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01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减量配施新型基质缓释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减量配施新型基质缓释肥对水稻(OryzasativaL.)的影响,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响应。两年平均结果显示,与全量施用普通肥(180 kg·hm~(-2))相比:全量施用缓释肥水稻增产13.4%(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9.1%(P 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0.4%(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37.8%(P 0.05);减量10%施用缓释肥水稻增产9.6%(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3.3%(P 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1.1%(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26.6%(P 0.05);而在减量10%施用缓释肥的同时以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水稻增产11.1%(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7.3%(P 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7.6%(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44.8%(P 0.05)。缓释肥处理促进水稻增产增效的原因是其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高。综上,基质缓释肥减量10%施用(尤其在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可维持较高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在水稻生产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2.
砷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建峰  林先贵  尹睿  张华勇 《土壤》2007,39(5):692-700
土壤As污染已是全球性问题,我国也不例外,对A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已是研究热点,但相关机理仍不完全清楚.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蚯蚓、植物在As污染土壤中吸收转化As及其解As毒机理,以及微生物-植物复合系统修复As污染土壤方面实验室内研究情况.目前广泛认为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非金属污染较有应用前景,可限于甚至是使用超富集植物单一作用下仍有较多缺陷,如通过微生物技术及蚯蚓调节根际微生态,以利于植物在污染土壤中存活或/和吸收更多的As,将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
农田土壤中酞酸酯污染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农田土壤中的DBP/DEHP对辣椒的污染和对其品质的影响。试验小区表土(0—10cm)用不同浓度的DBP/DEHP混合液(1∶1W/W)处理后移植辣椒幼苗,90d后采集辣椒果实、植株和根系样品。结果表明,在辣椒果实、植株及根系中DBP残留量都随土壤中施加的DBP/DEHP浓度增加而增加,但没有检测到DEHP的残留。当土壤中DBP/DEHP施加浓度为5、10、20、40、80、160mg·kg-1土时,辣椒果实中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1.6%、5.9%、10.6%、18.2%、19.2%、22.6%和1.6%、2.5%、12.9%、20.1%、22.2%、23.2%。相关分析表明,果实中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的下降与DBP残留量的增加显著负相关,说明植物对DBP的吸收可能是导致辣椒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4.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接种苏格兰球囊霉(Glomus caledonium)条件下添加不同比例发酵牛粪(0.33%、0.50%和1.00%)对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率、土壤孢子密度、植株生物量与根冠比及根系磷(P)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处理植株地上部生物量趋于下降、根冠比显著提高(p<0.05),在此基础上添加0.33%或0.50%发酵牛粪处理土壤孢子密度、植株根系生物量和AM真菌侵染率均趋于升高,根冠比没有明显变化,根系P吸收效率显著提高(p<0.05);添加1.00%发酵牛粪显著提高土壤孢子密度、植株生物量和根系AM真菌侵染率(p<0.05),根冠比与仅接种AM真菌处理相同,根系P吸收效率则达到仅接种AM真菌处理的1.83倍。结果表明,添加1.00%发酵牛粪对苏格兰球囊霉扩繁及其宿主植物P吸收均具有突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5.
菌根是植物的根受特殊土壤真菌侵染而形成的共生联合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内生菌根中的泡囊丛枝状菌根(简称VA菌根),分布更为广泛。据报道,世界上大约有90%以上的有花植物,以及蕨类和苔藓植物都能形成VA菌根。菌根对植物的侵染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它在与植物共生过程中能增加植物对营养元素,尤其是对磷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增  相似文献   
86.
在试验室CO3培养箱中模拟CO3浓度倍增环境,初步研究了CO3浓度倍增对AM真菌Glomus caledonium Nicoison& Gerdemann及其对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接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生长14d时,CO2浓度倍增对AM真菌及绿豆生长没有显著影响。绿豆生长28d和42d后,CO2浓度倍增显著增加了AM真菌的侵染率和产菌丝量;接种AM真菌增加了地上部生物量,且在正常CO2浓度条件下达到显著水平;接种AM真菌增加了地下部生物量,且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作用显著。绿豆生长28d和42d后。CO2浓度倍增条件下,接种AM真菌增加了根冠比,且在28d时达到显著水平。而在正常CO2浓度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根冠比的作用不明显。绿豆生长42d后,不论是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还是在正常CO2浓度条件下,接种AM真菌均增加了地上部分的总碳、氮含量。AM真菌和CO2浓度倍增的交互作用仅在28d时对地上部分总碳、氮含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根冠比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7.
武敬  王一明  林先贵 《土壤学报》2014,51(6):1325-1331
利用废水生产胞外多糖是一种既能实现废水处理又能达到废水资源化的双赢方法,也是目前胞外多糖研究的热点。为得到能在废水中高产胞外多糖的紫色光养细菌(Purple Phototrophic Bacteria,PPB)菌株,本研究首先以化学合成培养基和不同比例豆制品废水和玉米淀粉废水混合培养基培养11株PPB,提取并测定其胞外多糖,结果发现不同菌株产胞外多糖能力不同,且有机废水较化学合成培养基更有利于菌株分泌胞外多糖。经两轮筛选得到一株产胞外多糖能力较高的菌株J4,高产培养基为豆制品废水,胞外多糖含量高达140 mg g-1菌体干重。且J4在豆制品废水中的生长试验表明,菌株J4不仅降低了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90%),同时分泌大量胞外多糖。通过Sephadex G-50柱层析结果发现该胞外多糖的分子量较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综上,本试验获得了高产菌株J4,同时发现利用有机废水能够得到大量的PPB胞外多糖,为获得低价的多糖材料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8.
丛枝菌根与土壤修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王发园  林先贵  周健民 《土壤》2004,36(3):251-257
菌根是真菌与植物根系所建立的互惠共生体, 其中以丛枝菌根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近年来,随着菌根研究的发展,丛枝菌根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丛枝菌根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放射污染以及土壤退化修复中的作用,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
土壤微生物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73,自引:12,他引:7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峰  林先贵 《土壤》2003,35(1):18-21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根系形成一个稳定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植物的根系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养分,土壤微生物反过来也促进了植物根系的发育,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本文就土壤微生物生长特性,从7个方面阐述了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0.
植物通过根的分泌物和根的脱落细胞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根际效应。这种效应因植物种类、生长发育阶段和土壤环境条件而不同。据报导,许多作物的抗病品种根际土传植物病原菌的数量比感病品种少得多,这可能与其根分泌物不利于病原菌孢子发芽有关。目前,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已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