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水稻强化栽培施氮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同一施氮水平条件下,单季水稻强化栽培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比常规栽培法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强化栽培不同施氮方法以基肥:蘖肥:穗肥5:2:3处理产量最高,比常规栽培对照增产9.8%。  相似文献   
12.
扬子鳄在野生状态下目前数量仅120~150条,属于极度濒危物种之一.通过20多年的研究,人工养殖的扬子鳄已能批量繁殖.为探索出一个合理的饲养密度,1994年4月1日~1994年11月30日,对2年生扬子鳄在不同饲养密度条件下的生长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扬子鳄     
扬子鳄,又称作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也是世界上生活在亚热带中的两种鳄之一。扬子鳄是中生代恐龙的近亲,在它身上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人们称其为"活化石"。扬子鳄现存数量非常稀少,濒临灭绝,我国已经把它列为国家Ⅰ类保护动物。在漫长的2亿多年的演化道路上,扬子鳄逃过无数劫难而存活至今,说明这个物种具有非凡的本领。这种本领包括它奇妙的身体构造和特别的行为方式,是扬子鳄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也是其灵性所在。丑陋的外表精妙的内核和其他鳄类一样,乍一看扬子鳄的确相貌丑陋、凶相毕露。它们浑身包裹着形态多样的鳞甲,呈铲状的头部和锋利的牙齿,令人不寒而栗。然  相似文献   
15.
扬子鳄是世界上23种鳄中7种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只有300~500条。八十年代初,安徽省政府在皖东南有扬子鳄分布的地方建立了保护区来加以保护,1986年,扬子鳄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对缓解野生扬子鳄的生存压力和遏制其数量快速下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野生扬子鳄在这片最后的栖息地上存活下来。但由于多种原因,野生扬子鳄的数量仍呈逐渐下降趋势,1999年和2005年的调查显示,野生数量分别为不足150条和不足120条,  相似文献   
16.
17.
扬子鳄幼鳄饲养密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朝林  潘洪堂 《野生动物》1990,(1):18-19,41
为了探索出一个合理的饲养密度,得以充分和科学的利用饲养场所;我们于1987—1988年对初生幼鳄在不同密度饲养下的生长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实验结果总结于下。一、研究材料和方法 1.随机抽取扬子鳄研究中心1987年人工饲养鳄卵孵出的初生健康幼鳄70条作为实验对象。 2.实验用鳄随机分成A、B、C、D四组,A组10条(实验中死亡一条)、B组15条、C组20条、D组25条,均以相同的条件饲养于四个铁皮饲养箱内,饲养箱长0.9m,宽0.4m、高0.3m,箱的2/3注入塘水,1/3用粗砂堆成栖息台,任其自由活动,每天定时投饵和换水一次,记录温度和取食量。 3.越冬前温度控制在30.5±1℃;越冬时转入地下冬眠室,温度保持在11±1℃,  相似文献   
18.
扬子鳄不同饲料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扬子鳄 (Alligator sinensis) 饲料方面的报道很少,仅对野生鳄做过一些食性分析,但对人工饲养条件下鳄的饲料营养成份及饲料的合理搭配未见到过报道。近年来,由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鳄的数目不断增长,因而不仅需解决过去以鱼为主的饲料种类单一、营养成份不全的缺点,而且还需降低成本。为此,应对不同种类饲料做饲喂比较试验。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一) 试验鳄的选择: 1、选择生长健康、无病、食欲正常的一龄幼鳄60条,按照体重接近的原则随机分成A、B、C、D、E、F等6组,每组各10条。 2、对8龄鳄及成鳄进行饲喂昆虫试验,观察其取食情况。 (二) 饲料组成及饲养管理: 1、饲料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