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9篇
  15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61.
分别以霍山石斛成熟种子、茎段和愈伤组织为试管苗的初始材料进行继代培养,利用RAPD、ISSR以及DALP3种分子标记方法对不同继代次数(1-4代)的霍山石斛试管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成熟种子和茎段为材料的继代培养,其试管苗后代在所检测的范围内未探查到变异,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以愈伤组织为材料的继代培养,其试管苗后代从第4代开始,部分引物带型发生变化,但变化甚微,仅是带型强弱的改变。以愈伤组织为材料的继代培养物种内存在一定的变异,但在4代以内仍可稳定遗传。3种继代方式比较之下,以成熟种子和茎段为材料的继代培养是更能稳定遗传的组培快繁方式。  相似文献   
62.
为探索提高梨产量及果实品质的技术,利用自主开发的有机营养液对梨树进行喷施试验,结果表明所有7个处理都能显著增加单果重,其中以150倍有机营养液喷施4次效果最好,单果重增幅最高可达38.4%,同时对果实的Tss也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63.
以兼性景天酸代谢(CAM)植物霍山石斛为材料,研究强光胁迫条件下,外源NO对其叶绿素荧光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0. 1 mmol·L-1硝普钠(SNP)处理提高了石斛光合系统Ⅱ(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增加了过剩光能的非光化学耗散,缓解了光抑制的发生,同时通过增强抗氧化系统的活性氧清除能力,有效保护了光合机构免受强光胁迫的伤害,PSⅡ反应中心得以较快恢复。而经0.5 mmol·L-1SNP处理后,霍山石斛的光能转换系统未能通过有效的光能转换和非光化学反应耗散过剩的光能,降低了抗氧化系统中SOD、POD和CAT的活性,加剧了PSⅡ反应中心光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4.
石细胞团的含量及大小是决定梨果实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已知木质素是石细胞主要组成成分,而梨中木质素合成关键酶CCoAOMT的功能目前尚不明晰。为此,克隆PbCCoAOMT1编码区全长(MF346688.1)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1301a-PbCCoAOMT1。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浸花法将PbCCoAOMT1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利用分子检测确定获得阳性过表达PbCCoAOMT1拟南芥株系后,对其纯合T3代株系花序茎进行木质素及次生细胞壁特异性染色。结果表明,在拟南芥中过表达PbCCoAOMT1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次生壁的发育及木质化。运用溴乙酰法测定拟南芥花序茎中木质素含量发现,转基因植株中木质素含量较野生型显著上升,为野生型的1.24倍。进一步说明PbCCoAOMT1在木质素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梨BAHD家族成员的鉴定、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酰基辅酶A依赖型酰基转移酶(ACT)又名BAHD,对木质素、花青素和生物碱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酰基化进行修饰。为阐明梨BAHD家族的分子特征与进化规律,本研究以砀山酥梨为试验材料,利用BAHD家族保守基序在梨基因组中鉴定出95个成员,对其序列特征、基因结构及保守基序、染色体定位、基因复制、系统进化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bACT蛋白均具有HXXXD或DFGWG结构域,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叶绿体中。通过染色体定位及复制事件分析发现,梨17条染色体上均有PbACT分布,且PbACT的基因复制类型主要以片段复制为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bACT3、PbACT6和PbACT41这3个基因可能参与了梨果实木质素生物合成及石细胞发育。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bACT3和PbACT6为叶绿体定位蛋白。本研究结果为从分子水平调控梨木质素代谢和石细胞含量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6.
Nong4是Bar基因插入在受体小麦D染色体组上的转Bar基因小麦,由于其具有抗除草剂功能,转Bar基因小麦将成为选育高产优质抗除草剂小麦品种的重要材料。笔者以转Bar基因小麦及其与当地常规品种皖麦48的杂交F1代为材料,结合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系统地研究了转Bar基因小麦及其F1代的产量性状、旗叶的光合特性,探讨了转Bar基因小麦及其F1代产量性状产生的影响,并从光合特性的角度揭示其原因所在,为转Bar基因小麦的高光效杂交后代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的表现上,以Nong4为亲本的正交F1Nong4×Wanmai48比反交F1Wanmai48×Nong4有更好的优势表现,呈较强的中亲优势或一定的超亲优势,如其穗长、千粒重超亲优势率分别达到5.17%和4.41%。笔者研究分析Nong4及其正交F1Nong4×Wanmai48产量优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其光能转化效率高、电子传递能力强、光合产物积累多等的综合表现。所以,在选育抗除草剂小麦杂交后代时,可以以Bar基因插入在D染色体组上的Nong4为父本,以当地优质高产品种为母本,从而获得高光效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67.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叶片早衰影响棉花产量和棉纤维质量,而乙烯利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促进植物组织衰老有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植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术,探讨在不同乙烯利水平处理下,棉花子叶DNA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变化模式。结果显示,经300、500和700 mg/L乙烯利处理后,棉花子叶DNA甲基化比值分别为32.99%、35.45%和37.49%,都低于对照组(37.92%);和对照组相比,经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后,棉花子叶DNA发生甲基化变化位点的比率分别是2.71%、3.63%和4.88%,而去甲基化位点的比率分别为10.66%、9.84%和9.23%,并且随着乙烯利浓度的增加,棉花子叶DNA甲基化位点与去甲基化位点之比逐渐提高;本研究鉴定了17个MSAP差异基因片段,这些片段与NCBI中已知的功能基因存在同源性,包括果胶甲酯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乙醇脱氢酶基因、肌动蛋白解聚因子、翻译延伸因子等和乙烯利诱导棉花子叶衰老相关基因。研究结果提示,在乙烯诱导棉花子叶衰老的进程中,DNA甲基化参与了棉花子叶衰老的调控,为从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乙烯诱导棉花衰老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阿勃”小麦缺体系的花粉母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的观察,试图找到控制细胞融合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结果表明:在很多缺体材料,如阿6A、阿1B、阿2B、阿1D、阿4D、阿6D、阿7D中发现了花粉母细胞融合现象。由此推断:细胞融合过程可能是由异源多倍体小麦3组染色体都具有的决定性基因控制,或者是由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9.
安徽霍山3种石斛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霍山县3种石斛的叶、根及不同生长年龄茎中重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发现可溶性糖、维生素C及可溶性蛋白质在3种石斛中的分布规律均为叶≥根>茎,并且各部位营养成分之间都呈强相关(r>0.9),说明根、叶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极高价值。霍山石斛一、二、三年茎中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铜皮石斛和铁皮石斛相应年龄茎中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居中,再次辅证霍山石斛为石斛中的上品  相似文献   
70.
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小麦叶片衰老及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3个品种小麦开花后,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变化、旗叶衰老及其与籽粒增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NR活性首先升高然后再下降;NR的活性与籽粒粒重之间相关不显著。但NR活性变化与籽粒灌浆速率间显著相关;旗叶衰老,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绿叶面积一粒增重显著负相关。皖18、蒲麦8441开花后植株早衰明显,千粒重低,矮旱781植株衰老畔慢,千粒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