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农学   7篇
  3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1号的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沪油杂1号(原编号SH-19)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雄性不育系20118A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品种.20118A的育性由2对隐性重叠基因和1对隐性上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bbRfRf,临保系的基因型为aabbrfrf,恢复系的基因型为AA__或__BB__.沪油杂1号种子含油量42.43%,芥酸含量0.62%,硫甙含量24.23μmol/g.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243.3kg/hm2,比双高对照汇油50增产11.9%,比双低对照沪油15增产3.8%;在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244.0kg/hm2,分别比对照汇油50增产33.6%,比对照沪油15增产15.9%.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生态环境下,对甘蓝型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品种的保纯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无隔离条件下,甘蓝型油菜的异交率为18.0%,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品种种植点间距离越大,异交率越小,超过一定范围则异交率变化不明显。单株套袋自交保纯效果最好,网罩隔离和自然隔离保纯效果是,不隔离、不套袋保纯效果差。  相似文献   
3.
"沪油15"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培育而成的低芥酸、低硫甙(简称双低,下同)油菜新品种.1999年在上海市郊区、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等地进行示范试种,表现高产、抗倒、抗病和双低性状稳定,2000年秋播,"沪油15"推广面积达92万亩.为了充分展示"沪油15"的产量潜力,指导生产,作者进行了该品种亩产超250kg的高产栽培技术试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油菜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较之传统品质分析方法具有快速、简便、样品用量少且不破损样品、无药品污染的特点,其准确度、稳定性良好,是油菜品质分析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系采用品种(系)间的双方方法育成,种子含油量42.43%,芥酸含量0.38%,硫甙含量19.01μmol/g。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147.3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31.3%,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00.0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12.6%。沪油15适于我国长江下游冬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沪油21’是通过品种(系)间双交的方法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其芥酸含量0.87%,硫苷含量18.00 μmol/g,种子含油率46%,属高含油率品种.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23.45 kg/hm2,较对照‘沪油15’增产8.8%;产油量1 279.3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13.1%.在2009年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276.5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3.95%;产油量1 037.70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7.49%.  相似文献   
7.
随着油菜品质性状遗传规律逐渐被挖掘及品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和QTL定位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加快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油菜中几个重要的脂肪酸相关的分子标记和QTL定位进行综述,对已有的研究报道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探讨和总结,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甘蓝型油菜种子的低温萌发特性,本研究选取8个主栽油菜品种,在20℃、16℃、12℃和8℃恒温培养箱中进行萌芽试验,测定分析不同温度下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等指标。结果表明,油菜种子发芽势在温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8℃低温显著降低油菜种子发芽势。随着萌发温度降低,油菜根和芽的生长显著受抑,且在不同温度间和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这3个指标可作为油菜萌发期耐低温特性评价的主要鉴定指标。此外,为筛选适宜春播作绿肥的油菜品种,本试验通过春播试验分析发现,‘沪油早1号’的春播鲜草产量达1 712.53 kg/m2,远高于其他7个品种,其8℃低温下的相对根长仅次于‘沪油17’、相对芽长仅次于‘沪油肥1号’,该研究结果为油菜作绿肥早春播种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PG华”为母本,以抗倒伏、耐落粒的双低品种“沪油17”为父本进行杂交,然后以“沪油17”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从BC,代开始选株自交,同时以显性核不育纯合型不育株为母本,对所选单株进行测交,最终获得基因型为RfRf的恢复系“HF06”。新选育的恢复系“HF06”含油率为44.4%,芥酸含量为0.0%,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为9.7μmol/g,抗倒性较强、耐落粒,成为较理想的显性核不育恢复系。  相似文献   
10.
为选育株型紧凑且携带显性核不育恢复基因的油菜新品种,本研究以株型紧凑的纯合两型系为母本,通过连续自交与株系定向筛选,获得株型紧凑、粒重和含油量较高的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恢复系'沪油3301'.为研究新恢复系所配组合产量优势,本试验以2个全不育系为母本,另选2个恢复系为对照,配置6个组合,比较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沪油3301'所配2个杂交组合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为探索种植密度对'沪油3301'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设置5个种植密度(12.0×104,16.0×104,21.3×104,26.7×104和33.3×104株/hm2),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生物产量降低,而小区实收产量先增后降,在26.7×104株/hm2密度下达到峰值,约2183.2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