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林业   3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46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运用夏季芽接技术,采用L9(34)的正交试验设计,每个处理进行150次以上重复,依次调查分析芽接成活率、接穗穗高、穗基径。结果表明:Koroneiki作为接穗、佛奥作为砧木、采用方块芽接法的处理具有最高的芽接亲和力和成活率(93.58%),适宜在生产上推广使用;而Koroneiki作为接穗、鄂植8作为砧木、采用带木质芽接法的处理组合具有最高的生长量或生长势, 芽穗高生长75.75 cm·a-1,芽穗基茎生长6.93 mm·a-1。为我国油橄榄新品种的嫁接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以陇南市白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油橄榄作为对象,运用垂直剖面取土法,分析0~20、20~40 cm与40~60 cm土层的细根特征。结果表明:油橄榄细根(直径0~2 mm)的长度、表面积、体积、细根生物量和细根活力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0~20 cm中的各指标均占总数的50%左右;0~20 cm土层是油橄榄水分和养分吸收的重要部分,在施肥和灌水时应考虑最佳深度在0~20 cm以内,且灌水的最大渗透范围不应超过60 cm。不同径阶的(0<D≤0.2 mm、0.2<D≤0.5 mm、0.5<D≤1 mm、1<D≤2 mm)细根长度、表面积、体积、根尖数量都随土层纵向深度的加深而显著减小,而直径为0.2~1 mm的细根长度和表面积均占总长度和总表面积的80%左右,0.2~1 mm的细根是油橄榄养分和水分吸收的主体。  相似文献   
53.
【目的】为了解决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更新困难的问题,实现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开展人工促进措施(以下简称促更)对林下更新效果的研究十分必要。【方法】以塞罕坝地区31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设计等试验方法,从林分密度、枯落物处理方式、种子来源以及种子处理方式这4个方面进行对比试验,探讨林下更新对不同促更措施的响应。【结果】处理后的华北落叶松林下均能更新,更新频率为100%左右。同时期不同密度的幼苗地径、苗高在生长末期的差异较小(P> 0.05),而幼苗地径在2年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不同处理间生长季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 0.05),整体维持在43.68%~87.87%范围内;而更新密度、播种发芽率在不同枯落物处理方式间差异显著(P <0.05)。人工播种时,以沟状清理(SC)的更新密度最大,为8 633.33株/hm2,该处理下种子发芽率最高,为1.79%。此外,更新动态因播种时间而发生改变。自然下种时,处理间的更新动态相对一致,7月底为幼苗萌发高峰期;6月中旬人工播种时,只有SC处理的种子在7月底适时大...  相似文献   
54.
北京市森林资源动态及可持续经营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掌握好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指导区域林业生产,科学规划,合理经营,提高环境质量的依据。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林种结构、龄组结构、树种结构角度分析了北京市森林资源的现状,并对北京市的森林资源进行了动态分析,以期了解森林资源的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并提出适宜北京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5.
盐土改良中砂柱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结合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砂柱在盐土改良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土柱模拟试验中,设置砂柱的土柱3次淋水水分平均下渗速率达到0.132 mm/min,是未设置砂柱的1.73倍;含盐量由3.78%降低至0.51%,淋盐效率是未设置砂柱的1.45倍;其淋水后pH值较未设置砂柱的降低了0.12,田间试验区淋水后表现出和土柱试验相似的规律。同时,随着砂柱密度的增加,土壤脱盐率、脱盐均匀度提高,抑制pH值升高效果增加,砂柱间距0.67 m的田间试验区土壤脱盐率达到83.9%,垂直方向均匀度差值为3.9%,而未设置砂柱的脱盐率仅为53.2%,均匀度差值达到33.1%,前者pH值相对后者降低了0.59。在一定范围内,盐土含盐量、pH值及水分下渗速率显著线性相关,随着淋水速率加快、pH值升高,盐土含盐量降低。综合考虑各方面效果砂柱处理以间距0.67 m为最佳。  相似文献   
56.
间伐对森林土壤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土壤质量对森林间伐效果的响应,将国内外有关森林抚育间伐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发现:间伐作为森林经营的关键性措施,会引起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数量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已有学者将土壤作为森林间伐效果的评价指标。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间伐对土壤水动态和交换性能的研究,建立间伐对森林土壤影响的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成林的过程中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油松林的地力维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演替时序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中龄林(32年)、近熟林(40年)、成熟林(53年),皆伐后不同时间(5年、10年、24年)的天然更新林及皆伐后8年撂荒地作为对照,分0 ~ 10 cm、10 ~ 20 cm土层测定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并对2组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1)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质量持续提升,其中在0 ~ 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1.5%、379.1%和181.3%,各指标在10 ~ 20 cm土层也有显著提升(P < 0.05)。(2)皆伐后5年天然更新林与成熟林相比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 0.05),到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逐渐下降,与伐后5年相比,土壤毛管持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0 ~ 1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24.4%、61.0%和28.8%,在10 ~ 20 cm土层各指标也均有明显下降(P < 0.05),但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仍高于中龄林和近熟林。(3)天然更新林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显著高于撂荒地(P < 0.05),天然更新林在0 ~ 10 cm土层土壤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相比撂荒地分别提高了43.7%、145.7%和116.6%,在10 ~ 20 cm土层各指标也显著高于撂荒地(P < 0.05)。(4)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 < 0.01),土壤肥力主要受土壤密度、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的影响,而土壤酶活性主要受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典型变量得分均表现为成熟林 > 伐后5年 > 伐后10年 > 伐后24年 > 近熟林 > 撂荒地 > 中龄林。结论油松人工林成熟林阶段土壤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时间推移皆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下降,但在皆伐迹地上及时实现植被恢复会显著减轻下降的程度,且土壤质量明显好于同一发育阶段的人工林。皆伐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力衰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
朱仲龙  桑子阳  贾忠奎  马履一 《园艺学报》2020,47(Z2):3087-3088
‘娇丹’是从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原生群体中选育出来的花被片高度重瓣化的新品种。花蕾卵球形,花被片24 ~ 36个,外轮花被片盛开初期斜上,外表面粉红色(RHS < RED-PURPLE GROUP 68B >)、内表面淡红色(RHS < PURPLE GROUP 68C >);花量较大,花芽兼具腋生和顶生。  相似文献   
59.
60.
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些年,我国的造林绿化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一些较易造林地区已基本上完成了造林任务。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因此,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问胚就成了今后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石质山地由于生境恶劣及各种原因的破坏,历来造林困难很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一些林分生长缓慢,稳定性差,林分质量低,不能发挥出较高的效益。通过应用和推广多年在石质山地植被恢复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现有技术的优化整合和组装配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林分和群落质量、加速植被恢复建设,是改善我国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