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6篇
  11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钟楚  朱勇  李蒙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2):277-281
为研究利用气象因子预测烤烟品质的问题,采用系统聚类法,以烟叶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和蛋白质5种化学成分为基础,根据平方欧氏距离最小原则,将云南省2004年全省83个植烟县烟叶化学品质分成10种类型,并确定了这10种类型相对应的气象条件。根据“相似气候条件下烟叶化学成分相近”的理论,计算了2005年云南省83个植烟县气象因子与这10种烤烟化学品质类型对应的气象因子之间的欧氏距离。以距离越小相似性越高的原理,对各县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及品质类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和蛋白质含量预测的根均方差百分率(RRMSE)分别为8.91%、10.40%、22.31%、10.46%和13.08%。该方法对各化学成分的中值区和高值区预测效果普遍较低值区好。结果说明,采用该方法预测烟叶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小粒咖啡对不同光照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为小粒咖啡的高产和规范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比100%、36%和4%光环境下小粒咖啡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荧光参数、单位干重氮含量(N)、构建消耗(CC)、单位重量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及形态解剖结构特征,分析小粒咖啡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性.[结果]随着光照增强,小粒咖啡叶片的Pmax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增加,正午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降低(P<0.05);100%光环境下小粒咖啡叶片的N和CC投入较多,Pmax较高,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能量利用效率(PEUE)较高;随着光照增强,Chl/Car、叶片厚度(LT)、组织结构紧密度(MTR)、气孔面积指数(SPI)和小脉密度(VD)增加,但比叶面积(SLA)和叶片组织结构疏松度(MLR)减小.[结论]小粒咖啡是需遮荫栽培的经济作物,对强光较敏感,可通过调整叶片生理生态特征以适应光照环境变化,减少强光对其光合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83.
【目的】克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30)基因GPR30,研究其在成鱼各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用EE2(17α-ethynylestradiol)处理大鳞副泥鳅雌性幼鱼后,检测GPR30、ERαmRNA在幼鱼肝脏和卵巢中的表达状况,探究EE2对雌激素膜受体GPR30和经典雌激素核受体ERα基因表达的影响,推测GPR30可能存在的生理功能。【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大鳞副泥鳅GPR30,对其核苷酸序列及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信息和进化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研究GPR30mRNA在大鳞副泥鳅成鱼性腺、肠道、肌肉、肾脏、脑、肝脏、鳃、眼睛等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以及经不同质量浓度(1,5,25ng/L)EE2处理后雌性幼鱼肝脏和卵巢中GPR30和ERαmRNA的表达。【结果】克隆获得了GPR30,该基因全长2 152bp,阅读框全长1 062bp,编码353个氨基酸,该基因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的GPR3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2.9%。GPR30氨基酸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与其他脊椎动物的GPR30结构域一致。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PR30在大鳞副泥鳅成鱼卵巢中表达最高,在雄鱼肠道中表达最低,且GPR30mRNA在雌雄大鳞副泥鳅的性腺中差异性表达,在卵巢中的表达量较精巢中高702倍。EE2暴露试验显示,在5ng/L EE2处理组的卵巢及1和5ng/L EE2处理组的肝脏中,GPR30有略微增长;随着EE2质量浓度的增高,ERαmRNA在肝脏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长。【结论】成功克隆了大鳞副泥鳅GPR30,其与哺乳动物的GPR30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与雌激素效应存在密切关系。在基因转录水平上,GPR30与ERα可能不存在直接的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4.
以番茄品种“豫艺金粉二号”、黄瓜品种“豫艺201”为试验材料,采用穴盘育苗的方式,以草炭∶蛭石∶珍珠岩=1∶1∶1 (体积比)为栽培基质。通过根施用不同浓度(0、25%、50%、75%、100%)的砻糠灰浸提液,研究其对基质的理化性质、番茄和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根施75%浓度的砻糠灰浸提液显著提高了育苗基质的持水孔隙、通气孔隙,改善了基质的理化特性;随着砻糠灰浸提液浓度的增加,2种育苗基质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根施砻糠灰浸提液可显著提高番茄和黄瓜幼苗株高、茎粗、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显著提高,以75%砻糠灰浸提液浓度为最佳;此外,根施75%砻糠灰浸提液还可以显著提高幼苗叶片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提高碳水化合物代谢关键酶活性。由此可见,砻糠灰浸提液可以有效改善基质理化性质,促进植株生长和光合作用能力的提高,以提升幼苗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并以75%砻糠灰浸提液浓度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5.
