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18篇
园艺   126篇
植物保护   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对新化合物氯苯肟唑作为农用杀菌剂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含毒介质法、离体叶片法和盆栽试验法,测试了氯苯肟唑对不同蔬菜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此外,还进行了20%氯苯肟唑水乳剂防治黄瓜白粉病和黑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氯苯肟唑对供试的几种病原菌均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其中500 mg/L的处理对番茄枯萎病菌、辣椒疫病菌、黄瓜黑星病菌的活性与对照药剂相当,对菜豆菌核病菌、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率虽然低于对照药剂,但抑菌效果均在80%以上。田间试验中20%氯苯肟唑水乳剂40 mg/L药液对黄瓜白粉病和黄瓜黑星病的防效可分别达80%和84%。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2.
唑菌酯对8种蔬菜病原菌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唑菌酯对8种蔬菜病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其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和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具有较高活性,EC50值分别为 9.457、12.69、11.09、6.453和4.106 mg/L。 其中,在 250 mg/L 浓度下唑菌酯处理的防病效果与对照药剂嘧菌酯相当,防效大于7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 唑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 80 mg/L 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达 82.78%。  相似文献   
83.
为研究葡聚六糖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系统抗性机制,采用生理生化方法测定了诱导后黄瓜不同叶位叶片中木质素和可溶性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Ca2+、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葡聚六糖可以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系统抗性,经葡聚六糖处理的植株不同叶位叶片木质素和可溶性酚含量,PAL和POD活性,Ca2+、SA和JA含量都明显升高,说明葡聚六糖是通过积累结构抗性物质,经SA和JA传递抗病信号,从而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84.
番茄叶片漆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 new leave disease of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 was observed in polyethylene film-covered greenhouse in Beijing, China. This disease spreaded rapidly in the greenhouse and caused serious loss of the production of tomatoes. In the study, a fungal strain isolated from the lesion was confirmed to be pathogen for this new disease, and identified as Myrothecium roridum Tode ex Ft. based on the morphology, cultural characters on PDA plate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ribosomal DNA-IT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myrothecium leaf spot on tomato occurring in commercial greenhouse in China.  相似文献   
85.
为探索干热处理后带菌种子贮藏时间对种子发芽率及病菌活力的影响,明确干热处理后种子贮藏的最佳条件。以3种自然带菌的黄瓜种子为材料,将不同干热处理后的带菌黄瓜种子在4℃中分别贮藏1,2,3,6,9个月,测定贮藏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同时采用平板保湿培养法和荧光双染技术测定种子上病原真菌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干热处理带菌黄瓜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上病原菌的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70℃处理40,60 min的黄瓜种子贮藏3个月后,3种带菌种子的发芽率均保持在88%以上,贮藏6个月后,发芽率均下降至约80%,70℃处理90 min的黄瓜种子贮藏3个月后,3种带菌种子的发芽率均下降至75%以下;而贮藏3个月后,带菌种子内外均无病原菌生长,孢子死亡率均上升至100%。说明70℃干热处理40,60 min后的带菌黄瓜种子贮藏3个月后发芽率仍在88%以上且病原菌死亡率达100%,因此,可作为种子贮藏前的处理条件,但70℃干热处理90 min后的种子适宜直接播种,且干热处理后的种子不适宜长期贮藏。  相似文献   
86.
