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6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2篇
  7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背景】 类黄酮是大豆中积累的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参与大豆的生长、发育和抗逆等诸多生理活动。由UDP-糖基转移酶(UGT)催化的糖基化修饰是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关键步骤。【目的】 通过系统研究大豆UGT73C19编码重组酶的体外酶活特性和体内特性,完善大豆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和积累的机制,为大豆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检测大豆核心种质资源叶片中类黄酮的种类和含量,通过qRT-PCR的方法检测了UGT的表达水平。以大豆Williams 82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UGT73C19的编码区序列。使用MEGA5和DNAMAN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并构建进化树。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UGT73C19的重组蛋白,分析UGT73C19重组蛋白对各种类黄酮苷元的糖基转移活性,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对产物进行鉴定,确定重组蛋白的糖基化位点。利用qRT-PCR技术对UGT73C19在大豆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构建植物过量表达载体,通过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获得UGT73C19表达量高的纯合株系,检测转基因株系叶片和种子中类黄酮的种类和含量。【结果】 通过HPLC分析大豆核心种质资源叶片类黄酮成分,发现不同品种中类黄酮的成分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类黄酮成分的不同,将大豆核心种质分为12种不同的类型。大豆核心种质资源叶片中总黄酮的含量与UGT73C19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克隆得到UGT73C19的编码区序列,全长1 482 bp,编码493个氨基酸,UGT73C19蛋白在C-端有一个保守的PSPG结构域。体外酶活分析表明,重组的UGT73C19蛋白对6种类黄酮苷元(山奈酚、槲皮素、杨梅素、芹黄素、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都具有糖基转移活性,其中对槲皮素的催化效率最高;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类黄酮的5位和7位羟基上,重组UGT73C19蛋白的糖基化底物和位点具有多样性。过量表达UGT73C19的拟南芥叶片和种子中的类黄酮总量明显升高,其中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提高49%—70%,种子中总黄酮的含量提高34%—37%;尤其是种子中槲皮素3-O鼠李糖的含量显著增加。【结论】 UGT73C19蛋白是催化合成大豆中多个类黄酮糖苷的关键糖基转移酶,过量表达UGT73C19可以提高转基因植物中黄酮醇糖苷和类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42.
斑马纹病是剑麻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以剑麻斑马纹病高感品种H.11648为材料,分别在接种烟草疫霉0、24、36、48、72 h取样,用电镜观察H.11648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同时分析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H.11648在接种24 h,可见大量休止孢,叶绿体结构被破坏,植物组织开始降解,随着时间延长,附着孢出现,吸器形成,植物组织解体更严重,接种72 h,可见大量菌丝。在整个接种过程中,CAT、PAL和PPO活性显著增强,72 h达到最高,分别为501.44、25.73、1 742.67 U/(g.min)。SOD和APX活性显著下降,72 h达到最低,分别为2 888.62 U/g和841.96 μmol/(g.min)。POD活性先下降72 h又上升,但均显著低于接种前POD活性。本研究从细胞学和生理水平为探讨剑麻与烟草疫霉互作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3.
1 疏花 疏花适用于花枝超过总枝量的50 %,且具有授粉保证、花期气候正常的果园,花期前后经常出现晚霜、春寒、大风或阴雨等不良天气的地区则不宜采用.疏花应先疏花芽,再疏花序,最后疏花朵.  相似文献   
44.
九重葛,我国近代引种的重要树种之一。本文介绍了我轨和重葛类种和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共引种四个种,两个杂交种,36个品种。并提出建议,利用多样性资源,增加园林应用形式,服务于我国园林建设。  相似文献   
45.
