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77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62篇
  51篇
综合类   400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53篇
畜牧兽医   134篇
园艺   102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植物青枯病是一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的常见病害,植物青枯病抗病机理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植物抗青枯病机制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先锋植物盐地碱蓬对铯胁迫的富集修复能力,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先锋植物盐地碱蓬为材料,盆栽条件下研究其在不同Cs浓度胁迫下的萌发特性和迁移、富集特征。结果表明:Cs浓度为100~800 mg·L~(-1)时对盐地碱蓬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对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具有"低促高抑"的双重作用,且胚根对Cs更具敏感性;低浓度Cs(100 mg·kg~(-1))对盐地碱蓬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使其生物量增加,表明盐地碱蓬对Cs具有一定的抗胁迫能力;随着Cs浓度的升高,盐地碱蓬对Cs的富集量也逐渐增大,当Cs浓度≤200 mg·kg~(-1)时,富集情况为叶根茎;当Cs浓度≥400 mg·kg~(-1)时,富集情况为叶茎根,表明盐地碱蓬对Cs具有良好的富集与转运能力。研究表明,盐地碱蓬对Cs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Cs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3.
蚜虫虫生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蚜虫虫生真菌种类与地理分布,对其生物学特征、致病机理和侵染循环、田间流行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蚜虫虫生真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开发出具生防能力的虫生真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4.
李磊  陈倩 《河南农业》2019,(6):24-25,30
农业大数据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农业大数据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对河南省农业发展需求、农业大数据发展现状、农业大数据人才培养问题着手,对农业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高校应联合开展"1.5+1.5+1"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企业+农业专家3方培养机制,高校+地方合作打通省、市、县农业大数据平台,促进初、中、高级学校多层次农业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观点,以期为河南省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安全、大数据推广应用等关键技术节点培养农业大数据人才。  相似文献   
105.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单施小麦秸秆炭(T_1)、单施微生物菌剂"宁盾"(T_2)、小麦秸秆炭和微生物菌剂配施(T_3)对连作土壤理化性状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不进行任何处理的黄瓜连作土壤作对照(T_0)。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剂配施条件下,土壤速效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而各处理间速效磷含量、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在T_2、T_3处理条件下,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T_3处理条件下黄瓜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显著降低。小麦秸秆炭和"宁盾"配施可显著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春季、秋季两季黄瓜的总产量分别为114.41、85.80 t/hm~2,比对照分别增加15.89%、12.36%;黄瓜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21.22%,而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相比降低37.63%。因此,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剂配施可增加连作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菌群结构,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叶面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对辣椒氨基酸含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氨基酸水溶肥在茄科蔬菜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T1(喷施0.3%KH_2PO_4)、T2(喷施氨基酸1600倍液+0.3%KH_2PO_4)、T3(喷施氨基酸800倍液+0.3%KH_2PO_4)、T4(喷施氨基酸400倍液+0.3%KH_2PO_4)、T5(喷施氨基酸200倍液+0.3%KH_2PO_4)和清水对照(CK)共6个处理,分别在辣椒的显蕾期和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采收后测定辣椒果实中必需氨基酸和部分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同时测量各处理辣椒农艺性状、外观指标和内在品质。【结果】与CK相比,T3处理的辣椒果实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均呈上升趋势,只有酪氨酸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P0.05);辣椒的株高、叶长、叶宽、单株挂果数、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与CK差异显著(P0.05,下同);辣椒的碱、总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CK增加32.21%、53.23%、33.96%和32.84%,硝酸盐含量降低37.5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辣椒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其农艺性状、内在品质呈极显著(P0.01,下同)或显著正相关,与硝酸盐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在辣椒显蕾期和初花期喷施适宜浓度的氨基酸水溶肥有利于提高辣椒果实的氨基酸含量,促进辣椒植株生长和改善果实品质,尤其以喷施氨基酸800倍液+0.3%KH2PO4混合液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7.
