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20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胡建广  林盛 《作物学报》1995,21(5):612-617
采用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用16个巴西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无性系幼龄树为材料,研究了13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并比较了11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相关遗传力,遗传与表型变异系数,相对与绝对遗传进度;同时估算了各性状对试割产量的相关遗传变异贡献率和间接选择的相对效率。本文还估算了遗传相关信息与遗传相关贡献,并建立了综合选择指数。上述研究结果揭示,叶脉参考角度,乳管堵塞指数和  相似文献   
82.
为了通过对影响超甜玉米再生因素的研究,建立超甜玉米转基因再生技术体系,获得抗虫资源。以超甜玉米幼胚为愈伤组织诱导外植体,利用基因枪法将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转化胚性愈伤组织,通过优化再生和生根培养条件建立了稳定、高效的超甜玉米转基因再生成株体系。结果表明,随着愈伤组织继代时间的延长,再生成苗率降低,再生成苗越难;除草剂Basta对愈伤组织筛选的最适质量浓度为8 mg/L,愈伤组织预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40 g/L蔗糖+20 g/L甘露醇+5.0 mg/L ABA,最适的再生培养基为MS+20 g/L蔗糖+2.0 mg/L6-BA+0.1 mg/L NAA,生根培养基为1/2 MS+0.1 mg/L NAA,对生根不好的小苗附加0.1 mg/L NAA+2.0mg/L IBA或0.2 mg/L NAA+3.0 mg/L IBA可以促进生根,生根率达93%以上。对部分再生转化植株进行PCR分析,部分植株能够扩增出426 bp片段,与阳性对照大小相同。试验结果初步证明Bt基因已经导入到玉米植株中。  相似文献   
83.
粤甜11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02年以自育的自交系1022为母本,C4为父本杂交培育的超甜玉米杂交种。经过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国家东南区和西南区甜玉米区域试验,大面积生产试验和示范,鲜果穗产量高,食用品质佳,适应性广,抗病虫性强,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4.
【研究目的】针对杂交稻米品质问题,研究杂交稻亲本垩白形成与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发育以及与淀粉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杂交稻米高垩白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对几个应用面积较大的杂交稻主要亲本和两个米质对照品种,按GB/T17891-1999方法调查其垩白性状,对其米粒胚乳结构和淀粉粒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结果】亲本材料间垩白性状差异首先表现在垩白率上,其次为垩白度,最后为垩白面积。高垩白的保持系和桂朝2号垩白主要发生在中、腹部,而相对低垩白的恢复系主要在中部,腹白少或无。垩白度与垩白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与垩白面积无明显相关性。淀粉粒在米粒横断面上分布的均匀性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较大的相关性,分布越均匀则垩白率和垩白度越小;而长方柱状细胞层数和多少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明显。5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垩白米粒的背部淀粉粒普遍发育良好而中部较差;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腹部淀粉粒的发育形态上。【结论】杂交稻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垩白发生部位有所差异,垩白形成与其淀粉粒的分布有重要关系;中、腹部淀粉粒发育异常容易产生垩白,主要受胚乳细胞生理发育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5个甜玉米品种(组合)加工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5个甜玉米品种(组合)的可食率、出汁率、汁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籽粒中的水分含量、还原糖、总糖、蔗糖含量等7个加工性状。结果表明,鉴65和鉴164两个新组合综合加工特性优于推广品种粤甜13号,可以作为甜玉米汁饮料加工候选品种。  相似文献   
86.
甜玉米单倍体高效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高效开展甜玉米单倍体诱导,以16个不同类型甜玉米材料为母本,7个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及其所配制的18个诱导系组合为父本,研究诱导系、母本材料、母本花丝长度及环境对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同时,通过研究诱导率杂种优势及正反交效应,探讨利用诱导系组合进行甜玉米单倍体诱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诱导系单倍体诱导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变幅0.44%~2.56%;母本材料、母本花丝长度及环境对单倍体诱导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母本材料被诱导率变幅0%~4.75%,母本长花丝时诱导诱导率较高,高温高湿不利于单倍体诱导。所有组合杂种优势指数均为正值,变幅28%~719.15%,16个组合具有正向中亲优势,变幅-72%~619.15%,14个组合具有超亲优势,变幅-80.86%~589.8%;诱导率存在显著正反交效应,其中6对组合为母本诱导率高,对应组合诱导率也高;筛选出诱导率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组合“YS1×YE24”用于甜玉米单倍体诱导。综合来看,诱导系、母本基因型、授粉时母本花丝长度及田间环境均影响单倍体诱导率,诱导率存在较强杂种优势和正反交效应,合理选配亲本,可组配出优良的诱导系组合。  相似文献   
87.
为了充分利用新近合成的优质、抗逆甜玉米群体,同时加速育种进程。试验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2个自育超甜玉米骨干系作测验种,与63个穗行的75个单株杂交,配制组合150个,通过杂交组合鉴定试验、株系的食用品质及抗性等的鉴定评价,对群体配合力及遗传潜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75个被测株中,36个株系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为正,而通过对其产量相关性状、商品性及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也发现,其GCA表现较好的株系比例接近或超过50%。结合株系自身表现,筛选获得9个苗头株系;同时根据杂交组合鉴定结果,获得8个苗头组合。综合群体内株系的配合力及群体自身表现,初步认为该群体优良基因频率较高,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具有较大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88.
水分胁迫对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大棚内采用人工供水的方法,研究不同水分胁迫下甜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轻度干旱胁迫下可用株高、茎粗、散粉至吐丝间隔期(ASI)、穗粗、每穗粒数、千粒重等6个性状耐旱系数作为品种耐旱性鉴定的指标,而中度干旱胁迫下可用穗位叶面积、散粉至吐丝间隔期(ASI)、穗粗、每穗粒数、出籽率、千粒重这6个性状耐旱系数预测品种产量的耐旱系数。在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散粉至吐丝间隔期(ASI)、穗粗、每穗粒数、千粒重等4个性状耐旱系数是不同品种耐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等决定植株形态的性状指标也对甜玉米耐旱性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9.
 为了充分利用新近合成的优质、抗逆甜玉米群体,同时加速育种进程。试验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2个自育超甜玉米骨干系作测验种,与63个穗行的75个单株杂交,配制组合150个,通过杂交组合鉴定试验、株系的食用品质及抗性等的鉴定评价,对群体配合力及遗传潜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75个被测株中,36个株系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为正,而通过对其产量相关性状、商品性及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也发现,其GCA表现较好的株系比例接近或超过50%。结合株系自身表现,筛选获得9个苗头株系;同时根据杂交组合鉴定结果,获得8个苗头组合。综合群体内株系的配合力及群体自身表现,初步认为该群体优良基因频率较高,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具有较大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90.
甜玉米自交系空间诱变效应及变异系育种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自交系日超经育种卫星搭载,返回地面后进行3造的种植观察,发现1个突变株,其株高明显增加、穗位变高、果穗变大变粗、花粉量变大,而株叶形态、果穗形状、籽粒色泽、食用品质等其他性状保持稳定,对该变异株连续5代自交和穗选,获10个变异系。以10个变异系为被测系,4个甜玉米骨干系HZ3、265OR1、N16及C5-1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变异系产量及相关性状、株高及穗位高等进行配合力分析和自身表现评价,结果发现:717、725、726及730 4个变异系具有较好的产量及相关性状配合力,且自身表现出生长势强、食用品质优、抗逆性强等优点,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从其所配组合中筛选出730×N16、717×C5-1两个苗头组合,每667 m2产量分别为1 238、1 072 kg,食用品质评分分别为90.2和88.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种粤甜16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