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11篇
农学   4篇
  15篇
综合类   9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覆盖模式及小麦根系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平皿分离培养法研究了5种栽培模式和小麦根系对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连续2年的定位测定结果表明:覆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5种栽培模式中,小麦根区、根外土壤细菌数量均以覆膜模式下最高,分别为116.8×106cfu·g-1和86.7×106cfu·g-1;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以垄沟覆膜(垄上覆膜、垄沟播种)模式下最高,分别为3.0×103cfu·g-1、1.4×103cfu·g-1和18.9×105cfu·g-1、19.7×105cfu·g-1。不同模式下小麦根系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影响较大,表现为根区高于根外;而根系对放线菌影响较小,只有补灌和覆膜2种模式为根区高于根外。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覆膜与其他模式之间细菌数量差异极显著,根区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与根外存在显著差异。覆盖和根系能大幅度增加根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强化小麦根区根外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差异。  相似文献   
152.
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形式及该病的侵染源,研究土壤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对明确黄萎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培养基pH及盐分质量浓度与种类对病原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供试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最适pH为7.0,偏酸或偏碱会抑制菌丝生长,但培养基偏碱可显著促进微菌核形成。当pH为8.0时,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受抑制较小,同时微菌核区面积较pH为7.0时增加22.6%。盐分质量浓度影响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形成。随培养基NaCl质量浓度增加,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受到抑制,菌落面积和菌丝面积均逐渐减小,但微菌核形成量却显著增加;当NaCl质量浓度为10g·L~(-1)时,微菌核区面积较无NaCl时增加40.7%。盐分种类影响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随盐分质量浓度增加,氯化物(NaCl和KCl)和硫酸盐(Na_2SO_4和MgSO_4)均可促进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而CaCl_2则显著促进菌丝生长,并在质量浓度大于7g·L~(-1)时抑制微菌核形成。在培养环境偏碱性或氯化物和硫酸盐含盐量较高时,均可促进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