2013年,蒙阴烟草分公司在科技示范园内进行了有机物料还田改良土壤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的施用效果要好于玉米秸秆和八福仙烟草有机肥,其中以小麦秸秆7 500 kg/hm2施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6.
基于日因子和表观残碱浓度对蒸煮温度和时间,以及初始活性碱用量(AA)、硫化度(5)和黑液残碱浓度的统一性表达,分析了日因子和表观残碱浓度与纸浆细浆得率之间的关系,提出可预测纸浆细浆得率经验模型的表达式;经最小二乘法拟合以及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对比,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在桉木硫酸盐法蒸煮条件范围内,该模型实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似度高达95%,说明模型可准确预测细浆得率.另外,由于模型所需参数可直接在蒸煮过程中获得,因此,该模型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细浆得率的预测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海岛棉亲本及F1的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F1在大多数经济性状上存在杂种优势.海岛棉亲本及F1均以单株铃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铃重次之,衣分居第三;单株无效铃对产量的贡献在亲本及F1间表现不一致;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有效铃数、铃重在海岛棉亲本和F1均表现正相关,而与衣分、单株无效铃数、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等的相关在亲本和F1表现不一致.不同世代间应选择不同选育策略,在考虑有效铃数、铃重、衣分以及生育期长短的同时,要兼顾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88.
为建立能源高粱茎、叶中能源转化相关化学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分析模型,并探索模型优化方法,选取27份甜高粱和28份生物质高粱材料,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茎、叶样品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含量,分析2类能源高粱在成分含量上的差异以及茎、叶各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能源高粱茎、叶的近红外光谱建立能源转化相关化学成分分析模型,通过光谱一阶导和光谱点“竞争性自适应权重(CARS)”筛选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甜高粱与生物质高粱在茎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叶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在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过程中,“一阶导-CARS”双优化处理使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达到0.82~0.99,茎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模型以及叶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和灰分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CV)和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PDV)均>3.0,显著提升了模型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89.
为快速分析洞庭湖南荻的生物质品质(可溶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灰分含量和纤维素结晶度、聚合度),以采集的126份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采用2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和3种特征光谱筛选方法优化原始光谱,基于不同组合方式优化光谱及原始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构建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筛选针对7个品质指标的双重优化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对126份种质资源进行工业化潜力评估。结果表明:洞庭湖南荻可溶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灰分含量及纤维素结晶度、聚合度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且大致呈正态分布,符合近红外建模的要求;基于直接差分法(DD)结合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优化的PLS模型对南荻可溶物含量的预测结果表现优异,其校正集的均方根误差(RMSEC)为0.27,决定系数(R2C)为0.99;交叉验证集的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77,决定系数(R2CV)为0.97,预测集的相对分析误差为5.07,相关系数(R2V)为0.88;基于DD结合变量组合集群分析混合迭代保留信息变量(VCPA–IRIV)优化的PLS模型在南荻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灰分含量和结晶度、聚合度的预测中表现优异,模型的RMSEC为0.14~10.20,R2C为0.98~0.99,RMSECV为0.28~19.46,R2CV为0.94~0.98,R2V为0.87~0.98,相对分析误差(RPD)为4.84~15.65;表明基于双重优化光谱子集建立的近红外光谱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南荻的生物质品质,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对126份南荻种质资源进行评估,发现126个样本的工业化利用潜力分数大致呈正态分布,其利用潜力分数的均值为54.4,一级种质资源4个,二级种质资源40个,三级种质资源63个,四级种质资源14个,五级种质资源5个。  相似文献   
90.
以营养液栽培的黄心菜品种‘淮南F1’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弱光胁迫下喷施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黄心菜的生长、光合特性、抗氧化代谢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弱光胁迫可显著降低黄心菜植株的株高、根长、叶面积、根体积和干鲜质量,而叶面喷施EBR可有效缓解弱光胁迫对其生长的抑制作用。施用EBR后,黄心菜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分别显著升高42.4%、107%和75.3%,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Ф_(PSⅡ)和ETR分别升高31.0%、34.4%和15.7%,叶绿素总量下降14.6%。外源EBR显著提高了弱光胁迫下黄心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与弱光胁迫相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PX)的活性分别增加了36.7%、51.8%、92.7%和51.2%,并降低了超氧阴离子(O■)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外源EBR显著提高了弱光胁迫下黄心菜植株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和硝酸盐含量,有效改善了黄心菜营养指标。可知,EBR可增强保护酶系统的活性,从而缓解弱光胁迫对黄心菜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抑制,提高弱光胁迫环境条件下黄心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