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21篇
农学   148篇
基础科学   53篇
  46篇
综合类   431篇
农作物   55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240篇
园艺   77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在信丰县,大阿镇大阿村的朱清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知名度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他的名字紧紧地和农机联系在一起,一提到他,人们自然会想到农业机械化,说他是靠农机致富的典型。  2000年 40多岁的朱清能是个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本科生。 80年代初,他还是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可自读大学时起就立志要在红土地上有一番作为的朱清能又怎么愿局限于三尺讲台呢 ?1986年,他毅然撇下“铁饭碗”,承包起学校的农场,开始了他农机致富的征程。  身为物理系本科毕业的朱清能深深懂得农业机械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1986年,他在乡农…  相似文献   
52.
基于土壤负压原理、产品结构优化设计和信息感知、无线传输、微电子控制等先进技术,研发了适用于输配水管路的灌溉流量自调节阀新型样品,具有土壤实际水分状况感知采集、信息反馈和输水流量实时调节控制等复合功能。根据其工作原理和设计技术指标,通过室内试验对灌溉流量自调节阀进行指标测试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试制的DN25流量自调节阀样品的开度调节范围0~100%,在100~300 kPa供水压力下,流量自调节精准度达81%~99%,且控制灵敏度较高,阀片响应时间随着阀门开度增大而逐渐延长,单程启闭最长响应时间不足3 s,较好地实现了节水灌溉的流量精量调配功效,为流量自调节阀的进一步结构优化、性能改进和产品定型等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3.
安徽省大别山区生产的四季豆品质好、产量高,但受高温、多雨等影响,存在用工成本高、病害控制难、严重影响效益等问题,结合高山气候特点及生产实践,从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茬口安排、整地施肥、播种密度、搭架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8个方面,提出了高山四季豆一年两茬栽培技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4.
<正>优质樱桃的生产取决于品种、砧木、栽植密度、树形、树势、树龄、果实着生位置、果树负载量、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等环境因素和农业技术管理措施。在樱桃的栽培管理中,应选择正确的授粉品种结合适合的砧木、树形和栽培密度。摩尔多瓦共和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樱桃  相似文献   
55.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脲酶抑制剂(urease inhibitor,UI)和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探讨抑制剂提高稻谷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机理。【方法】本试验设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共5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尿素(U);3)尿素+脲酶抑制剂(U+UI);4)尿素+硝化抑制剂(U+NI);5)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UI+NI);脲酶抑制剂采用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采用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碳、氮的含量,分析NBPT与DMPP对水稻两个主要生育期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比较各处理的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以上各指标对产量的影响,探明脲酶抑制剂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在稻田的增效机理。【结果】1)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均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与地上部氮素回收率,两个处理分别增产6.56%与8.24%,氮素回收率提高幅度为19.4%与23.7%。2)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期的土壤脲酶活性和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孕穗期的铵态氮含量,而对此时期的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所有处理对两个时期的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因此,NBPT对于抑制脲酶活性以及提高铵态氮含量的作用主要在孕穗期之前,而单施DMPP没有显著效应。3)从各项土壤指标与水稻产量相关性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稻田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且孕穗期的影响大于分蘖期,其余指标则对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脲酶抑制剂NBPT以及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配施显著提高孕穗期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以及地上部氮素回收率,证明了生产上氮肥后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植物园的典型人工植物群落和帽儿山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和对比分析方法,对不同植物群落的植物组成、减噪效果、空气离子浓度、空气清洁度等生态功能的相关指标进行了调查、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帽儿山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在减噪效果和空气清洁功能等方面均优于植物园城市人工植物群落。最后,在城市绿地建设时以帽儿山近自然植物群落特征为参考,提出了哈尔滨城市绿地近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建议,能够有效提高城市人工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7.
58.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剑叶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目的】探明水稻功能叶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适应机理。【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对两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系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热稳定蛋白和膜透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下降,胁迫后恢复期间稍有回升,耐热品系996叶绿素含量高于热敏感品系4628。高温使剑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细胞间CO2浓度上升,与热敏感品系4628相比,耐热品系996在高温胁迫下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高温使水稻剑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热稳定蛋白含量上升;热敏感品系4628剑叶中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在高温胁迫下增幅大于耐热品系996。【结论】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中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和热稳定蛋白含量以及较低的膜透性和MDA含量,是耐高温品种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9.
以11种高粱属(Sorghum)饲料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栽培试验,对其物候期、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种子产量及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山坡旱地,最适宜栽培利用的是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其次为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Mocnch var.sucharafum Kouern)和高丹草(Sorghum bilor L.Mocnch var.Sorghum subanense(Piper)Stapf);最好的品种是酒引1号,其次为德瑞、丽欧和瑞奥3号.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短时间不同剂量UV-B辐射对冬小麦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应答短时间紫外线照射的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15和30μW/cm^2。的UV—B照射强度对冬小麦幼苗进行短时间照射处理。测定指标包括:①反射光谱值。用Unispec光谱仪测定反射光谱,并计算所得参数,评价UV—B处理前后叶片叶绿素、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含量、水分含量以及光合强度的变化,每处理测定10片叶;②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牛血清蛋白作为对照;③荧光参数(Fn/Fm):将待测叶片暗反应20min后,用OS-30P荧光仪测定部位同叶色,每处理测定5片叶;④相对电导率。采用Martineau等的方法测定;⑤丙二醛(MDA):采用邹琦的方法测定。测定项目②~⑤均重复5次。[结果】UV—B处理导致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含水量都降低,且存在剂量效应,30μW/cm。的降幅大于15μW/cm^2;UV—B辐射导致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下降,尤其是处理后2h下降幅度最大,2种剂量的UV—B处理间差异不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花色素苷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30μW/cm。处理的略高于15μW/cm。处理。UV—B辐射处理对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与花青素相同,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种剂量间差异不大;2种剂量的UV—B处理均抑制了PSⅡ的电子传递,尤其是处理2h的抑制作用最大,4、6和8h的抑制有所缓解,且存在剂量效应;2种剂量的UV-B辐射均抑制了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抑制效应加大;MDA和相对电导率在照射2h后明显增加,说明高剂量的UV—B处理对膜系统的损伤较大,低剂量的UV—B处理结果不明显。[结论]短时间的UV—B辐射处理对冬小麦幼苗叶片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高剂量比低剂量的作用效果大。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受害程度有所减轻,该结果与长时间UV—B照射的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