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选育鲜食、能源兼用型紫甘薯新品种,为促进广西紫甘薯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持.[方法]2009~2011年,以广薯79为母本、越南紫薯紫美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进行系统选育,2012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3~2014年参加广西品种区域性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选育出紫甘薯新品种桂经薯3号.2012年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3号单株结薯数与对照桂引薯9号相当,单株薯重比对照高0.45 kg,鲜薯折合产量为26173.2 kg/ha,比对照增产20.5%.2013~2014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3号平均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干物率分别为26041.5、9649.5kg/ha和37.1%,分别比对照桂薯二号高1.1%、60.3%和58.5%,且食味表现较优;生产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平均鲜薯产量24078.6kg/ha,比对照桂引薯9号增产8.5%.该品种属中熟品种,生育期120 d,植株长势中强,分枝能力中等,结薯较集中,单株结薯数为7个,大中薯率61.4%.2015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经薯3号薯形美观,薯干和淀粉含量高,于物率高且食味较优,可作为食用能源兼用型品种在广西各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2.
[目的]筛选适宜种植的木薯种茎长度,为我国木薯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华南205木薯为试材,设5.0、10.0、15.0、20.0和25.0 cm5个种茎长度处理,以相同密度(1.0 m×1.0 m)进行种植,调查各处理的出苗率、株高、茎径、块根的薯长和薯径、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重及单位面积产量,测定块根的...  相似文献   
23.
粉垄栽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索农耕新方法粉垄栽培水稻的可行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Y两优1号, 汕小占为供试材料,传统翻耕浆耙栽培为对照(CK),进行早稻粉垄栽培和晚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对相关性状和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并对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的产量及土壤的紧实度进行调查。【结果】粉垄栽培与CK相比,早造粉垄稻田耕层厚度加深7 cm,土壤速效养分多数指标增加10%以上,水稻总根数量及白根数量分别增加14.83%—25.36%、20.18%—97.78%,稻株生物产量增加29.96%—31.89%,结实率增加7.62%,稻谷产量增加23.87%,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15.95%、14.61%;晚造免耕抛秧比CK的总根数量和白根数量分别增加6.02%—22.75%、48.03%—65.91%,产量增加9.25%,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7.43%、5.61%;早晚两造合计增产16.48%,增加收入6 706.5元/hm2;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收获时耕作层土壤的紧实度比对照降低68.00%—333.33%,产量增加7.97%。【结论】粉垄栽培水稻,当造和后一造免耕均可行,均能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增加纯收益;粉垄后第三造仍能提高稻谷产量,粉垄后稻田具有持续增产能力。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短期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为阐释耕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旋耕、免耕和粉垄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水稻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旋耕、免耕和粉垄处理文库覆盖率均较高,分别为98.96%、98.93%和99.04%.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粉垄处理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免耕处理(P<0.05,下同).旋耕、免耕和粉垄处理分别获得2747、2734和2813个OTUs,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样本共检测到细菌类群206个种,隶属于47门48纲85目134科217属.物种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是水稻根际土壤细菌主要优势菌群,共占比69.96%~73.51%;不同耕作处理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菌群的相对丰度上,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浮霉菌门、放线菌门和绿菌门的相对丰度在3种耕作方式间差异显著.旋耕和免耕处理间OTU水平相似性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菌群结构的差异性贡献率分别为43.15%和23.79%,细菌群落结构表现为粉垄处理受PC1影响明显、旋耕和免耕处理受PC2影响明显.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前2个排序轴共解释69.09%细菌群落变化;速效磷、碱解氮和pH是影响细菌群落的重要因子,与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浮霉菌门、放线菌门和绿菌门的群落分布显著相关.[结论]短期不同耕作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稻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不同耕作方式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菌群落相对丰度上;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和pH是影响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从土壤微生物群落形成角度考虑,粉垄栽培优于旋耕和免耕.  相似文献   
25.
绿茶粉是一种新型添加剂,绿色、无污染,能改善肉鸡产品质量,提高肉鸡抗病能力.本文针对肉鸡养殖中绿茶粉的应用进行试验观察,得出添加一定量绿茶粉对肉鸡品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中国木薯种植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及其木薯种茎越冬贮藏方法。[方法]在广西合浦、南宁、来宾及湖南、浙江等地,于入冬前采用活体田间保存,开春后检查存活的木薯种茎芽点数量,计算不同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的芽点存活率。[结果]在广西合浦地区采用露天堆放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均可达90.00%以上,且以露天浅埋堆放茎芽存活率最高,达94.38%;在广西南宁地区以塑料大棚堆放贮藏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4.98%);在广西来宾地区以大棚内存放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几乎均可达90.00%以上,其中大棚内盖蔗叶横放地埋处理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8.79%);在湖南江永、浙江杭州采用设施化保护性越冬贮藏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较高。[结论]北纬21.6°以南地区的无霜区可采用露天浅埋堆放和盖膜堆放的方法贮藏;北纬21.6°~23.8°地区轻霜至重霜边缘区可采用塑料大棚、露天盖膜堆放及大棚内地埋竖放等方法贮藏;北纬23.8°以北的重霜和低温区可采用防寒性岩洞或地窖贮藏法及塑料大棚加小拱棚竖直堆放法贮藏。  相似文献   
27.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领域也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农业产业的机械为程度越来越高。文章对当前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介绍了推广农业产业自动化技术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8.
正淮山药轻简化免耕生态栽培技术人工投入少,适用范围广,可在旱地、低产田及荒山荒坡、林下土地等非主粮生产用地种植,还可探索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原等地应用。淮山药属薯蓣科薯蓣属一年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是一种粮、菜、药兼用的高效经济作物,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开发潜力。近年来,淮山药在我国发展迅速,全国淮山药种植面积达46.67万hm2(700万亩)以上,已成为我国淮山药主产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本研究以旋耕、免耕和粉垄耕作处理的水稻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结合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耕作处理水稻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优势菌属为镰刀菌属、被孢霉属、Pyrenochaetopsis、柄孢壳属、毛壳菌属、支顶孢属、隐球菌属、Westerdykella、顶囊壳属、绿僵菌属。接合菌门和被孢霉属、支顶孢属、隐球菌属、顶囊壳属真菌相对丰度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3种耕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CoA分析表明,不同耕作处理下的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前两个排序轴共解释了3种耕作处理间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87.46%。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pH与接合菌门真菌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与接合菌门真菌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速效磷与担子菌门真菌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表明,短期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下水稻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存在差异,不同处理下真菌群落分布受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影响。  相似文献   
30.
桂引薯9号是从浙江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引进,属弱感光型早熟红薯品种,株型半直立,中短蔓,结薯浅而集中,抗蔓割病;产量高、品质佳、口感粉甜,可在我国南方地区推广种植,春种夏收,夏(秋)种秋(冬)收,产量在26055-29565kg/hm2,高产可达6469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