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林业   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苗期重大新害虫,主要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麦秸下钻蛀玉米茎基部造成枯心死苗而缺苗断垄,或咬食玉米气生根造成玉米植株倒伏,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其成虫、幼虫均喜欢隐蔽在潮湿的环境条件。小麦机械化收割后留有的高麦茬上覆盖麦秸有利于成虫在其内隐蔽栖息产卵,幼虫也躲避在阴暗潮湿的小麦秸秆下为害玉米幼苗。针对二点委夜蛾生存环境中必  相似文献   
12.
2012~2016年小麦镰刀根腐病在河北馆陶县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至2016年,发生范围呈局部性区域分布,区域内发病普遍。4~5月中旬出现较多降雨,田间菌源充足,较高的田间小麦种植密度大是导致病害发生较重的主要因素。为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应将前期预防与后期一喷多防相结合,增强小麦抗逆性,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发生世代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2005年河北省首次发现报道的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危害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监测数据,研究其发生世代。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每年发生4代。4-5月为越冬代成虫期,6-7月上旬为1代成虫期,7月中旬-8月上旬为2代成虫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3代成虫期。其中1~2代成虫蛾量大,蛾峰明显,以第2代幼虫为害玉米苗最为严重,越冬代成虫和第3代成虫蛾量较少,蛾峰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4.
施用化学调控技术(一)整地施肥。整地后增施适量有机肥和钾肥作底肥,特别是抗虫棉品种,增施钾肥,可使抗虫性能加强。(二)播种密度。采取宽窄行的方式播种,宽行70~80cm,窄行50~60cm,高肥水地块每667m2种2500株,中等肥水地块每667m2种3300株;中等偏下地块每667m2种3800株。整枝、打杈方法(一)缩节胺化控修饰了株型和冠层结构,较好地改善了棉田群体生态条件。(二)在缩节胺系统化控条件下,改传统的重施花铃肥为重施盛蕾初花肥(即花铃肥提早施入),能保持棉株稳健生长,改善成铃结构,增加铃重。试验结果证明,盛铃初花肥比花铃肥增产6.7%~7.9%,霜…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全省10个县(市)9a的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小麦白粉病流行结构模型,利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气象因子(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实况值,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当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进行中期预测,经1993~1994年的应用检验,预测结果与各监测县及全省实况吻合  相似文献   
16.
十种藓类植物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10种藓类植物(红蒴立碗藓、无疣墙藓、钟帽藓、短尖叶墙藓、中华细枝藓、柳叶藓、多褶青藓、狭叶绢藓、东亚绢藓)的成熟孢子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人工培养,培养液为Knodson C培养液,对照组为自来水。在光学显微镜下描绘和照相记录了这10种藓类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的基本过程,并对孢子的萌发能力和时间,原丝体系统发育的类型、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2018—2022年利用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利用室内分层接种技术,明确了小麦播种层及以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胚芽、地中茎、根茎结合处、芽鞘或叶鞘,但不侵染根系,病菌在种子5 cm以下不侵染小麦,为深翻有效压低菌源基数提供了依据。采用田间接种发现,苗期感病严重的可造成死苗,或分蘖减少;成株期茎秆枯死或白穗,分蘖更易发病,白穗呈零散分布,分散在小麦的不同高度。小麦收获后贴茬播种玉米,麦茬上携带的病菌能在玉米田生态环境中继续繁衍;玉米收获后,病菌随麦茬与玉米秸秆同时粉碎并旋耕,使病菌在田间得到扩散,进而再次侵染下茬小麦。据此揭示了黄淮海小麦秸秆还田、玉米(谷子等夏播作物)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是当地菌源,经逐年优选和积累成为了优势病原,提出了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8.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恢复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本文在介绍湿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湿地退化原因及恢复理论的前提下,提出湿地恢复与保护相应对策,对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湿地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点委夜蛾在玉米上的发生和为害与小麦秸秆还田的田间生态密切相关,其幼虫隐蔽在小麦秸秆下为害玉米幼苗的茎基部和根部。二点委夜蛾生存和为害离不开秸秆覆盖的隐蔽环境。为了探索二点委夜蛾的绿色防治措施,采用对比试验设计,以传统常规播种机播种为对照,分析了播种行旋耕播种对二点委夜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传统常规玉米播种机播种,开沟宽度为5~10 cm,播种行仍有麦秸覆盖,有利于二点委夜蛾在麦秸下隐蔽为害玉米幼苗,玉米平均百株虫量10.5头,被害株率6%;而采用播种行旋耕播种,将带有麦秸的播种行进行旋耕,然后再播种玉米,可使玉米播种行15~20 cm范围内没有麦秸覆盖,玉米出苗后不被麦秸围棵,破坏了二点委夜蛾的适生环境,可有效减轻二点委夜蛾的为害,在播种沟内未发现二点委夜蛾和玉米被害株。采用播种行旋耕播种对二点委夜蛾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不断深入调整,我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迅速扩大。马铃薯作为集粮食、蔬菜、饲料多种用途于一体的经济作物,是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冬季栽培马铃薯经济效益较好,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地块选择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种植,要求在秋茬作物收获后深翻20~30cm,播前精细整地,使土壤颗粒大小适合、地面平整,为马铃薯生长创造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