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篇
农学   39篇
  3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鸡脚叶标记的三系杂交棉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超鸡脚叶、鸡脚叶和正常叶棉花不育系及其恢复系为亲本材料,按NCⅡ交配设计,配制5类不同叶形的24个杂种,对各叶形杂种产量、品质和光合作用等性状的表现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测定发现,超鸡脚叶、鸡脚叶、中鸡脚叶、大鸡脚叶和正常叶5类杂种的生育期依次随叶面积系数增加而延长,中鸡脚叶杂种因具有适中的生育期和叶面积系数,产量和光合作用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与对照(中杂29)比,中鸡脚叶杂种的籽棉产量增加1.16%,皮棉产量增加2.06%,纤维长度增加3.60%,麦克隆增加2.33%,生育期缩短10d。不同时期光合指标测定的结果表明,中鸡脚叶杂种除了生育后期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和Tr(蒸腾速率)稍低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外,其它时期Pn、Gs和Tr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且Ci(胞间CO2浓度)低于正常叶杂种。Pn与杂种产量的大多数性状呈正相关,其中与籽棉产量相关性最大,铃数和铃重次之,果枝数最小。考察不同叶形杂种结铃期上、中、下层叶光合性状发现,超鸡脚叶和鸡脚叶杂种下层的光照强度、透光率、Pn和Gs高于其它叶形杂种,其中超鸡脚叶杂种透光率和Pn最大,分别比对照高94.12%和45.54%,但上和中层叶的Pn较低。中鸡脚叶杂种上、中、下三层Pn和Gs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 上层Pn较对照高8.06%,中层Pn较对照高1.67%,下层Pn较对照高30.77%。认为中鸡脚形杂种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特性,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上层Pn较对照高5.4%,中层Pn较对照高1.7%,下层Pn较对照高30.8%。研究认为中鸡脚形杂种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特性,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2.
棉花分子标记图谱的构建和一些重要性状的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棉花上,虽然已有若干张不同的分子标记连锁图发表,但在育种中它们仍较难被应用,主要是因为在现有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中能用于育种的重要农艺性状的DNA分子标记尚不多.为此,本研究选用具有13个质量性状标记的两个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多标记基因系T582和T586作为亲本,用SSR和AFLP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对F2的作图群体进行DNA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对棉花重要质量性状基因和数量性状的QTLs进行定位和标记,并建立分子标记连锁群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为棉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彩色棉纤维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白色棉、棕色棉和绿色棉纤维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3种颜色纤维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初生壁、次生壁和中腔.在白色纤维的超微结构中未发现染色较深的物质; 在绿色棉纤维中,纤维的次生壁内层存在大量染色深的条纹,这些条纹可能是色素沉积的结果,类似沉积的日轮;在棕色棉纤维的中腔内,存在大量染色深的物质,而且这些物质主要沉积在中腔壁上,这些染色较深的物质可能是棕色棉纤维的色素物质,同时发现棕色棉纤维具有分叉结构. 与白色纤维比较,彩色纤维表现出的品质较差,可能与纤维素含量低及色素物质的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34.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恢复系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海岛棉种质材料进行测恢筛选时,选得一个对不育有恢复力的海岛棉材料“海R”,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其育性恢复的遗传方式。【方法】构建23种不同的F2群体和回交群体,分析和明确恢复基因的遗传。【结果】“海R”恢复基因属孢子体遗传,由一个主效显性基因(RfB)控制。在恢复基因呈隐性时不育胞质不但对雄配子的传递有影响,而且对雌配子的传递也有影响。【结论】推测此海岛棉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基因来源于哈克尼西棉基因组,在陆地棉与海岛棉的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植物转录因子NAP(NAC-Like,Activated by AP3/P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控制叶片衰老以及响应外界环境胁迫等功能有关的转录因子,是NAC(NAM、ATAF1/2和CUC2)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转录因子NAP在结构上具有NAC家族的保守结构,即在N端具有保守的NAC区以及在C末端具有相对多样性的TAR区,但也有不同于其它NAC亚家族的一些特点,如其TAR区也有一定的保守性等;同时,NAP亚家族的基因表达产物主要集中在细胞核中,表明转录因子NAP是一个核蛋白;再者转录因子NAP的基因主要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自从第一个转录因子NAP于1998年由Robert等在拟南芥中对控制花发育的AP3/PI的靶基因进行研究时发现以来,目前已在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竹子、葡萄、番红花等植物中相继发现,表明NAP是存在于植物界中的一个特有的转录因子。转录因子NAP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广泛参与植物种子、根、花等的生长发育,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与此同时,转录因子NAP也在叶片凋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叶片在衰老过程中涉及到的大分子物质的降解以及营养物质的再分配等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转录因子NAP对包括干旱、盐渍、冷害等外界环境胁迫有一定的响应,是一类参与调控植物体内各种生理反应的关键因子;同时,转录因子NAP也与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品质有密切的关系,这也为农作物育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最新研究表明,NAP主要受脱落酸和乙烯调控,已发现一个定位在高尔基体的PP2C家族中的成员SAG113为转录因子NAP的一个直接的靶基因,而且发现SAG113在控制气孔运动方面尤其是在衰老叶片中可能是ABA调控中的一个负调控元件,通过酵母杂交试验以及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得出转录因子NAP受到ABA的调控并直接与其靶基因SAG113启动子区域的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专一性的结合,即在衰老叶片中转录因子NAP通过ABA-NAP-SAG113 PP2C调节链提高其靶基因SAG113的表达,以及通过促进气孔开放从而导致水分丧失和通过足够的氧气进入到组织中使得乙烯释放进而使呼吸作用加快等加速叶片衰老的信号这一调控机制。文章主要对NAP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以及调控机制等方面在植物中的研究现况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6.
