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椰子死亡类病毒(CCCVd)的国内外分布状况、潜在经济危害性、寄主植物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进行系统概述,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其在我国的传播扩散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CCVd的风险性R值为2.29,属于高度危险入侵物种。提出了两种降低风险的备选方案,选择其中任何一种方案都能将CCCVd传入我国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2.
2012年10月,在海南省文昌市的椰子苗圃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叶斑病。显微观察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稍弯曲,浅褐色,纺锤状或梭状,具有5~9个假隔膜、分生孢子梗多单生,直立或稍弯曲,表明其为平脐蠕孢属(Bipolari.sp)。ITS序列分析表明其和4株狗尾草平脐蠕孢的序列同源性(HE792936.1,JX462256,GUO73108.1,FJ606786.1)的同源性为99%。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菌丝生长和孢子最适萌发温度分别是25℃和30℃;最适p H值为4~11;玉米粉培养基(CAM)及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合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甘油不适合菌丝生长;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其次是磷酸氢二铵;完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及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分别是56℃,15 min。  相似文献   
33.
摘要:对椰子茎泻血病病原奇异长喙壳菌(Ceretocystis paradoxa)4种离体人工接种处理方法进行试验,并对各方法进行优缺点评价,同时选取6个椰子品种进行抗病种质的筛选。结果认为:孢子液接种椰果,较为理想,其特点是接种方便,发病速度快,病情稳定,易于观察;其次是刺伤心叶菌块和孢子接种;刺伤茎秆接种,发病速度最慢;无伤接种均不发病。孢子液接种与菌块接种病原菌接种,发病速度无明显差异;孢子液浓度为3.2×107,3.2×106,3.2×105,3.2×104,3.2×103接种椰果时,前三个发病速度无差异;后两个慢。6个椰子品种均不抗病,仅不同部位发病快慢有差异,文椰78F1叶片发病最慢,其次是本地高种椰子和文椰3号。 关键词:椰子茎泻血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34.
对槟榔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均为25~30 ℃,最适生长pH值为6-7。同时明确了不同碳、氮源对槟榔炭疽病菌菌落生长及其产孢的影响。杀菌剂咪鲜胺抑制毒力最高,EC50为0.020 1礸?mL-1;其次为苯甲?丙环唑,EC50为0.225 3 礸?mL-1;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对槟榔炭疽病菌没有抑制作用,不能用于防治槟榔炭疽病。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于2019-2020 年在海南省琼海市的槟榔种植区发现一种新症状的槟榔根腐病,病根的皮层发黑,木质部变褐腐烂且易与皮层分离,有别于其他病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和基于 rDNA-ITS 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此症状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毛色二孢菌属的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且在全光条件下病原菌更易产生子座与分生孢子。这是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槟榔根腐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6.
以奇异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为靶标菌,通过平板梯度稀释法从槟榔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奇异根串珠霉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拮抗放线菌。结果表明,槟榔根际土壤分离获得放线菌120株,初筛出22株对奇异根串珠霉菌具有抑菌作用,发酵液复筛出4株抑制效果达90%以上,编号为D2-3、G1-12、D2-9和G9-4。其中,放线菌株D2-3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他放线菌及十三吗啉乳油750 g/L,为99.76%。初步鉴定菌株D2-3为链霉菌,与桑树链霉菌Streptomyces samsunensis 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9.41%。  相似文献   
37.
【目的】筛选对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为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及指导。【方法】以海南发病槟榔园健康槟榔根组织及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匀浆法和平板稀释梯度培养法分别分离槟榔根内生细菌及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应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株菌液对3种槟榔根部病害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奇异根串珠霉菌 (Thielaviopsis paradoxa)和可可毛色二孢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盆栽试验初步验证拮抗菌株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单因素变化试验等筛选拮抗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经平板对峙法筛选出5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wrj-2-5的抑菌率最高,为74.07%;菌株wrj-2-5菌液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尖刀镰刀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70.00%以上。综合菌株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分析结果,将菌株wrj-2-5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rj-2-5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病作用,对照组发病率为60.00%,试验组长势正常未发病。拮抗菌wrj-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1.5 g、葡萄糖1.5 g、 MgSO4·7H2O 0.2 g、水10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240 r/min、培养温度28 ℃、培养时间36 h、初始培养基pH 6、初始接种量8%。【结论】菌株wrj-2-5为铜绿假单胞菌,其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尖孢镰刀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研制槟榔根腐病生防菌剂的候选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38.
为查明海南省万宁市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发生情况,2020年9—11月,对该市13个乡镇(区)的黄化槟榔园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槟榔叶片1454份。利用RT-PCR技术对所采集样品进行了APV1检测,并对携带病毒的槟榔叶片症状进行归类整理。结果显示,由APV1引起的槟榔病毒病发生普遍,最低检出率为75%,最高检出率最达100%;进一步研究发现,感染APV1的槟榔叶片症状主要有6种类型。本研究结果可为万宁市槟榔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槟榔黄化病是由植原体引起的致死侵染性病害,严重制约海南省槟榔产业发展。为了提高槟榔黄化植原体的检测效率,本研究设计了新的巢氏PCR引物:F4/R1和F2/R2,并利用该引物检测海南省300份槟榔黄化叶部样品,其中184份呈阳性,比植原体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和R16mF2n/R16mR2)检测率提高了58.00%。利用新引物首次在槟榔种果中检测到植原体。将本研究扩增的约1.2 kb的特异性片段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槟榔黄化植原体属于16SrI组,且与16SrI-M序列完全一致。此外,本研究所测序的槟榔黄化植原体(GenBank登录号:MZ971180)与已知的海南省槟榔黄化植原体(GenBank登录号:FJ694685; FJ998269)分别存在两个碱基差异,序列一致性为99.80%。本研究为槟榔黄化病诊断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抑制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其中9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苯甲.丙环唑对病原菌的菌丝抑制作用最强,测试的8个浓度均完全抑制了菌丝的生长;百菌清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100%;对病原菌芽管的生长抑制率最高的是百菌清和苯甲.丙环唑,达到100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十三吗啉、异菌脲和甲基硫菌灵的毒力作用较强,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3.3768×10﹣5、0.0432、0.2692、1.2462和4.5994 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