【目的】获得对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微粉剂并确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乙霉威与腐霉利不同配比混合物对多主棒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其协同作用,明确最佳增效组合;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筛选载体、助剂及最优配比,确定其最佳配方后,利用气流粉碎机超微粉碎加工成微粉剂,测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乙霉威与腐霉利以质量比1﹕1、1﹕4进行混配时,对多主棒孢菌株HG09112606、FQ07091401、HG11011509均表现为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3.19、2.53、1.68;1.99、1.77、1.98,其中1﹕1的混配组合增效作用较为明显。以质量分数为10%的乙霉威·腐霉利为有效成分,3%的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NNO为分散剂,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K12为表面活性剂,1%的聚氧乙烯烷基醚为稳定剂,15%的白炭黑和补足至100%的硅藻土为载体而研制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为6.18 μm,分散指数95.18%,浮游性指数86.26,含水率1.24%,坡度角67°,热贮分解率4.12%,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在盆栽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药量为100 g a.i./hm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9.82%,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推荐用量时喷雾的防治效果;在田间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量为100 g a.i./hm 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4.39%,与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在用量为300 g a.i./hm 2、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用量为90 g a.i./hm 2时的喷雾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霉威和腐霉利混配使用对多主棒孢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小,分散指数、浮游性指数高,贮存稳定,在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2014~2016年,由于栽培管理及重茬等原因,大白菜枯萎病在我国大面积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明确引起大白菜枯萎病的病原菌,本课题组从山东、内蒙古、河北、甘肃等大白菜主产区采集了具有典型枯萎病症状的病样,并对样品中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分别具有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 (F. solani) 和木贼镰刀菌 (F. equiseti)的形态学特征。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3种病原菌均能使大白菜发病,且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此外,基于病原菌的rDNA-ITS和mt SSU序列的测序比对,3种病原菌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同源性分别达99%~100%,这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一致。尖孢镰刀菌引起白菜枯萎病为国内首次报道,而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引起白菜枯萎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8.
辣椒疫霉菌RT-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与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及其他8种常见土传病害病原菌Actin基因序列差异,设计并筛选出辣椒疫霉菌的特异性引物YM2F/YM2R,建立辣椒疫霉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定量检测人工模拟带菌样品及田间发病土壤样品中的辣椒疫霉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引物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为1 × 10-1 pg ? μL-1,是普通PCR的100倍。该体系无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即可对土壤中的辣椒疫霉菌进行快速、特异且定量检测。对田间土壤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病害发生、流行程度与病原菌密度成正比,从而为该病的流行监测和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针对引起番茄细菌性病害的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Pst)、溃疡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Cmm)、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以及疮痂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Xcv),建立了四重PCR检测技术,为病害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根据gap1基因设计Pst特异性引物BW-F/BW-R,经PCR条件优化,扩增出了375 bp的特异性片段。将设计的引物与已报道的3种细菌特异性引物组合,通过设定不同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次数以及延伸时间,探索影响四重PCR扩增的因素,优化了其反应体系。四重PCR反应体系中的引物对BW-F/BW-R、Fan1/Fan2、RS-1-F/RS-3-R和XCVF/XCVR可分别扩增出细菌性斑点病菌、溃疡病菌、青枯病菌和疮痂病菌长度为375、146、716和517 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反应体系退火温度为57.1 ℃,4对引物的终浓度分别为0.24、0.16、0.16和0.08 μmol ? L-1,延伸时间45 s,35个循环。该四重PCR反应体系可快速检测田间番茄发病植株中的细菌性斑点病菌、溃疡病菌、青枯病菌和疮痂病菌,灵敏度达到10-1 ng ? μL-1。  相似文献   
90.
农田土壤中农药的环境行为浓度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农药的理化参数和环境参数预测农药在田间土壤中的分布浓度是进行农药管理的重要手段.以Freundlich等式衍化出来的线性吸附曲线X=Kf×C和农药指数降解动力学C(t)=C0×exp(-kt)为基础,根据农药有机碳吸附常数(Koc)、辛醇冰比常数(Kow)、半衰期(DT50)等重要参数和土壤理化性质参数,建立了一段时间后田间土壤中农药的残留浓度、渗漏在地下水中的浓度、蒸发在空气中浓度和吸收在植物体内的浓度的预测方法,为农药管理、使用和风险评价提供了一种工具,以降低农药污染.该方法被应用于预测42种喷雾用杀菌剂和7种土壤施用杀菌剂的环境浓度.结果表明,喷雾施用丙森锌渗漏在地下水中的浓度最高,超过欧盟标准0.1μg·L-1两倍多;土壤残留浓度较大的为硫酸铜(0.039 mg·kg-1)、多菌灵(0.023 mg·kg-1)和甲霜灵(0.24 mg·kg-1).土壤施用90 d后,嗯霉灵渗漏在地下水中的浓度约为1.11μg·L-1,五氯硝基苯土壤中残留浓度更是达到1.78 mg·kg-1.浓度预测结果可以与毒理学数据相结合用于农药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