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93篇
林业   316篇
农学   114篇
基础科学   108篇
  153篇
综合类   886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86篇
畜牧兽医   556篇
园艺   152篇
植物保护   14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正>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商水县魏集镇许寨村,商水县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实现了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如今,合作社固定资产达4400万元,发展成员600多户,流转土地6000多亩,托管土地3.44万亩,辐射带动5个乡镇30多个村4000多户。  相似文献   
72.
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历次海洋科学调查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在对该渔场的鱼类资源结构调查、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检测和生态效率的测算、52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检测后,先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的生态容量(潜在生产量),然后应用Seetile模型分别估算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进而从鱼类资源生产量中分离出近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采用Gadima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各生态类群的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并讨论它们的开发利用程度.估算结果:鱼类资源生态容量为98.62×104 t,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48.34×104 t.其中中上层鱼类资源生产量为56.90×104 t,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28.35×104 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分别为19.45×104 t和22.27×104 t,合计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21.27×104 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9年超过其最大持续可开发量,呈过度捕捞.中上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至今尚未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相似文献   
73.
LED灯补光对萝卜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发光二极管(LED)补光对植物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选择萝卜Raphanus sativus 作为材料,将其栽种于2种LED灯补光和温室自然条件下30 d后测定其生长指标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相比,使用LED灯补光的萝卜在叶片数、叶片长、宽等指标上并无差异,但有利于肉质根的形成,肉质根鲜重分别增加了5.93 g/株和10.93g/株;LED灯补光使萝卜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升高,光合能力增强,但胞问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4.
总结国内外3s技术在城市森林研究领域应用现状,分析其不足,即遥感学家与植物生态学家缺乏沟通、被动遥感优势尚未挖掘、生态系统服务制图滞后、生态系统管理中忽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景观规划的精确性与客观性有待提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森林的3S技术应用和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5.
浅谈红薯种植与施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薯又名地瓜,含有多种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被称为“长寿食品”,还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红薯是重要的抗癌蔬菜,可以保护人体器官黏膜,预防预防肺气肿、糖尿病,还有减肥的功效。随着科学技术在红薯种植中的应用,促进了红薯的增产增收,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红薯的科学种植和施肥。  相似文献   
76.
通过研究减氮施肥及施用生物质炭对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和水稻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田面水总氮、溶解性氮、铵态氮浓度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最高,然后迅速下降,并于7d后趋于稳定,稳定后浓度分别是顶峰值的5.6%~16.3%,8.4%~23.7%和25.0%~46.1%;不同施肥处理田面水总磷浓度在施肥后第3天达到最高,而后迅速下降,一周后趋于稳定;可溶磷浓度在施肥后4~5 d内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而后平缓下降至施肥前水平.氮磷浓度在减氮(20%)施肥条件下与常规施肥相比均降低.减氮施肥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但减氮施肥结合生物质炭处理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提高了24.6%,达到7 391.5 kg/hm2;减氮施肥降低了氮素流失风险,但减氮施肥结合生物质炭处理则明显提高田面水中总磷的浓度,增加磷素流失的风险.在施肥后1周内是控制氮磷流失风险的最佳时期,此时若遇暴雨,将导致氮磷随径流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77.
通过生物质炭与不同肥料配施的方法研究水稻田面水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风险。结果表明:除不施肥外,其余施肥处理水稻田面水总氮、可溶氮、铵态氮、可溶性钾浓度均于施肥第2天达到顶峰,并逐渐趋于稳定,1周后分别降为顶峰值的9.2%~15.5%,11.0%~38.5%,16.6%~42.8%和30.4%~68.0%;总磷、可溶磷浓度于施肥第3天到达顶峰,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1周后为顶峰值的29.2%~64.8%,33.5%~59.6%;硝态氮浓度在施肥第2天达到顶峰,随后下降,但在1周内又有间歇性上升,出现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的过程,最后下降至不施肥水平。施肥时添加生物质炭能够适量吸收田面水中氮、磷、钾等养分,降低养分的流失风险;适量有机肥的加入可大幅度提高田面水中磷素浓度,同时也可提高田面水中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是仅施无机肥的124.4%~181.7%。因此,在单一施加无机肥时适量添加有机肥与生物质炭可优化田面水中养分比例,更加有利于水稻对养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78.
该文以甲苯为焦油模型化合物,利用生物质焦炭诱导其转化合成气,探讨加热方式和通入CO2对甲苯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工况下,微波加热(microwave heating,MH)下甲苯转化率高于常规加热(electrical heating,EH),甲苯转化率最大差值为15.58%。通入CO2可促进甲苯转化,MH和EH下分别在CO2流量为80和40 m L/min达到最高转化率93.73%和82.13%。引入CO2可调控甲苯定向制备合成气,且对生物质焦炭造成碳损耗。损耗碳可转化合成气,且CO2通入量越高,其贡献越大。MH下合成气最大产率为173.66 m L/min,为裂解反应的5.68倍。甲苯裂解率持续降至49.0%,之后趋于稳定。甲苯重整转化率维持较高水平,140 min后开始减弱,同时合成气收率平缓降低。该文研究结果对高效利用焦油和减排CO2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9.
不同施肥对雷竹林土壤肥力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年,在浙江省临安市的雷竹林中进行田间试验,以比较对照(不施肥)、常规施肥、缓释肥、竹笋专用肥和微生物肥对雷竹林土壤肥力质量、养分利用率和竹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雷竹林因施肥引起的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过量积累和土壤酸化的程度按以下次序递减:常规施肥>专用复合肥≈缓释肥>微生物肥。常规施肥的肥料农学利用率最低,氮、磷和钾农学利用率分别为鲜笋4.7 kg kg-1、23.6kg kg-1和14.2 kg kg-1。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专用复合肥和缓释肥2个处理的氮、磷、钾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40.4%~53.2%、50.8%~90.7%和35.5%~39.5%,而微生物肥处理则分别提高38.9倍、67.8%和2.0倍。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处理的竹笋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9.6%和14.3%,而专用复合肥、缓释肥、微生物肥3个处理的竹笋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7.5%~29.0%和14.6%~17.8%。  相似文献   
80.
结合新疆籽瓜生产种植现状,针对4ZGJT-500型籽瓜捡拾脱籽联合作业机捡拾装置存在的扎瓜齿易变形、断齿及脱落问题,设计一种不易脱落、耐用、抗变形性好的扎瓜齿,该齿可降低籽瓜的漏捡率,提高籽瓜的捡拾效率,加快籽瓜收获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