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7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6篇
  62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探明不同保墒与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对小麦、玉米水分利用等的作用机理,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保水剂及有机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光合生理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结构等。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和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均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且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同时,不同措施改善了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光合生理特征,提高了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且成产要素也显著提高,地膜覆盖较其他措施更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其较普通耕作增产14.7%。对玉米而言,以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增产效果较佳,分别较普通耕作增产10.4%和10.3%。对小麦—玉米周年而言,地膜覆盖的总产量和总水分生产效率均最高,分别较普通耕作提高了12.5%和17.1%。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玉米周年总产量和总水分生产效率与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灌浆期叶面积、小麦单产、玉米大喇叭口期的叶面积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离心压缩机受损叶轮再制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轮是离心压缩机的核心功能部件,极易出现损坏。受损叶轮再制造技术国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设计数据。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受损叶轮结构特征建立再制造目标模型的方法。设计了离心压缩机受损叶轮的再制造流程;对受损叶轮原始三维点云进行滤波和精简;针对叶轮叶片的损伤区域和未损伤区域,分别提取并拟合叶片截面的边界曲线;重建叶轮叶片的再制造目标模型,通过布尔运算得到叶片损伤部位的三维模型。以离心压缩机受损叶轮为例,进行了再制造实验,再制造后的叶轮误差精度在±0.5 mm范围内,满足工作要求并已投入使用,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3.
不同植被覆盖下植物残体分解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子午岭次生林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下植物残体的分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植物残体腐解速率为苜蓿>玉米>大油芒>辽东栎>沙棘,添加氮素比不加氮素的植物残体腐解速度快。根据腐解残留量的变化可将腐解过程分为4个阶段:快速分解阶段(0~1个月)、分解停滞阶段(2~7个月)、缓慢分解阶段(8~12个月)和趋于稳定阶段(13~15个月)。根据Olson指数衰减模型对植物残体腐解速率和腐解时间进行拟合,发现玉米、苜蓿、大油芒、辽东栎、沙棘分解95%所需的时间(T0.95)分别为43.73、23.35、52.56、108.1和161.1个月,且检验结果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24.
以报春刺玫、单瓣黄刺玫、‘月月粉’和疏花蔷薇等抗性强、早花的蔷薇属资源作为父本,以大田栽培的现代月季作为母本进行杂交育种试验。结合前期育种工作,筛选出杂交亲和的组合有22个:‘Eyeopener’×报春刺玫、‘Berk Shire’×单瓣黄刺玫、‘Sally Holmes’×单瓣黄刺玫、‘Partidge’×单瓣黄刺玫、‘Partidge’×报春刺玫、‘Partidge’ב月月粉’、 ‘Partidge’×疏花蔷薇、‘Cambridgeshire’×单瓣黄刺玫、‘Robin Redbreast’×报春刺玫、‘Summer Sunrise’×报春刺玫、‘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报春刺玫、‘Petal Pushers’×报春刺玫、‘Laura Ford ×单瓣黄刺玫、‘Jill Dando ×单瓣黄刺玫、‘Jill Dando ×报春刺玫、‘Twenty\|fifth ×报春刺玫、‘Phea Sant ×报春刺玫、‘Grouse ×单瓣黄刺玫、‘Grouse ×报春刺玫、‘Summer Sunset’×单瓣黄刺玫、‘Anna Zinkeisen ×单瓣黄刺玫、‘Anna Zinkeisen ×疏花蔷薇。  相似文献   
25.
