88%,地下水的贡献率为18%.4)对于一般性降水,杨树林对其水分利用的衰减期为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