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1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66篇
  21篇
综合类   185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梭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 d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时,梭鱼受精卵经50~54 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管盘曲,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油球渐小至消失,孵化后第8天,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管壁增厚,内腔增大。稚鱼后期,梭鱼苗各鳍初步形成,分化出鳍条,孵化后18 d,幽门盲囊形成,胃腺出现,标志着稚鱼开始消化外源性蛋白,同时,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肌层增厚,肠道分段、盘曲,稚鱼食性开始向植食性转换。在此以后,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地完善成熟。结果表明,梭鱼消化系统的发育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完善相一致。  相似文献   
62.
太行山丘陵区不同龄级栓皮栎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定量分析植被恢复进程的变化特征,以太行山丘陵区的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各器官N、P、Ca 3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养分循环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各龄级中,营养元素含量最多的器官是树叶,树干含量最低;营养元素含量的排序为Ca〉N〉P。2)林地土壤有机质、N和P含量随龄级增加呈明显增长趋势,植被恢复能明显加快土壤肥力的提高。3)20-40 a栓皮栎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2764.58-3689.38 kg/hm^2,年存留量为89.88-138.17 kg/(hm^2·a),归还量为229.80-262.06 kg/(hm^2·a)。随龄级增加,营养元素储存总量随之升高,而存留量反而降低;吸收量和归还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营养元素的储存量、吸收量、归还量和存留量的大小排列次序均为Ca〉N〉P。4)循环系数和周转时间随龄级增加而升高,利用系数则呈现下降趋势;各元素之间Ca的周转时间最长(12.73-16.19a),利用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63.
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内涵及其规划和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索了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并结合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例又进一步地归纳、分析和探讨了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方法,以期为今后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4.
果园作业平台静态防侧翻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鹏飞  刘俊峰  钱稷  郝永军 《农机化研究》2013,35(3):137-139,144
为了提高果园作业平台的安全性和操控稳定性,针对果园特殊环境的作业特点,设计了一种静态防侧翻控制系统。该系统以STC89C52RC单片机为核心处理芯片,采用横向载荷转移率(LTR)作为平台稳定性判定指标,通过计算确定了侧翻阈值。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改善并提高平台作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65.
香悦葡萄新品种是1981年以玫瑰香芽变—“7601”为母本,紫香水优良芽变—“800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大粒、优质、丰产、抗病中熟葡萄新品种。居四倍体,欧美杂交种。果穗大、短圆锥形、紧凑。果粒大,球形,整齐。平均粒重11 g。果皮蓝黑色,上色一致,果实有浓郁的桂花香味,果肉致密,口感好。含固型物16%,品质上。成熟期较巨峰早7 d左右。该品种表现结果早、丰产性好,抗病性极强。2005年3月通过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办公室备案,同意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6.
为探究欧李果实品质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欧李农大4号与DS-1及其正、反交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双亲及后代群体果实的平均单果重、核重、纵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DPPH、FRAP、ABTS),对其后代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定的指标均呈现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呈连续变异,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纵径、横径、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后代未出现广泛分离,选择潜力较小,其中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选择潜力最小,这与大多数欧李果实呈现扁圆形的情况一致。平均单果重、核重、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异系数均超过20%,后代广泛分离,选择潜力较大,尤其以平均单果重的选择潜力最大。平均单果重、纵横径受父本影响较大,以大果为父本时更易选出大果后代。果形指数不受父母本影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核重表现明显的衰退变异,为趋小性遗传。以高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植株为母本时,后代更易选出高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优株。相关性分析将表型特征与内在物质含量相联系,为初步判断物质含量奠定重要基础。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包括清除ABTS自由基和类黄酮含量的第一主成分和包括纵横径的第二主成分。聚类分析筛选出了具有较高生物活性、较强抗氧化能力和果实较大等不同特征的优株,可根据育种目标加以重点利用。本研究为欧李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随着陕西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全省饲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645.8万亩,人工种草干草年总产量约404万t.但该省饲草产业仍存在饲草缺口大、种类少、品质差、单产水平低、供种能力弱、土地落实难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陕西省饲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总结分析,并针对制约当前...  相似文献   
68.
为探讨不同夏播作物前茬对后茬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开展田间二因素试验,设置两个不同施肥水平(常规施肥和不施氮肥)和三种夏播作物前茬(玉米、大豆和花生),分析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LAI)、叶夹角(LA)、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Fv/Fm),以及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温度(Ts)和土壤呼吸速率(Rs)变化,并在成熟期测定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不施氮肥条件下不同前茬的小麦LA略增,而LAI、IPAR、SPAD、Fv/Fm、SWC、Ts和Rs均有所降低。不施氮肥条件下,花生前茬的小麦LAI、IPAR、SPAD、Fv/Fm、SWC、Ts和Rs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前茬(P<0.05),其中花生、大豆和玉米前茬的SWC较CK的降幅分别为13.56%、13.39%和10.77%。与CK相比,不施氮肥条件下,花生前茬的小麦LA较CK的增幅在3种前茬中居中,小麦...  相似文献   
69.
基于河南省尧山地区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筛选出46种夏季野生花灌木观赏植物,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从花、叶、果、枝干4个方面,选择16项评价指标,借助Yaahp 10.3软件并根据行业专家意见构建判断矩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对选定的46种植物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将46种夏季野生花灌木划分为4个等级,珍珠梅、桦叶荚蒾、金银忍冬等7种植物开发潜力大,紫珠、黄蔷薇、海州常山等11种植物可适度开发利用,匍匐栒子、锦带花、缫丝花等21种植物可作为一般开发利用对象,其余7种植物可较少考虑开发利用。以期为本地区夏季野生灌木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为探究Z-3N单旋翼油动无人机在梨园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的适用性,对其旋翼流场进行流体仿真并在梨园进行喷雾试验。结果表明:旋翼下压风场分布较为均匀,压强分布为上层>中层>下层,下层最低压强为3.54 N/m2,说明旋翼下压风场可以较好地穿透到果树下层,下层最小风速≥3 m/s,有助于雾滴到达梨树叶面叶背。单旋翼油动无人机喷雾作业后的梨树冠层雾滴沉积覆盖率上层叶面平均覆盖率为9.31%,叶背为1.34%;中层叶面平均覆盖率为10.79%,叶背为3.46%;下层叶面为2.47%;叶背为1.58%。靶标果树冠层叶面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为上层>中层>下层,叶背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为中层>上层>下层,雾滴均匀分布为中上层优于下层。田间试验表明单旋翼油动无人机的旋翼下压风场分布和药液雾滴沉积覆盖率适用于梨园的病虫害防治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