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01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2004年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新垦红壤山地建立了烟草基地,该基地的地理位置是N26°28′~29′,E101°51′~53′,开发总面积约为267hm2。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基地的烤烟都出现了大面积的烟叶呈‘倒勺子状’翻卷的症状,初步诊断是生理缺钙所致[1~3]。已有研究[2,3]从田间考察、对土壤和有机肥的检测、病株的组织分析以及水培试验等证明该症状是由于使用了一种含有过量磷酸根、硫酸根等阴离子的商品有机肥1号(是某肥料厂专门为该基地生产的一批有机肥)所诱发的,其机理是过量的磷酸根和硫酸根与根际土壤中本来就不富裕的有效钙反应形成磷酸钙沉淀和难溶性的硫酸钙,使烟株难以吸收足够的钙而诱发缺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1月以来,三亚大量移植糖棕大树,应用于城市"双修"、"双城"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该文根据近几年来的糖棕移植养护实践经验,总结糖棕在三亚地区的移植和养护管理技术,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玉米-小麦轮作免耕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潮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分布、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处理相比,免耕潮土中大于250μm粒级团聚体显著增加(p0.05),50~2μm粒级团聚体显著减少(p0.05),250~50μm和小于2μm两个粒级团聚体没有明显变化;大于250μm和250~50μm两个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p0.05),50~2μm和小于2μm两个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变化,250~50μm粒级取代50~2μm粒级成为对土壤有机碳总量贡献最大的团聚体。BIOLOG测试结果表明,免耕和翻耕两种措施下不同粒级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且免耕处理250~50μm和小于2μm两个粒级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活性显著低于翻耕处理(p0.05)。结果显示,免耕有利于小粒级团聚体向大粒级团聚体方向聚合,大于50μm粒级团聚体固持的有机碳增多,其中持碳最多的250~50μm粒级团聚体的微生物碳代谢活性下降,故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升高。  相似文献   
14.
人工纳米材料对植物—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广泛使用,人工纳米材料(ENMs)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本文整合了ENMs的毒性机制,综述了ENMs对植物和微生物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鉴于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概述了植物和微生物对ENMs生态效应的反馈作用,揭示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影响ENMs对植物-微生物体系的生态效应。因此,将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作为一个整体是全面评价ENMs生态效应的关键,也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中方法和技术等方面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后研究中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桑黄菌糠水提液叶面喷施对小青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提取液S2叶面喷施促进小青菜的生长,光合作用增强,小青菜品质提高,产量比清水对照提高7.8%; 高浓度的水提液S0喷施小青菜,对其生长不利。低浓度的水提液S2与NPK营养液混合喷施效果最好,产量比清水对照提高26.3%,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施肥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土壤健康的重要手段。深入认知土壤微生物驱动的养分元素循环过程对于评价和指导科学施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不同施肥策略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认知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多限于单一养分元素的影响。土壤养分元素循环过程及与碳循环过程具有不可分割性,互作和协同也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特性之一。因此,揭示土壤微生物介导的养分元素的耦合会更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农田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和指导科学施肥。笔者研究团队多年来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土壤微生物学、分子生态学、微量热和同位素测定等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策略下潮土微生物介导的碳、氮、磷元素循环及耦合过程。本文综述相关研究成果。对于缺磷潮土,磷肥施用能够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呼吸强度及微生物代谢活性等,使得微生物能够保障土壤养分转化与作物养分吸收,增加潮土综合碳氮汇效应,“高效低排”地为生态系统服务;与之相反,缺施磷肥条件下,即使长期施用其它养分如氮肥,潮土微生物代谢效率仍然低下,且代谢过程会损失更多碳氮素,不利于潮土碳氮累积,致使土壤质量无法提高,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在阐明了微生物对潮土养分的响应与反馈后,还进一步揭示了潮土碳磷耦合的微生物学机制,提出了“缺磷耗碳,增碳活磷”的理论框架。长期缺磷使得外源碳经由微生物转化进入潮土有机碳库的比例减少,却增加了外源碳的净矿化量,使得更多外源碳以CO2形式排放到大气,即缺磷潮土不利于外源碳向潮土有机碳的转化。但是,外源碳的添加能够长效刺激缺磷潮土中微生物的增殖,特别是解磷微生物。该过程可以使得土壤化学固持的磷素转移到微生物体内,增加了潮土中潜在有效磷含量,后续可以提供给植物利用,即外源碳的添加能够通过解磷微生物活化土壤中不可利用态磷素。最后,对今后农田土壤养分耦合循环的微生物学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这些结果会加深对科学施肥重要性的认知,有助于指导调控土壤微生物更好地服务农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FACE对水稻土产甲烷古菌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番茄地套作蘑菇对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套作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对潮土速效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关键酶活性以及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添加双孢蘑菇培养基质对土壤有机碳、矿质氮与速效磷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土壤细菌数量趋于增加、真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土壤脲酶与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纤维素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番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30%和67%,但产量没有明显变化;在添加培养基质基础上再接种双孢蘑菇菌种与不接种相比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脲酶活性(P<0.05),番茄植株生物量也降到与对照相接近的水平,尽管番茄产量没有明显变化,但额外收获了双孢蘑菇。结果表明,套作双孢蘑菇对潮土生物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并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经济产出,因而在潮土地区具有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温室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茶树菇栽培废料对青菜生物量及株高、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茶树菇栽培废料显著增加了青菜生物量及土壤中放线菌、有机解磷菌、无机解磷菌、纤维素降解菌的数量,改善了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了土壤磷酸酶活性。单碳源利用图谱显示,施用茶树菇栽培废料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降低了均一性指数(McIntosh指数)。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茶树菇栽培废料导致土壤微生物主要对糖类物质的利用能力产生分异。研究表明茶树菇栽培废料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通过增加非优势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而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从而加速土壤碳、磷等元素循环以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20.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通过种植紫花苜蓿单独或联合接种菌根真菌(Glomus caledonium L.)(AM)和多环芳烃专性降解菌(DB),研究了利用植物-微生物强化修复多环芳烃(PAHs)长期污染土壤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和PAHs专性降解菌能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和土壤中PAHs的降解。经过90天修复试验,种植紫花苜蓿接种AM、DB和DB+AM处理的PAHs的降解率分别为47.9%、49.6%、60.1%,均高于只种植紫花苜蓿的对照处理(CK)(21.7%)。另外,随着PAHs苯环数的增加,其平均降解率逐渐降低,但是接种PAHs专性降解菌能够提高4环和5环PAHs的降解率。同时也发现土壤中脱氢酶活性和PAHs降解菌数量越高的处理,土壤PAHs的降解率也越高,这也是种植紫花苜蓿接种微生物能够有效促进土壤PAHs降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