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9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47篇
  98篇
综合类   221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06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塘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塘背河小流域是江西省第一批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小流域之一,于1980年便开始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至1988年全面完成了各项治理任务。在对塘背河小流域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塘背河小流域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比综合治理前减少了70%,山地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0%上升到了70%,土壤理化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土地利用与种植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流域经济增长迅速,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开发与治理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102.
南方红壤区不同利用土地产流产沙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研究不同类型降雨下土地利用/覆被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和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南方红壤区典型小流域8种不同利用土地的径流、泥沙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土地的径流和泥沙流失差异明显,且各利用土地的径流和泥沙流失的变化对雨量雨强变化的响应不同;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调控排序为果园>旱平地>油茶>弃土场>水保林>坡耕地>水田>裸地,泥沙调控排序为果园>油茶>旱平地>水田>裸地>水保林>坡耕地>弃土场。因此,具有水土保持措施的果园保水保土最好,而裸地产流最大,坡耕地和弃土场泥沙流失最多,产流和产沙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该研究结果为南方红壤区的水土保持规划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不同尺度下梯田果园地表径流养分流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尺度变化对红壤区梯田果园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通过2011年4–9月份在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的野外试验,对比分析了径流小区尺度(处理1)和自然大坡面尺度(处理2)在2种典型降雨下的产流、产沙以及N、P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具有相似下垫面条件的处理1和处理2相比,中雨型条件下处理2单位面积产流、产沙量分别为处理1的23.09%、13.63%,大雨型条件下处理2单位面积产流、产沙量分别为处理1的27.49%、13.72%,其产流产沙过程基本一致,都是随着降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各处理养分流失主要集中在产流初期,后期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4.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综述土壤侵蚀对碳循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对碳循环与土壤碳素积累的影响,研究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因侵蚀造成的土壤碳素损失是巨大的,但土壤侵蚀是碳源还是碳汇过程依然存在争议,焦点集中于因侵蚀造成土壤团聚体解体,暴露在空气中的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的大小;随着全球气温升高以及降雨格局的变化,全球土壤侵蚀强度和范围都在不断增加,但土壤侵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依然值得深入研究;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来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土壤CO2释放并促进土壤碳素积累,对抑制大气CO2浓度升高能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有待于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碳素变化模型、土壤侵蚀过程中氮素迁移转化特征以及侵蚀劣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积累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05.
梯田对赣北第四纪红壤坡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梯田措施对赣北第四纪红壤坡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通过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9年的定位观测资料,对5种梯田措施下的土壤抗蚀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坡地相比5,种梯田措施均具有提高土壤稳定性和降低土壤分散性的作用;水平梯田配合前埂后沟和梯壁植草技术,更利于改善土壤团聚状况,提高土壤团聚度,降低土壤分散率和侵蚀率。前埂后沟和梯壁植草式水平梯田适宜在红壤坡地推广。  相似文献   
106.
赣南地区生态建设30a来的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评价,对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总结已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赣南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治理特点,对赣州市30 a来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赣州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1980年为6.30亿元,1997年为25.98亿元,2007年为41.65亿元;1997,2002,2007年赣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静态经济效益分别为17.11,35.27和45.16亿元;各阶段社会效益效果为中等或良以上。可见,赣南地区30 a来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7.
河南省部分地区猪群大肠杆菌分离菌的耐药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河南省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于2013年至2018年对河南省郑州、开封、焦作、许昌四个地区部分规模化养猪场分离出的856株大肠杆菌,采用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调查其对8类13种代表性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856株大肠杆菌对氧氟沙星、黏菌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和阿莫西林/棒酸等5种药物的耐药率在35.0%以下,分别为32.2%、31.1%、25.5%、15.5%和30.0%;对恩诺沙星、四环素、多西环素、大观霉素、氟苯尼考、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的耐药率范围为45.0%~95.0%,其中对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磺胺异恶唑等3种药物的耐药率高达90.0%以上;多重耐药集中于耐5、6和7类抗生素,耐3类及以上药物的菌株占90.0%。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部分养殖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对其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8.
茶树新品种中茶102在信阳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是育种过程的一项重要程序,其目的是研究品种的适应性,明确品种适宜的推广范围,为茶树品种审定和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于1997~2001年进行,河南省信阳市茶叶试验站作为全国6个区试点之一,承担了江北茶区的试验工作,鉴定各参试品种在长江以北地区的适应性、制茶品质、鲜叶产量、成活率等植物学性状和主要经济性状的表现.中茶10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种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的茶树新品种,本文主要报告它在信阳地区的区域适应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9.
SCS模型在红壤土坡地降雨径流量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地区间的CN参数差异很大,导致运用SCS模型计算降雨径流时不同使用主体的主观性太强。为了获得适合红壤地区的CN参数,利用江西省德安县燕家沟流域观测小区2001-2003年的降雨径流资料反算CN。然后通过SPSS软件对降雨量与CN参数进行回归模拟,得到不同小区的CN模拟函数。最后利用2004年的降雨径流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得到了可信度较高的结果,同时说明了SCS模型估算红壤土流域径流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0.
滴灌苜蓿田间土壤水盐及苜蓿细根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明确滴灌苜蓿土壤水、盐运移,细根分布及细根生物量动态,该文对苜蓿进行滴灌和漫灌试验,结果表明,漫灌水分集中在15 cm浅层土壤内且分布均匀,含水率在19.5%~20.5%之间。滴灌水分高值区集中在水平方向距滴头15 cm,深度为40 cm的土层中,含水率达到18.0%~20.0%。漫灌对0~25 cm深度土层盐分淋洗作用明显,土水比1:5土壤水提液的电导率由灌前的0.4~0.5 m S/cm下降到0.3 m S/cm以下;滴灌可使根区盐分下降至0.2 m S/cm,显著低于灌溉初始的盐分含量(P0.05)。与漫灌比较,滴灌苜蓿细根集中分布在水平方向距滴头0~30 cm,垂直深度0~50 cm范围内。生长季各时间节点滴灌细根总量高于漫灌,其平均值分别为211.6和198.3 g/m2。滴灌和漫灌各时间节点细根量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其范围分别在193.2~243.6和182.7~219.1 g/m2之间。在整个生长期内,滴灌活根量高于漫灌,且生长前期滴灌死根量变化较漫灌平稳。活细根和死细根之间的周转使得两者呈现出此消彼涨的状态,表明细根具有生长-凋亡-再生长的周期性。该研究可为滴灌技术在苜蓿栽培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