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变化与苦瓜抗枯萎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苦瓜枯萎病高感自交系‘472113’、高抗自交系‘0417’为材料,探讨了苦瓜幼苗接种枯萎病菌后的生理生化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几丁质酶(CHT)、β-1, 3-葡聚糖酶(GUN)、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抗病性呈正相关,而丙二醛(MDA)含量与抗病性呈负相关.初步认为可用PPO、PAL、CAT、CHT、GUN、POD和SOD活性、MDA含量的峰值大小作为反映苗期苦瓜材料枯萎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指标,其中首选PPO活性,其次是CHT、GUN活性和MDA含量,因为它们的变化与苦瓜枯萎病抗性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苦瓜枯萎病抗性鉴定与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 份田间抗性水平不同的苦瓜为材料,探讨了适用于苦瓜苗期人工接种枯萎病菌的抗性 鉴定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来自国内外的43 份苦瓜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源筛选,以其中的抗病亲本‘0417’ 和感病亲本‘472113’为材料,研究了苦瓜对枯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直接水培接种法是较适 合于苦瓜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方法,适宜的接种菌液孢子浓度为4 × 106 · mL-1。在苦瓜种质资源中,枯 萎病抗源普遍存在,尤以野生种或半栽培种抗病性较强。苦瓜枯萎病抗性受单一显性核基因控制,其广 义遗传力为90.78%。  相似文献   
13.
辣椒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北A及其相应保持系北B为材料,比较分析了nad2、atpA和cob 3个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的编辑位点。结果表明,atpA基因转录本在不育系与保持系中都未发生编辑。nad2基因在不育系中的编辑位点共有10处,与保持系相比增加了3处非C-U的特异编辑位点。cob基因在不育系与保持系中的编辑位点都有6处,除5处共同的C-U编辑外,不育系和保持系各有1处U-C和G-U的特异编辑位点。保持系比不育系相应位点的编辑频率偏高。编辑大多改变了编码氨基酸的种类,增加了编码蛋白质的疏水性。推测不育胞质特异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编辑可能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栽培苦瓜自交系佛沥112 和野生苦瓜自交系THMC170 为亲本,构建4 个世代(P1、P2、F1、F2)遗传群体,采 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苦瓜植株卷须发生的初始节位进行遗传分析;以栽培苦瓜自交系佛沥734 和半野生苦瓜自 交系AVBG1602 为亲本,构建4 个世代(P1、P2、F1、F2)遗传群体,对苦瓜植株卷须的分叉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苦瓜植株卷须发生的初始节位遗传符合2 对等显性主基因+ 加性- 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6 模型),其中主基因遗传率为 15.81%,多基因遗传率为7.83%。苦瓜植株卷须的分叉对不分叉受1 对显性基因控制,其中卷须分叉表现为显性,卷须不分 叉表现为隐性。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苦瓜植株卷须发生及发育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苦瓜21个SSR标记和9个表型性状数据,对地理来源多样的184份苦瓜种质资源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结合基因型数据的M策略抽样法和表型数据的随机抽样法,共抽取出34份苦瓜种质资源作为核心种质.34份苦瓜核心种质保留了原始种质93.46%的等位基因和大部分地理来源.对核心种质的SSR基因型代表性进行评价,核心种质和原始种质...  相似文献   
16.
主要蔬菜作物基因组含量统计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组含量又称基因组大小或DNA 1C值,是指物种配子染色体组所含DNA的量。基因组含量是比较和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为掌握蔬菜基因组含量变化规律,利用植物DNA 1C值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了主要蔬菜作物的基因组含量信息,通过统计比较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是测定蔬菜基因组含量的最佳方法;(2)睡莲科的莲藕(Nelumbo nucifera)是目前已知的基因组含量最小(0.24 pg)的蔬菜,石蒜科的自然四倍体藠头(Allium chinense)基因组含量最大(32.75 pg);(3)主要蔬菜种类中,石蒜科(19.08 pg)蔬菜平均基因组含量最高,十字花科(0.78 pg)和葫芦科(0.78 pg)蔬菜最低;(4)多年生和单子叶蔬菜平均基因组含量分别极显著高于非多年生蔬菜和双子叶蔬菜。  相似文献   
17.
苦瓜两种叶色值与果色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份苦瓜自交系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计和色差计分别测定苦瓜叶片SPAD值、色度角(H°)及果实色度角(H°),并对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苦瓜不同自交系的叶片SPAD值、色度角以及果实色度角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叶片SPAD值和色度角均与果实色度角呈显著相关,叶片SPAD值和叶片色度角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苦瓜叶色可以为果色选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与花蕾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辣椒Capsicum annuum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北A’及其保持系‘北B’、恢复系‘B162’和杂种F1为材料,采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检测技术测定分析了各材料不同发育时期花蕾中内源IAA、ABA、ZRS和GA3的含量和比值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系‘北A’花蕾中IAA和ABA的含量在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相应的保持系和恢复系,而ZRS的含量则显著低于可育材料;GA3的含量在造孢细胞期至四分小孢子期呈缓慢降低的趋势,并且在四分小孢子期显著低于可育材料.不育系花蕾中IAA/ZRS、ABA/ZRS以及IAA/GA3的比值均高于相应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初步认为花蕾中较高的IAA和ABA含量及较低的ZRS和GA3含量可能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19.
辣椒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带叶柄子叶作为外植体,探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其组合、AgNO3、椰乳(CM)和基因型对辣椒分化形成不定芽以及不定芽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B(MS矿质元素 B5有机)培养基添加6-BA 5.0 mg/L和IAA 1.0 mg/L有利于辣椒子叶分化形成短缩不定芽,不定芽分化率达90.2%.将短缩不定芽转接到MB培养基添加6-BA 3.0 mg/L、IAA 1.0 mg/L、GA3 2.0 mg/L、AgNO3 10.0 mg/L和φ=10.0%的CM培养基上,最高有40.0%的不定芽伸长.辣椒基因型不仅对不定芽的分化,而且对不定芽的伸长具有明显影响.伸长的不定芽培养在添加IAA 0.2 mg/L和NAA 0.1 mg/L MS培养基中,有85.0%的不定芽形成发达根系,移栽后全部正常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夏季高温对苦瓜的影响,以苦瓜15个杂交组合(品系)为材料,在夏季自然高温条件下栽培,并以秋季栽培为对照,对各杂交组合(品系)的产量、商品果数、商品率、平均单果质量及各指标的变化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夏季高温导致所有苦瓜杂交组合(品系)的小区产量、商品率均明显降低,商品果数明显减少;除了杂交组合29×62、9808×68、62×68和品系47外,其余杂交组合的平均单果质量均低于秋季,从而导致苦瓜减产。此结果表明产量、商品果数和平均单果质量的变化率可能可作为苦瓜成株期耐热与否的鉴定指标,但还需结合田间生长势、绝对产量和品质性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