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47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32篇
  29篇
综合类   290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207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1.
为了进一步分析流固耦合作用对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内部流场特性的影响,采用商用ANSYS Fluent 12.0软件对管道流体域与管道车固体域进行联合求解,并将耦合计算的模拟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管道流体域非稳态计算采用雷诺时均动量方程和RNG k-ε湍流模型,管道车固体域瞬时速度与位移的耦合计算采用结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且管道车运移时瞬时速度、脉动压强、流速分布以及压强分布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不超过1.43%、3.16%、5.28%和1.64%,得到采用流固耦合方法求解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的内部流场特性是可行的;随着径长比的增加,管道车车前近壁面区域的轴向流速、径向流速与压强的影响范围增大,涡量幅值的影响范围减小,周向流速的影响范围呈先减小后增大;管道车下游流场的能量耗散与能量转化共同引起了管道车车前近壁面区域出现了低压区,而能量转化使得管道车下游流场的压强又再次回升;管道车的时均压降系数随着径长比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且径长比为0.7的管道车时均压降系数最小。该文的研究将为管道车的结构设计与动力学机理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12.
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通过选用不同pH值的壳聚糖和纳米纤维素涂覆液进行组合后在非结晶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A-PET)膜上进行层层涂覆,制备纳米纤维素/壳聚糖隔氧涂覆材料,并对涂覆工艺及所制得膜的厚度、形态及隔氧效果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所采取涂覆工艺比较稳定,制得的不同层数复合膜厚度与复合涂层的层数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可通过反复重复涂覆获得预期的不同厚度复合涂层膜;CS的pH值为4、CNs的pH值为2组合的涂覆液涂覆效果要好于CS的pH值为2、CNs的pH值为6组合,其制得的复合膜厚度较高,空隙率较低,对该组合复合膜的隔氧性能进行测定表明,随着涂覆层数的增加,复合膜的隔氧性能不断提高,但涂覆到第10层后,其氧气透过量下降得不是十分显著。选取上述方法制得的涂覆层数为5、10、15、20的4种带涂层的隔氧膜对鲜切苹果进行包装保鲜,在温度为3~5℃条件下贮藏4天,与未进行涂覆的隔氧膜相比,涂覆层数为20层的隔氧复合膜在第4天时的亮度值提高了10.8%,且其营养成分指标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了1.08倍、23.8%和28.6%。  相似文献   
713.
不同肥料对晚熟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晚熟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为试材,采用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田间培肥方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方式对植株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总生物质量、产量等影响较为显著,而对茎粗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青薯9号的产量与植株的株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  相似文献   
714.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华北坝上及其周边寒旱区15个常规栽培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氮与施氮两个水平,从块茎产量、氮吸收量、氮生物学效率、肥料氮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不同品种氮效率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进行综合氮效率鉴评与分类。结果表明:品种、施氮水平、品种×施氮水平等对马铃薯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北方002的产量最高,为5 863 kg·hm-2,冀张薯12号的氮素生物学效率最高,为92.10 kg·kg-1;在施氮肥的条件下荷十五的产量最高,为8 284 kg·hm-2,V7的氮素生物学效率最高,为59.05 kg·kg-1。15个品种在氮效率性状如地力产量、施氮肥后产量、块茎氮吸收量、肥料氮农学效率、肥料氮偏生产力、肥料氮表观利用率等方面存在宽幅变异,变幅范围为21%~58%。在未施氮肥条件下,马铃薯不同品种产量(Y)与块茎含氮量(X)呈极显著负相关,Y=-0.0019X+22.045(R2=0.6269**);在施氮条件下,产量与块茎含氮量无显著相关,而肥料氮表观利用率(Y)与肥料氮偏生产力(X)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Y=1.617X-21.784(R2=0.7465**)。隶属函数分析表明,荷十五、希森6号与斯凡特(F8)具有较高的综合氮效率,可作为氮高效品种应用于生产或作为氮高效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15.
716.
中国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农药防治茶园主要虫害效果迅速,然而其滥用所带来的"3R"问题直接影响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茶叶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茶园害虫防治体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概述了中国茶园主要害虫的发生及其为害特征、茶园主要虫害生物防控的应用研究,总结了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存在的不足,并对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17.
李飞 《种子科技》2019,(2):40-41
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及开发利用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首先简要概述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及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其次阐释了应该遵循的原则,接着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18.
为研究遗传背景对育肥羔羊生产性能、养分消化、肉品质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择湖羊、陶湖杂种羊(陶赛特羊×湖羊)、澳湖杂种羊(澳洲白羊×湖羊)3个绵羊品种,饲喂相同全价颗粒日粮育肥至63 d,每个品种24只羊,群饲养殖,63 d每组挑选6只羊进行消化试验,并测定屠宰性能、养分消化率、肉品质和瘤胃微生物结构组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19.
试验旨在探索不同添加剂对幼虾标粗效果的影响。选取10 800尾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600尾虾。1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2组投喂70%基础饲料+30%螺旋藻粉,3组投喂80%基础饲料+20%螺旋藻粉,4组投喂80%基础饲料+10%螺旋藻粉+3%虾青素+2%亚麻籽油+3%南极磷虾油+2%核黄素,5组投喂70%基础饲料+10%螺旋藻粉+6%虾青素+4%亚麻籽油+6%南极磷虾油+4%核黄素,6组投喂70%基础饲料+20%螺旋藻粉+3%虾青素+2%亚麻籽油+3%南极磷虾油+2%核黄素。试验期10 d。结果显示,4组、5组幼虾的成活率显著高于1组、2组(P<0.05),各组成活率排序依次为4组>5组>3组>6组>2组>1组。4组幼虾具有较高的增重率与全长增长率,各组幼虾增重率依次为4组>3组>5组=6组=2组>1组,全长增长率依次为4组>5组>3组>2组>6组>1组。4组幼虾胰蛋白酶(TP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均显著高于1组、2组(P&...  相似文献   
720.
【目的】农业遥感是科学的重要分支,既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特征,又聚焦非常明确的行业应用场景,文章从“科技创新—行业应用”结合的角度,回顾农业遥感学科群建设的阶段历程,提出农业遥感学科群发展建议。【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对比论证法等方法,对农业遥感学科群建设阶段进行回顾,对农业遥感学科群建设现状进行介绍,对农业遥感学科群发展提出建议。【结果】我国农业遥感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成立国家遥感中心、组建农业部农业遥感学科群等为标志,经历了引进学习、技术攻关、理论技术应用协同发展等3个阶段。“十四五”期间,农业遥感学科群围绕高分遥感机理、土地监测监管、农业灾害监测预警开展“一基两翼”重点科技攻关,以科技支撑农业强国建设。【结论】面向未来农业遥感国际学科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农业遥感学科群还需扩充土壤遥感、作物表型遥感等专业实验室,建设区域实验室与科学观测实验站,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深化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高质量推动全国农业遥感创新应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