秋海棠属植物的引种及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海棠属植物(Begonia)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目前世界各国对其非常重视,对它的应用、研究已经十分广泛。北京植物园为增加国内秋海棠种类,于2002年从美国引种了246种(品种)、1000余株秋海棠属植物,并对其进行了栽培驯化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养护管理措施,获得了85%的引种成活率,解决了此类植物引种的技术难题,建立了一整套引种秋海棠的栽培养护方法。这些研究及经验为进一步对秋海棠类植物在北京及国内的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秋海棠的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
宁南山区施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在宁南山区不同施肥处理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最佳施肥方式,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开展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条件下,处理10收获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平均比对照增加30.97%,各施肥处理收获期的干物质累积量比对照增加7.35%~73.31%.马铃薯生长发育最佳施肥方式是N 300 kg/hm2、P2O5 200 kg/hm2、K2O 200 kg/hm2、M 17.5 t/hm2,(氮肥基施和追肥各一半,磷肥和钾肥以及有机肥全部基施),能增加马铃薯产量并能增加淀粉含量,从而提高马铃薯产品品质.在宁南山区马铃薯生产中可以推广应用这种肥料组配方案.  相似文献   
27.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主要农作物碳足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田碳足迹可以全面地反映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引起的碳排放效应,是指导农业生产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为探明农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农田生产的实地调查数据,利用碳足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测算了该县农作物碳足迹。结果表明,水稻、玉米和小麦的碳足迹分别为1 487.56±164.59,913.03±142.99和809.75±144.99kg Ce/(hm2.a);碳成本分别为0.17±0.05,0.08±0.02g和0.12±0.03kg Ce/kg;化肥的施用量是影响碳足迹的主要因素,而水稻生产过程中灌溉水及育秧过程也是其碳足迹较高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农田固碳减排增汇效益,应压缩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玉米和小麦种植,同时,建立节肥低碳高效的种植模式是实现平罗县农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8.
为探究长期定位施肥对黄土高原渭北旱塬麦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以长武国家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1984—2018年)为平台,调查裸地(L)以及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MNP)的小麦田土壤线虫群落数量、组成结构和生态功能指数,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小麦田土壤线虫数量显著高于裸地,而CK、M和MNP处理使小麦田中土壤线虫数量比NP处理提高了31.63%~56.20%;(2)施肥减缓了长期种植小麦导致的食细菌线虫(特别是头叶属)相对丰度的下降,单施有机肥的处理(M)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同时,相比于CK,施用有机肥的M和MNP处理杂食/捕食线虫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18.4%和8.24%,表明有机肥对杂食/捕食线虫的促进作用;(3)长期施肥处理土壤线虫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指示土壤健康状况的瓦斯乐卡指数(WI)分别为1.80~2.19和0.36~0.68,相较于裸地(H=2.36;WI=1.57)有所下降,但M和MNP处理的线虫成熟度指数(MI)和结构指数(SI)均高于其他处理(L、CK和NP处理),表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土壤食物网维持复杂的结构和成熟稳定的状态;(4)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全氮、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以及可溶性碳的变化是影响土壤线虫数量和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9.
保水剂对宁南山区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探讨大田施用PAM、沃特保水剂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PAM、沃特均可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块茎产量,其中PAM 9.0 kg/hm2(P3)和沃特15 kg/hm2(W1)、沃特30 kg/hm2(W2)、沃特60 kg/hm2(W3)处理马铃薯生物量和块茎产量显著高于CK(P<0.05),增产效果最明显.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生长期各处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淀粉积累期CK耗水量极显著高于施用保水剂处理(P>0.01).保水剂处理耗水量随着马铃薯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随生物量的增大而减少.利用有序聚类分析得出,淀粉积累期降雨对土壤0~60 cm的水分储量有明显的补充,施用PAM和沃特两种保水剂,0~140 cm各层土壤储水量恢复相近,而140 cm以下土层沃特的恢复能力优于PAM,平均每20 cm土层储水量较PAM高6.2 mm.随着PAM施用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沃特保水剂则相反.沃特15 kg/hm2和PAM 9 kg/hm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水分产出效率最高.通过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特征得出,PAM的用量为9 kg/hm2、沃特15 kg/hm2为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30.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电荷是土壤具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表面电位是土壤胶体颗粒重要性质,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运用带电颗粒表面性质联合分析法,测定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研究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演替,子午岭林区土壤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均随植被的恢复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10.88~19.85 cmol·kg~(–1)、40.67~61.71 m~2·g~(–1)和0.22~0.31 c·m~(–2),平均值分别为16.18 cmol·kg~(–1)、54.88 m2·g~(–1)和0.28 c·m~(–2),土壤表面电场强度达108 V·m~(–1)数量级;土壤黏粒、有机碳含量是影响表面电荷性质的主要因素,解释率分别为62.5%和27.9%;土壤基本性质对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黏粒、有机碳、砂粒、全氮、C/N、粉粒、碳酸钙、pH。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认识黄土高原土壤颗粒表面性质,加深理解土壤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