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7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以两种球花报春植物滇北球花报春、滇海水仙花为材料,初步研究了两种报春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球花报春播种后不同生长期的株高、冠幅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叶数变化趋势不同,滇北球花报春的叶片数量先升后降,滇海水仙花的则持续增长;滇北球花报春需经过冬季低温后于次年3~4月开花,而滇海水仙花当年12月即能开花;滇海水仙花在开花的同时进行匍匐茎无性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花香水月季的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表型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香水月季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群体间、群体内变异,8个群体的11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15.44%~56.00%;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7.28%,总变异中群体内的变异为62.72%,大于群体间变异(37.28%),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该地区大花香水月季的主要变异来源。花瓣长与东经及果径与北纬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8个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可以明显划分为3类,说明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复伞房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的居群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云南的6个复伞房蔷薇(Rosa brunoniiLindl.)天然居群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复伞房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15个性状群体间的F值为2.29~7.71,除花瓣宽不显著外,其余14个表型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内的F值为1.21~11.04,除花萼长和宽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3.14%,群体内变异(31.27%)大于群体间变异(13.98%),说明群体内变异是复伞房蔷薇的主要变异来源。复伞房蔷薇刺数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中部和顶端的小叶长与宽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叶柄长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6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依据研究结果,复伞房蔷薇的遗传改良策略应当是:适当地减少抽样居群数,增加居群内的家系数,即应重视群体内优良单株的选择。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应当是:尽量保护一个居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形态学指标对云南香格里拉县现存的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3 个天然居 群、1 个由引种植株构成的“引种”群体和1 个由零星散生在农家的植株所构成“农家”群体进行了表型 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和平村天然居群的植株最高,花最大,果实最大,种子数量最多且百粒质 量最大。乃司村天然居群的叶片小叶数最多,叶片连叶柄最长,果梗最长,但果实最小,种子百粒质量 最轻。联合村天然居群的花色最红且变异最丰富。“农家”群体的植株冠幅最大,花瓣数最多且变异最丰 富。“引种”群体的株高、冠幅、小叶片和花径等的均值最小但变异系数较大,花色最淡,种子数最少。 (2)中甸刺玫种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变异,23 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2.88%,平均表型分化系 数为69.56%,群体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3)目前引种的植株和自然散生在农家庭院的植 株主要分别从乃司村和联合村人为地直接或间接采集并单独保存下来。基于中甸刺玫的表型多样性及变 异特征,应尽可能地保护较多的居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则应尽量保护群体的完整性以保存其群体内所 蕴藏的观赏性状。  相似文献   
16.
以10个切花月季品种为材料,用60Co γ(30、40、50和60Gy)辐照接芽,研究辐照剂量对切花月季嫁接成活率及变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切花月季品种的嫁接成活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品种对辐照的反应不一样,仅有4个品种产生了可成活的变异,品种变异率高达3.06%~8.82%;变异主要发生在花型、花色、叶...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薰衣草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扩大香料植物薰衣草在云南省的栽培范围,于2012年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地区引进表现优异的薰衣草品种种子,并于2013—2014年在云南省昆明地区进行栽培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进口薰衣草种子出苗率高,出苗整齐一致,幼苗移栽下地前要精心管护,成活率一般,平均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为93%、75.7%;生长发育较快,大多数品种当年开花,部分品种须经过低温处理后才能开花,适合盆栽品种为迷你蓝,株高最矮只达15 cm,开花最早品种为西班牙之眼,2.5个月左右就能开花;耐寒性和抗旱性强,当年生苗在昆明能自然越冬,能忍耐昆明地区1个多月的持续干旱气候条件。本研究初步认为,薰衣草能适应昆明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在该区具灌溉条件的地方有引种栽培的可能性,但大面积栽培有待继续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云南蔷薇属部分种质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4个云南蔷薇属种质资源(包括7个栽培品种和7个野生种)进行白粉病抗性的离体鉴定和田间鉴定,其中免疫品种(种)2个,中抗品种(种)8个,中感品种1个,高感品种(种)3个。白粉病离体鉴定与田间鉴定两种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该方法可作为白粉病抗性快速鉴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滇独蒜兰的不同部位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种子为外植体最佳,种子在MS+NAA0.2 mg/L 的培养基在上经过2~3个月的培养,有一部分的种子开始形成极小的愈伤组织或原球茎;再转接到MS+BA5.0~10.0 mg/L+NAA0.2 mg/L 的培养基上,其中少部分会进一步分化成胚状体,并形成小植株,经过多次继代转接可形成丛芽,丛芽的增殖系数高达6倍。通过进一步优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可使种子培养的效率提高。以叶片和鳞茎为外植体,均未获得组培苗。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目测进行分类的方式很难准确界定矾根品种叶色。为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的基于叶色表型的矾根品种分类体系,笔者利用色差仪对72个矾根品种共计432个样品的叶色进行测定,对获得的Lab 3个色度值进行聚类分析,将72个矾根品种分为褐色系、深绿色系、黄色系、灰绿色系、浅绿色系5类色系。对矾根品种各色系的Lab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片正面的L值与a值、a值与b值呈负相关,L值与b值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叶片背面的L值与a值、a值与b值呈负相关,L值与b值呈显著正相关。从多重比较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矾根品种各色系之间的Lab色度值差异显著,尤其是各色系间叶正面的颜色差异较大,在矾根品种选育工作中,叶片正面的颜色将作为主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