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目的:探明马铃薯-燕麦间作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裂区试验,在宁夏半干旱区开展马铃薯4个施氮水平(0 kg·hm~(-2)、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分别标记为N0、N1、N2、N3)和两种种植方式(间作和单作,分别标记为JP和IP)的大田试验。结果:在单作条件下,N2水平的马铃薯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N0、N1、N3水平增加9.0%、13.0%、10.4%,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两种种植方式(间作和单作)下的4个施氮水平中,N2水平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N0、N1、N3处理(P0.05),依次增加了20.0%、27.0%、7.1%和12.0%、19.5%、6.7%。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同一施氮水平下间作和单作马铃薯的商品薯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间作条件下,N2水平处理的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最高,且产量与施氮量、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蛋白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宁夏半旱区马铃薯宜采用间作模式,不论间作还是单作马铃薯最适的施氮量均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小麦对花后高温的生理响应,以黄淮海地区的1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灌浆期高温对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分析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并比较品种灌浆后期抗高温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温处理7d后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均高于田间自然生长小麦(对照),而MDA含量则低于对照;高温处理15d后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较对照明显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则下降。高温处理后各品种千粒重和产量均降低,豫麦49-198和郑麦366产量显著降低。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济麦22和石麦19灌浆期耐热性均较高;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籽粒千粒重3项指标可作为小麦耐热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比较发酵床与水泥地面饲养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与糖萜素的发酵床饲养技术,可显著提高保育猪的日增重,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成活率,降低猪粪尿直接排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达到低碳养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嘧菌酯在人参和西洋参中的残留监测及其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中药材人参和西洋参中嘧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 样品经乙腈-水 [V (乙腈):V (水)=7 :1]提取,柱层析 [m(弗罗里硅土):m(中性氧化铝):m(活性炭)=5 :3 :0.15)及液-液分配净化,GC-ECD检测。结果表明,当嘧菌酯在人参和西洋参中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0.5和0.01 mg/kg时,回收率分别为82.1% ~97.8%和90.9% ~92.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6% ~6.2%和1.6% ~3.1%,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仪器的最小检出量(LOD, S/N =3)为0.06 ng,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1 mg/kg。采用所建立方法调查了2010年不同来源人参和西洋参样品中嘧菌酯的残留情况,并对其膳食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样品中嘧菌酯的最大残留量为0.1 mg/kg,计算得出的风险商(RQ)值很小,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稻丰散在土壤和水中的降解及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稻丰散的降解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微生物的存在有利于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在20 ℃时,稻丰散在pH为5、7、9的水溶液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66、11.65和6.53 d。3种供试土壤对稻丰散的吸附均符合Freundich方程,且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对稻丰散的吸附越强。  相似文献   
17.
为给秸秆全部还田条件下豫北麦玉两熟高产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试材,于2011-2013年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及底施纯氮120 kg/hm2基础上拔节期分别追施0,60,100,140,180,210 kg/hm2)下麦田土壤和植株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麦田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周麦18和济麦22分别在220,260 kg/hm2和120,180 kg/hm2施氮量下植株氮素吸收积累达到峰值,籽粒产量较高。麦田氮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持续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综合来看,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兼顾氮肥效率和籽粒产量,豫北麦玉两熟区周麦18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20~260 kg/hm2,种植济麦22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120~180 kg/hm2。  相似文献   
18.
豫北主要农作物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豫北地区沁阳市农业气象观测站长时间序列冬小麦和夏玉米观测资料及其对应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主要物候期、全生育期光热资源及其利用效率的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3-2007年,豫北地区冬小麦成熟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天数明显缩短,其缩短趋势为每10a4.9d;夏玉米播种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明显延长,其延长趋势为每10a4.0d;豫北地区气温升高的趋势显著,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均明显增加,其速率分别为7.8(℃.d)/a和10.0(℃.d)/a;太阳总辐射在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减少,其减少速率为9.5MJ/(m2.a),而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变化趋势不明显。经统计分析发现(n=25),豫北地区冬小麦光、热利用效率分别为0.40%和3.5kg/(℃.d.hm2),夏玉米分别为0.70%和4.0kg/(℃.d.hm2);从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和夏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其热量利用效率的增加速率分别为每10a0.7kg/(℃.d.hm2)和每10a0.6kg/(℃.d.hm2);而光能利用效率的增加速率均为每10a0.10%。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探索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农业推广模式呈现出多种趋势特点,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农业发展工作仍需完善和创新,从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农业推广的服务模式。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就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宁夏南部山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单作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为对照,研究了4种马铃薯‖燕麦(Avena sativa)间作行数比(2∶2、2∶4、4∶2、4∶4)对马铃薯氮、磷、钾素含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开花期至收获期,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马铃薯地上茎、叶中的氮、磷、钾素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块茎中氮、磷、钾素含量呈现上升态势。马铃薯各器官氮素含量从开花期至收获期始终表现为叶片地上茎块茎;而收获期钾和磷的分配积累中心转移为块茎。马铃薯、燕麦间作可以提高马铃薯氮素、钾素含量,但降低了磷素含量。马铃薯‖燕麦间作行数比为4∶2的处理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单作(P0.05);马铃薯‖燕麦间作行数比为4∶4的处理有较高的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这表明,合理的间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马铃薯块茎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