细胞质雄性不育陆地棉与海岛棉间杂种优势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配制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和陆地棉与陆地棉种内杂种,并以常规棉品种作为对照,比较和研究了两类组合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海陆种间杂种在株高、果枝数、果节数、单株结铃数和不孕子率上显著地高于陆地棉种内杂种,但单铃重和衣分则显著地低于陆地棉种内杂种,单铃重前者最高为3.3 g,后者最低也有4.7 g。一般地,海陆种间杂种的小区皮棉产量显著低于陆陆种内杂种,但也有个别组合,如海陆1号的皮棉产量,与陆地棉品种中棉所 12 和陆陆种内杂种浙杂 166 没有显著差异。在品质性状方面,海陆种间杂种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都显著地好于陆陆种内杂种,尤其是长度、比强度和伸长率最高分别达到 35.3 mm、43.6 cN·tex 1 和7.8%。  相似文献   
37.
陆地棉芽黄指示性态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8.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的转基因恢复系的选育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将谷胱甘肽S 转移酶基因 (gst)导入待改良的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系中。从转化植株的后代中 ,筛选到一个对雄性不育系具有强恢复力的恢复系 ,暂记为“浙大强恢”。“浙大强恢”与受体恢复系“DES HAF2 77”比较 ,对不育系的恢复力提高了 2 5 .8% ,从而使杂种F1单株结铃数多 3.6个 ,不孕籽率降低了10 .1% ,皮棉产量提高了 10 .6 %。以基因 gst作为探针进行的Southern和Northern核酸杂交分析表明 ,“浙大强恢”中含有外源基因 gst,并有较高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39.
彩色棉纤维发育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棕色和绿色纤维中的色素可用HNO3/乙醇提取,提取液中的色素含量可在412 nm波长下根据吸收值的大小进行估计.在开花后15 d前后,棕色和绿色纤维中的色素已经形成和积累,并在开花后20 d色素含量达到最高值. 棕色纤维颜色发生明显加深的时期是开花后30~35 d,棕色纤维的颜色较稳定,在阳光下甚至有加深的趋势.绿色棉纤维在开花后20 d时纤维出现绿色,之后随着纤维的发育颜色逐渐加深,但在阳光下易退色.在棕色和绿色纤维中纤维素含量明显低于白色纤维,可能是由色素物质的积累所引起.在开花后15~30 d期间,白色纤维细胞的pH值呈快速下降趋势,但棕色和绿色纤维细胞的pH值下降速度比白色纤维细胞明显要慢,在这一时期pH值下降速度的快慢可能与纤维的伸长、次生壁的加厚和色素的形成有关.与白色纤维比较,棕色和绿色纤维品质较差,如:长度偏短,强度偏低,本文对其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0.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的活性氧代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阐述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的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代谢规律。【方法】以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的不同发育时期花药为材料,分析3个活性氧指标(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和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变化,比较3种材料的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代谢状况差异。【结果】比较分析发现,在不育系败育初期的花药中,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3个对细胞有毒性的活性氧指标均高于保持系或杂种F1的花药,同时对活性氧具有清除作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个抗氧化酶活性也随着提高,表明败育初期花药的活性氧增加对抗氧化酶有诱导作用。但在败育盛期的不育花药中,一方面O2•–、H2O2和MDA含量极显著高,另一方面SOD、CAT、POD酶活性却极显著低,导致活性氧产生与清除失去平衡,这时花粉母细胞大量凋亡。在败育后的花药中,O2•–和H2O2含量与可育花药相近,但MDA含量仍持续提高,以及SOD、CAT、POD酶活性持续降低,表明雄性细胞凋亡后活性氧对花药仍有不利影响。【结论】花药O2•–、H2O2和MDA的过量积累,以及其清除酶活性的显著降低,这一过程在棉花不育花药中是与雄性细胞凋亡同步发生的,但在恢复基因引入后的杂种F1花药中,过量产生的活性氧可被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