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5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9篇
  10篇
综合类   120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2篇
园艺   12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61.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以王金庄为核心的涉县旱作梯田系统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其农业生物多样性,可为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传统农家品种普查收集与入户访谈、田间调查与种植鉴定,系统研究了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农业物种和传统农家品种以及由此形成的保护与利用经验与技术。研究发现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种植或管理的农业物种26科57属77种,其中粮食作物15种、蔬菜作物31种、油料作物5种、干鲜果14种、药用植物以及纤维烟草等12种。共有包括171个传统农家品种,其中粮食作物62个、蔬菜作物57个、干鲜果品33个、油料作物7个、药用植物和纤维烟草12个。这些农业物种及传统农家品种,通过混合种植、轮作倒茬、间作套种、优中选优等一系列保护与利用技术被活态传承和保护。但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正面临着主体缺失、技术失传、传统农家品种名称混乱、种质退化以及单一化种植造成的品种多样性丧失、单一追求产量造成适应性强的品种资源丧失、农民生计方式多样化造成梯田农业的弱化、传统农家品种生产比较效益低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机制、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组织开展资源普查并建立社区种子库与农民自留种相结合的传统农家品种就地活态保护机制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62.
通过研究黄土高原撂荒农田优势植物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枯落物水浸提液对5种草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以期为黄土高原撂荒地人工草地的建植及杂草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猪毛蒿枯落物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大,受试草种测定指标有所差异,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红豆草(Onobr ...  相似文献   
363.
[目的]研究德州地区绿肥应用模式对拆村还田的影响。[方法]以供试苜蓿品种为紫花苜蓿、春玉米品种为九圣禾2468开展试验,设置了玉米单作(T1)、苜蓿单作(T2)和玉米间作苜蓿(T3)3种种植模式。[结果]T1玉米产量为6.57 t/hm2;T2苜蓿收获2茬,鲜重为1.05 t/hm2;T3玉米产量为6.52 t/hm2,苜蓿收获2茬,鲜重为1.01 t/hm2,T3比T1玉米减产0.76%,减产不显著;T1玉米在生育期全氮、全磷、全钾表现整体优于T3;同时期各处理间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全盐、有机质和pH整体表现差异不显著;T3和T1相比,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结论]该绿肥应用模式适用于拆村还田土地。  相似文献   
364.
<正>细菌性消化道疾病是造成家兔死亡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感染断奶后的仔幼兔和育肥兔。这类疾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家兔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消化道疾病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魏氏梭菌病等。1兔大肠杆菌病1.1流行特点本病可常年发生,潜伏期4~6 d,主要感染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幼兔。饲养管理不当、环境突变等应激原导致仔幼兔抵抗力下降,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时,易诱发本病。  相似文献   
365.
The experiment mainly compares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of extracting antibodies: octanoic acid method, water dilution method and poloxamol method,by observ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ntibody, detecting the protein content of the extract, and using the hemagglutination test and the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 to detect the antibody titer, select the best process of the yolk antibo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tein content of the three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was the highest by poloxamol method and the lowest by octylic acid method;The contents of Newcastle disease and avian influenza were the highest by water dilution method and the lowest by octanoic acid method;The volume of antibody solution was the highest by water dilution method and the lowest by poloxamu method.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finally determined that water dilution method is the best effect, using this method to extract yolk antibody titer is the highest, easy to operate, can achieve large-scale production workshop.  相似文献   
366.
通过在鲁西北潮土区高产农田11年有机肥替代化肥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土壤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50%的O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真菌数量。土壤速效磷较CK和NPK处理分别升高2.16倍和35.3%,土壤全氮含量提高42.4%和21.0%。ONPK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CK和NPK处理分别提高了55.2%和33.9%。冗余分析表明,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有机肥替代后真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调控因素。土壤真菌数量以ONPK处理最高,较CK和NPK处理分别增加了90.0%和1.11倍。土壤真菌优势群落依次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49.1%~62.9%)、接合菌门(Zygomycota)(18.9%~38.5%)、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5.9%~8.6%)、壶菌门(Chytridiomycota)(2.1%~3.4%)。综上所述,增施有机肥可通过调节真菌种间互作关系,促进土壤养分累积,最终实现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67.
总结了嘉祥镇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8.
鲁西北黄泛区农田面临着盐碱、干旱和涝渍3种常见的土壤障碍因子,综述了3种土壤障碍因子对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危害,从植物生理和技术措施两个层面阐述了3种土壤障碍因子的应对策略研究进展,分析了土壤障碍因子应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鲁西北黄泛区农田土壤未来合理高效利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鲁西北黄泛区农田土壤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69.
研究不同覆盖模式对陇中干旱区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扁蓿豆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于定西市安定区进行了为期3年(2017-2019年)的田间试验,以平作处理为对照,设置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垄沟覆秸、平作覆秸和垄沟5种处理,研究了扁蓿豆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扁蓿豆生长第2年、第3年垄沟覆秸和平作覆秸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0~10 cm土层,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垄沟覆秸、平作覆秸和垄沟处理与平作处理相比,生长第2年、第3年平均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4.4%、22.6%、33.9%、26.4%和3.4%;生长第2年、第3年平均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9.2%、4.9%、108.3%、105.0%和0.9%。总体来说,各处理对扁蓿豆生长第2年和第3年草地0~1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且秸秆覆盖种植的土壤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