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13篇
  1篇
综合类   5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探究双香豆素(DIC)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CCK-8法检测DIC对Marc-145细胞的细胞毒性,并计算其半数毒性浓度(CC50);进而使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DIC对PRRSV增殖水平的影响;通过不同给药方式处理细胞进一步探究DIC针对的PRRSV增殖阶段。结果表明,DIC对Marc-145细胞的细胞毒性CC50为96.11μmol·L-1,并在浓度为25μmol·L-1时即表现出明显的抗PRRSV活性;DIC可以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不同时间和不同滴度的PRRSV增殖。DIC对PRRSV感染周期的吸附、入胞和释放阶段无影响,但是可明显抑制PRRSV的复制阶段。本研究证实DIC以较低浓度在Marc-145细胞中表现出明显的抗PRRSV活性,并主要针对PRRSV的复制阶段。本研究提示双香豆素具备开发成临床抗病毒药物或添加剂的潜力,为新的PRRSV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索桑叶在禽类抗炎中的功效及其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获取桑叶与家禽炎症的共同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KEGG分析确定桑叶的有效成分。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桑叶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对接验证。结果表明:桑叶中具有抗炎活性的活性成分有12种,如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叶酸等;抗炎靶点共87个,包括核内转录因子基因(JUN)、白介素6基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酪氨酸蛋白激酶基因(SRC)、干扰素基因(IFNG)等,涉及MAPK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与禽类抗炎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桑叶中的有效成分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等与受体蛋白IL-6、TNF-α等具有较强的结合能。由此可见,桑叶中多种有效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通络协同作用于禽类炎症,体现了桑叶良好的抗炎效果,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棉籽油浸提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棉仁为原料,采用溶剂法提取棉籽油,以正己烷为浸提溶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等工艺参数对棉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得出了棉籽油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料液比为1:4.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为180min.并对毛油中的游离棉酚含量进行了分析,游离棉酚均小于0.02%.  相似文献   
64.
杏仁油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浸出法制油粕中含残油少、粕的质量高、可做为提取蛋白质的优良原料.苦杏仁中脂肪含量为35;~50;,蛋白质含量高,油粕可以作为提取优质蛋白质的原料.试验以苦杏仁为原料,采用溶剂法提取杏仁油,通过对比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正己烷3种溶剂的提取率,选择了正己烷为提取溶剂,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次数等工艺参数对杏仁油提取率的影响,杏仁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5,浸提温度60 ℃,浸提时间80 min,浸提2次.  相似文献   
65.
 【研究目的】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A抗原位点进行克隆和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参考GenBank上公布的TGEV S基因A抗原位点序列,应用Primer6.0设计一对含酶切位点的引物,用于RT-PCR扩增A抗原位点目的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于paesy-T克隆载体上构建克隆载体,用EcoR I和Xhol I对表达载体PET-32a(+)和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将酶切产物亚克隆至PET-32a(+)多克隆位点上,连接、转化至BL21(DE3),构建A位点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对阳性重组质粒进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结果】所扩增的目的片段的大小为534bp,与原核表达载体连接后,经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其它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相应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说明成功地构建了TGEV S 基因A抗原位点的原核表达载体。【结论】TGEV S 基因A抗原位点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填补了中国国内单独针对此位点进行研究的空白,也为TGEV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6.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疫病,PRV-gE基因缺失疫苗接种是其有效预防措施,疫苗免疫虽能阻止临床发病,但难以完全阻止野毒感染。2010年以来,猪的伪狂犬病在国内出现了明显反弹,部分猪场的PRV野毒感染率明显上升,疫苗效价不足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现有多种猪伪狂犬病商品疫苗,不同商品疫苗标识的每头份剂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鉴于疫苗免疫效果通常与其免疫剂量或效价相关,因此,比较效价差异明显的伪狂犬病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无疑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IPEC-J2中病毒载量和部分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病毒感染IPEC-J2细胞,于不同时间收取样品,提取总DNA,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病毒载量变化;提取总RNA反转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IL-6、TGF-β1、IL-12的含量变化。【结果】病毒载量随时间持续增高,且在72h达到顶峰。IL-6在48h显示明显上调,24h下调;TGF-β1在12h和72h均明显上调;IL-12在不同时间点变化不大。【结论】PCV2可在IPEC-J2中增殖,上调IPEC-J2中IL-6和TGF-β1的表达。该结论为进一步研究PCV2的肠道免疫致病机制提供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68.
本研究通过建立PIEC划痕创伤模型,设细胞对照组、接毒组、IL-8抗体处理细胞对照组和IL-8抗体处理接毒组,观察内皮细胞的迁移率,同时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NO的含量,以探索猪圆环病毒2型(PCV2)对猪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方面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接毒组细胞迁移率、上清中bFGF、VEG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抗体处理细胞对照组上清中bFGF、VEGF、NO含量显著低于细胞对照组;抗体处理对照组和抗体处理接毒组迁移率、上清中bFGF、VEGF、NO显著低于接毒组。以上结果表明,PCV2感染诱导分泌的IL-8可调控内皮细胞bFGF、VEGF、NO分泌而影响猪髋动脉内皮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69.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3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从北京某渔场分离的 4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与南京株J - 1所做的对 3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除仅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青霉素和氯林可无抑制作用外,对头孢唑啉、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磺胺等 5种广谱抗菌药物出现全部耐药;对头孢氨苄、先锋霉素呈现 3株耐药;对复方磺胺 2株耐药;对哌拉西林、妥布霉素呈现 1株耐药;其余 19种抗生素未产生耐药性,但有的已呈现中度敏感。说明在水产养殖中频繁使用抗生素,已产生了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作用,将会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株,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0.
山东某鸡场送检的40日龄发病鸡法氏囊经处理,离心取上清液,以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10日龄SPF鸡胚,分离到一株病毒株.该毒株能使鸡胚于接种后72~84h内死亡,经琼脂扩散、血凝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排除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可能,鉴定该分离毒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