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2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的茶园刺吸式昆虫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特殊的产卵习性和危害方式使化学农药很难发挥理想的作用。茶树品种抗虫性研究作为控制刺吸式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作为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取食行为记录仪,参与到这一研究,明确了许多叶蝉行为和品种抗虫性间的关系。本文在分析EPG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EPG技术在茶园刺吸式害虫的取食行为、茶树品种抗虫性的检测和抗性机理方面的应用,并且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归纳出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32.
为明确吲哚处理对茶树抗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影响,以龙井43为材料,使用吲哚诱导茶树作为处理,以未处理茶树作为对照,于室内测定茶小绿叶蝉对不同茶树的选择趋向,利用昆虫刺探电位图谱分析茶小绿叶蝉的取食行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吲哚处理对茶树挥发物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茶树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所有时间段茶小绿叶蝉成虫更趋向于取食对照组茶树,至48 h时对照组茶树上的成虫数量是处理组的2.45倍;茶小绿叶蝉3龄幼虫在吲哚处理组茶树上的非取食波(NP波)持续时间占总取食时间的72.15%,在对照组茶树上的非取食波(NP波)持续时间占比则为33.07%,且在对照组茶树上的主要取食波E2波的持续时间是处理组茶树上的3.58倍。相较于对照组茶树,吲哚处理组茶树释放出的挥发物总量显著增加,其中α-法尼烯可以趋避害虫并对天敌有吸引力,且吲哚处理组茶树的防御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吲哚处理茶树后,茶小绿叶蝉对其的取食量下降,茶树的挥发物释放量增加且抗性防御基因表达量提高,增强了茶树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  相似文献   
33.
边磊  孙晓玲  陈宗懋 《茶叶科学》2014,34(3):248-252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öthe)在早晨和傍晚各有一个飞行活动高峰,早晨的活动高峰时间为6:00~7:00,傍晚的活动高峰时间为16:00~17:00。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平均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时间段下无显著性差异,但雌雄成虫的平均停飞时间在晚上(22:00~23:00)显著增加,在中午(12:00~13:00)雄虫的平均停飞时间显著要长于雌虫。研究结果为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特征分析和田间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4.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茶尺蠖是我国茶树重要的食叶害虫,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为了给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应用提供指导,本文对其性信息素缓释载体类型、诱捕器类型、诱捕器高度以及使用间距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灰茶尺蠖性信息素以异戊二烯橡胶塞为缓释载体对灰茶尺蠖雄虫具有最好的引诱效果,效果优于硅胶塞和PVC毛细管;5种测试诱捕器中,船型诱捕器最适合引诱灰茶尺蠖;当诱捕器置于茶树上部25βcm时,引诱效果最好;诱捕器保持15βm的间距时,诱捕效率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灰茶尺蠖性信息素应用于雄虫诱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大果榛子是适于我国很多地区栽植的优良坚果树种,果实营养丰富。本文结合前期在榆林的引种试验结果,收集并参考国内大果榛子栽培管理经验以及榆林市气候特征,主要从品种与栽植地块选择、栽植方式与土壤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适于榆林市大果榛子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6.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黑莓的香气成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黑莓品种宝森与赫尔成熟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了品种间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两个品种黑莓中分别测出37种和39种香气成分,主要是醇类、酯类、酸类、醛类、酮类等化合物,如2-庚醇、甲酸己酯、己醛、2-庚酮等。  相似文献   
37.
精准检测茶叶嫩芽是茶叶机械智能采摘的重要前提。针对茶叶大小不一、遮挡造成的小尺度嫩芽特征显著性弱、漏检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4-tiny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该模型在颈部网络添加52×52的浅层特征层以提高YOLOv4-tiny网络对小目标嫩芽的关注度,通过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机制(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以抑制背景噪声,提高嫩芽特征的显著性,采用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BiFPN)以融合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从而提出一个高性能轻量化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YOLOv4-tiny-Tea。对同一训练集与测试集进行模型训练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YOLOv4-tiny-Tea模型检测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7.77%和95.23%,相比改进之前分别提高了5.58个百分点和23.14个百分点。消融试验验证了网络结构改进对不同尺度嫩芽检测的有效性,并将改进后的YOLOv4-tiny-Tea模型与3种YOLO系列算法进行对比,发现改进后的YOLOv4-tiny-Tea模型F1值比YOLOv3、YOLOv4、YOLOv5l模型分别提高了12.11、11.66和6.76个百分点,参数量仅为3种网络模型的13.57%、13.06%和35.05%。试验结果表明,YOLOv4-tiny-Tea模型能有效提高不同尺度下嫩芽检测的精确率,大幅度减少小尺寸或遮挡嫩芽的漏检情况,在保持轻量化计算成本的基础上获得较为明显的检测精度,能够满足农业机器人的实时检测和嵌入式开发的需求,可以为茶叶嫩芽智能采摘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茶园重要害虫,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农药对成虫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效;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成虫防效不佳的原因。结果显示,田间对若虫防效很好的化学农药对成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室内研究显示,以田间施药浓度甚至更低的浓度喷施整株茶梢时,成虫死亡率均为100%。当茶梢中部着药时,成虫死亡率最高,为63.33%~71.67%;但茶梢顶部着药时,成虫死亡率仅为20.00%~28.33%。当茶梢顶部着药时,通过增加茶梢周围的遮光范围或降低茶梢顶部的光照强度,可增加成虫的死亡率。这些结果表明,茶小绿叶蝉成虫活动范围主要在茶梢中部应是化学农药不能在田间对其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且成虫这一习性与光强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一发现为田间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治提供了借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