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21.
为保证常压下沼气发酵罐滚塑加工的质量要求,研究制造沼气发酵罐过程中的主要滚塑工艺参数,对滚塑加工的塑化程度、壁厚不均匀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利用滚塑机生产沼气发酵罐的工艺优化参数为:主副轴转速比1∶6、保温箱温度200℃,滚塑时间为35 min,模具内部温度150℃,脱模剂硬脂酸锌用量为10 g·kg~(-1)。可为沼气发酵罐的批量制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漯河地区地老虎类成虫的种群动态,2006年-2021年,在河南省漯河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种群进行了持续监测。结果表明,16年诱集的地老虎类害虫共计4种44 899头,主要包括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Hüfnagel)、大地老虎A.tokionis Butler、黄地老虎A.segetum(Denis et Schiffermüller)和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Linnaeus),不同种类间年诱虫量差异较大。混合种群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小地老虎在河南漯河1年可见4代成虫,以第1代诱虫量最大;诱虫高峰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1代)和7月上旬至8月上旬(2代);近16年间小地老虎在各年均为优势种,但其虫量和诱虫的比例在近几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黄地老虎年度诱虫量在近几年上升趋势明显,诱虫高峰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大地老虎成虫盛发期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八字地老虎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但全年无明显的诱虫高峰;而且这两个种类的诱虫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23.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漯河地区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是小麦生产的特殊生态地区,近几年赤霉病的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均有所增加。本文初探了漯河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主栽品种易感赤霉病、菌源数量多、气候条件利于赤霉病发病、田间管理措施不佳、种植户应灾能力弱等因素;并对常见市售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化学药剂如多菌灵、戊唑醇、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进行了分析,提出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使用或者混配使用的建议,旨在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4.
梨树几种病虫害的春季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梨黑星病、梨黑斑病和梨木虱、梨茎蜂等病虫害在梨产区有严重发生的趋势。根据以往的经验,防病要早、治虫要小,因此病害的发生前期和初发期,虫害的幼虫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梨农只有把握好这些时期,对症选择农药,并及时喷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5.
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本地耕作制度的改变给害虫发生带来极大影响,导致一些害虫种群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期监测作物上害虫的发生动态对探索其演变规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近10年玉米上两种重要害虫玉米螟和桃蛀螟在河南漯河的成虫种群动态,同时调查了玉米田间两种害虫幼虫的发生数量。结果表明,玉米螟和桃蛀螟在漯河地区常年发生3代,其中第2代蛾数量最高,分别占全年虫量的63.3%和79.3%,发生高峰期分别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桃蛀螟的年度发生量特别是第2代蛾的发生量呈增加趋势,2016—2021年第2代蛾发生量显著高于玉米螟。桃蛀螟幼虫发生量明显增加,2019—2021年发生量高于玉米螟。综上所述,近10年漯河地区玉米田桃蛀螟发生呈增加趋势,一些年份发生量已经超过玉米螟。  相似文献   
26.
为明确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水平,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漯河市两个重病田块对14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鉴定,并对不同抗性级别小麦的株高、株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检测到存麦16号、才智141和众麦7号等免疫品种(系)12个,占鉴定材料的8.2%;检测到郑麦366、周麦26、郑麦119等高抗品种(系)37个(25.3%);中抗、中感和感病品种(系)分别有28个(19.2%)、42个(28.8%)和27个(18.5%)。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对小麦株高、株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高抗组、中抗组、中感组和感病组平均株成穗数较免疫组减少了4.01%、24.55%、33.41%和38.34%;以免疫组为基准,得到各组株高校正偏离率分别为 -0.71%、-6.16%、-8.82%和-11.72%;穗粒数校正偏离率分别为-0.66%、-13.61%、-23.33%和 -26.40%;千粒重校正偏离率分别为-3.00%、-4.79%、-7.73%和-8.83%。  相似文献   
27.
漯麦 47 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漯麦 6010 为母本、远缘材料一粒葡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丰产、稳产小麦新品种,2021 年通过湖北省审定,2023 年通过国家审定。为进一步了解漯麦 47 的生产特性,以 2018-2020 年 2 年度湖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与区域试验同步)、2019-2022 年 3 年度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冬麦区南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共 6 组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变异系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对漯麦 47 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以及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漯麦 47 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适应性广,抗倒伏能力强,品质达中筋小麦标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
为探讨拔节期持续低温胁迫对小麦各项生理指标及其单株产量的影响,以新审定品种漯麦906和漯麦47、对照周麦18、新品系漯麦6098等7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其在持续低温胁迫下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测定各品种(系)单穗产量。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低温胁迫1 d后各供试品种的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也均与对照呈显著性差异;低温胁迫4 d后各供试品种不孕小穗数显著升高,产量显著下降,但对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影响相对较小;经隶属函数分析,漯麦6098、漯麦47、周麦18和漯麦906属于抗寒性强的品种(系),漯麦36和漯麦C101抗寒性中等,漯麦956抗寒性弱,这与本试验各供试材料的产量表现基本一致。研究发现,与抗寒性弱的品种(系)相比,抗寒性强的品种(系)在低温胁迫下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较低的相对膜透性和很好的渗透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29.
为了解河南省漯河市迁飞性害虫小地老虎和黏虫蛾种群动态、雌雄性比及卵巢发育情况,探讨两者同步现象,于2018—2022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种群进行系统监测,并对灯下雌蛾卵巢进行解剖。结果表明,小地老虎和黏虫在漯河市始见日均在3月上中旬,年分别可见4代和5代成虫,第1代和第2代世代重叠。均以第1代发生数量最多,其次为第2代。第1代蛾高峰期均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2代蛾高峰期分别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2种蛾的消长趋势基本一致。通常小地老虎和黏虫第1代蛾高峰日分别在6月中旬和6月上旬,第2代蛾高峰日分别在7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黏虫第1代和第2代蛾峰日平均值分别比小地老虎提前10.0 d和10.5 d,蛾峰日平均值相差天数保持稳定。小地老虎和黏虫蛾雌雄性比的变化趋势存在同步现象。小地老虎和黏虫2种雌蛾的卵巢发育进度、交配率和交配次数具有近似性。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