破解现代烟草农业发展难题,必须推进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对山东省潍坊市"家庭农场+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烟叶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深入探析,发现其成功的经验关键在于种植和服务两个主体的责任和职能明晰,从实践层面解决了"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烟叶生产方式创新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8.
针对排肥器排肥流量均匀性不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反转啮合齿轮式排肥器,利用反向啮合齿轮连续交替排出肥料,提高排肥流量均匀性。对排肥器排肥量和流量均匀性进行理论分析,确定对排肥量和流量均匀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利用EDEM建立排肥器离散元仿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反转啮合齿轮式排肥器较外槽轮式排肥器排肥流量均匀性有较大提高,且反转啮合齿轮式排肥器排肥流量均匀性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9.
大豆α-生育酚的遗传与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大豆α-生育酚进行遗传和QTL分析,研究其遗传机制,定位其主效QTL,为高α-生育酚含量的大豆品种选育奠定遗传学基础。【方法】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ZDD0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试验群体及亲本分别于2011年、2012年和2015年夏季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原阳试验基地种植,冬季在海南省三亚南繁基地种植。田间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从6个环境中每个家系选取15.00 g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大豆种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α-生育酚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Win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α-生育酚含量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果】 基于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α-生育酚受4对主基因控制,遗传基因分布在双亲中。4对主基因间加性效应值中3对为正值,表明这些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1对为负值,表明该对基因来源于父本灰布支黑豆;4对主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上位性效应表现为正值和负值的各有3对,说明不同基因间上位性效应对α-TOC的影响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为0.13%—4.05%。表明α-TOC主要受4对主基因影响,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采用Win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17个影响α-生育酚的QTL,分布于第1、2、5、6、8、14、16、17共8条染色体中,单个QTL的贡献率8.35%—35.78%,QTL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qα-D1a-1同时在2011年原阳、2012年原阳和三亚、2015年原阳4个环境下检测到,且均定位在第1染色体Satt320—Satt254标记区间19.79 cM处,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2.55%、12.01%和11.89%、12.61%,加性效应值0.119-0.132,增加α-TOC含量的等位基因来自母本晋豆23;qα-A2-1同时在2011年原阳和三亚、2015年原阳3个环境下检测到,且均定位在第8染色体Sat_129—Satt377标记区间44.53 cM处,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23.18%和22.56%、23.01%,加性效应值-0.195—-0.180,增加α-TOC含量的等位基因来自父本灰布支黑豆。qα-D1a-1和qα-A2-1 2个QTL能够稳定遗传。【结果】 α-生育酚最适遗传模型符合4MG-AI,即4对具有加性上位性效应的主基因遗传模型。其遗传主要受4对主基因影响,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检测到α-生育酚的2个稳定主效QTL,Satt320—Satt254和Sat_129—Satt377是共位标记区间。  相似文献   
110.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重要天敌之一。为了明确该蜂的寄生行为及雌蜂体型大小对其产卵的影响,在室内观察其寄生行为及雌蜂不同体型大小条件下的产卵情况。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过程包括搜寻寄主、识别寄主、产卵器刺探、产卵、产卵后处理5个阶段。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时间、寄生率、平均着卵量随寄生次数增多而增加,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随寄生次数增加而降低;第1次寄生时,寄生所需时间为19.75 s,寄生率为73.12%,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为69.89%,平均着卵量为0.76粒;第3次寄生时,寄生所需时间为24.37 s,寄生率为83.33%,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仅为8.33%,平均着卵量为1.67粒。雌蜂体型大小与其产卵量呈正相关,体长小于等于1.20 mm时,产卵量及寄生率最小,分别为16.83粒和49.4%;1.40 mm<体长≤1.50 mm时产卵量为33.06粒,寄生率72.3%;而体长大于1.50 mm时产卵量达37.5粒,寄生率为72.2%;雌蜂后足胫节长对其产卵及寄生率也有类似影响,说明该蜂扩繁时应选用体型较大的雌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