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株系JAAS45的选育路径与技术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连续对转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基因水稻植株PEPC活性进行测定,选取PEPC为1 200μmol/mg·h以上的稳定的转PEPC基因水稻H7 代种质(命名为HPTER)为父本,以水稻品种 (系 )9516为母本,通过杂交获得F1 杂种,对其进行花药培养,获得 189个再生植株,其中二倍体植株占总株数的 65 6%。测定了71个株系的PEPC活性,鉴定出 3个株系:H137、H45和H119,其光合效率较对照 9516增加 18 9% ~25 1%,单株产量较对照增加 7 1% ~29 8%。对H45进行剂量为150Gy、250Gy、300Gy和350Gy的γ射线辐照,选育出生育期与 9516相近,重穗、大粒的株系JAAS45。本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定向选育的高表达转PEPC基因水稻种质HPTER,采用杂交、花药培养及γ射线辐照等方法,可以将玉米PEPC基因快速转移到普通水稻品种中,培育出高光合效率和高产的水稻品系。  相似文献   
46.
本文对温敏雄不育小麦C49S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做了观察,发现随着播期的延迟,C49S花粉育性和结实率由低向高,早播不育,晚播可育,肯定C49S为一优异温敏材料,同穗不同部位小穗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不同,上部-中部-下部,并且C49S同一小穗不同位次小花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47.
一个水稻叶片白化转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水稻品种宜香B中发现了一个白化转绿叶突变体,经过多代自交获得了稳定的白化转绿叶色突变体。该突变体在4叶期前叶色为黄绿色,之后逐渐变绿,从苗龄4周到12周,突变体/野生型叶绿素含量比值从34.5%逐渐升高到99.4%。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gra。利用微卫星标记将gra初步定位于第10染色体标记RM596和RM5620之间,进一步利用极端个体定位法把gra精细定位于标记RM25522和RM25535之间。gra基因距RM25522和RM25535标记的遗传距离均为0.05 cM, 其物理距离约为136 kb。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剑麻花粉发芽率,为杂交授粉提供参考。[方法]以剑麻品种、蔗糖、琼脂、硼酸为因素,以花粉发芽率为统计指标,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设计。[结果]各因素对剑麻花粉发芽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品种、蔗糖、硼酸、琼脂;其中品种和蔗糖对剑麻花粉发芽率的影响极显著。[结论]剑麻花粉发芽率的最佳组合为A3B2C2D1,即H.11648在培养基组分为20%蔗糖+2.5%琼脂+0.010%硼酸时花粉发芽率最高。  相似文献   
49.
"您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攀登培育杂交水稻的新高峰。但我却希望您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近日,"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致袁隆平院士的一封公开信"在网上披露,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50.
[目的]调查新疆疫区感染牛(牦牛)的体外寄生虫璃眼蜱优势分布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体内寄生虫的种类、感染率及危害.[方法]采用人工饲养蜱虫、寄生虫病病原(粪便)常规检查技术,进行疫区璃眼蜱优势分布种生活习性及牛(牦牛)体内寄生虫病调查.[结果]经过一循环的饲蜱试验观察和形态学鉴定:疫区璃眼蜱的优势分布种为亚东璃眼蜱,经实验室人工饲养,发现其生活史改变,74;(88/119)的幼蜱饱血后未脱落,而是蜕变为若蜱后继续吸血,由三宿主蜱变为了二宿主蜱,以上饱血若蜱蜕变期、蜕变率分别为23~33d(平均26 d)、100;;26; (31/119)的幼蜱正常饱血脱落,吸血期、蜕变期、蜕变率分别为3~9 d(平均5 d)、7~12 d(平均10 d)、83.9;(26/31).若蜱吸血期、蜕变期、蜕变率分别为6~8d(平均7 d)、25~33 d(平均29d)、88.5; (23/26);成蜱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孵化期分别为4、26、20和11d.室内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和静县巴仑台和巴音布鲁克高山草原牦牛体内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69.05;(29/42)、85.14;(63/74),总感染率为79.31; (92/116),且大多为混合感染,线虫感染率均高于其它寄生虫.[结论]亚东璃眼蜱是新疆优势种,可以根据其生物学习性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同时发现被检区牦牛体内寄生虫感染比较严重,急需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