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6篇
  150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不同品种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和品质性状演变规律,为旱区优良小麦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世纪40年代至今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代表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灌浆特性和蛋白质含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随品种的更替,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产量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遗传改良进度为1.96%;随着株高的降低,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各茎节长度呈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呈逐步提高趋势,长旱58最大,达1.09mg/(粒.d);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总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但20世纪60年代至今,小麦蛋白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不大。【结论】黄土高原沟壑区今后应将高产作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同时兼顾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182.
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布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重要举措。对蒲城县种植业的发展进行综合性论述,统筹历史与现状,着眼质量效益型及产业化农业的长远发展,前瞻性地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183.
黄土高原长期种植苜蓿对土壤硫、钙、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锋  郝明德 《草地学报》2009,17(3):288-293
以22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黄土高原长期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情况下土壤硫、钙、镁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P使苜蓿连作耕层土壤总硫、有效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HCl可溶性硫、总无机硫和有机硫含量分别增加9.41%、62.41%、47.51%、30.07%、2.25%、5.38%和17.54%;长期施NPM使苜蓿连作耕层土壤总硫、有效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HCl可溶性硫、总无机硫和有机硫含量分别增加20.89%、98.31%、68.44%、57.34%、8.07%、12.54%和37.69%。长期施P使苜蓿连作耕层土壤全钙、有效钙、水溶态钙、交换态钙和酸溶态钙含量增加分别增加4.64%、4.27%、11.66%、4.05%和8.59%,但残余态钙含量降低2.21%;长期施NPM使苜蓿连作耕层土壤全钙、有效钙、水溶态钙、交换态钙和酸溶态钙含量增加分别增加8.69%、8.30%、51.59%、6.73%和27.77%,但残余态钙含量降低26.23%。长期施NPM使苜蓿连作耕层土壤全镁、有效镁、水溶态镁、交换态镁、酸溶态镁和残余态镁含量分别增加7.38%、61.98%、63.16%、61.85%、5.81%和8.97%。此外,有效硫在土壤剖面上出现双累积峰,有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特征;有效钙、有效镁在土壤剖面上存在淋溶累积现象。此研究结果可为苜蓿种植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4.
本文总结陕西渭北旱原中等肥力红土夏谷及甘薯氮、磷、钾化肥试验结果,氮(N)肥用量范围0-20斤/亩,磷(P2O5)、钾(K2O)肥用量为0-16斤/亩。用二次方程模型拟合并分别计算了经济最佳用量。建议的化肥用量夏谷为:尿素12斤+过磷酸钙(P2O512%)40斤+硫酸钾15斤/亩;甘薯为:尿素20斤+过磷酸钙75斤+硫酸钾15斤/亩.夏谷氮肥分两次施,1/3在拔节期,2/3在孕期,增产效果优于一次施用。甘薯施肥的经济效益高于夏谷。  相似文献   
185.
黄土旱塬区农田施肥、产量与土壤深层干燥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肥作为稳定作物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同时也会加强对土壤水分的耗损。于2007年小麦播种前测定了长期施肥的试验田0~300 cm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播前小麦地土壤在1 m深度范围内含水量变化很小,贮水量的极差值为14.7 mm;土壤水分的变化主要集中在100~300 cm土层,贮水量极差值为130.1 mm,且土层深度100~260 cm处出现土壤深层干燥化现象,并随肥料用量增加干燥化程度趋于严重;26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逐渐上升。氮磷肥配施土壤干层含水量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单施氮肥显著高于单施磷肥和不施肥,而不施肥和单施磷肥土壤干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从产量角度看,小麦产量与干层水分含量呈线形显著负相关。当产量小于1 354 kg/hm2,土壤无干层;当产量在1 355~2 406 kg/hm2之间,土壤干层属于轻度干燥化;当产量在2 407~3 458 kg/hm2范围内,土壤干层属于中度干燥化。  相似文献   
186.
187.
不同轮作制下长期施肥旱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典型旱地区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7年长期定位试验,采用454测序技术,分析了黄土旱地区小麦连作、苜蓿连作、粮豆轮作中不同化肥及有机肥施肥措施下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除施氮肥和有机肥(NM)处理外,施肥后连作小麦土壤细菌Chao指数提高7.5%(施磷肥和有机肥,PM)~60.6%(单施有机肥,M),Shannon指数增加0.04(PM)~0.40(M),肥料单施优于配施;施肥后连作苜蓿土壤细菌Chao指数提高92.0%(单施磷肥,P)~102.4%(施氮肥、磷肥和有机肥,NPM),Shannon指数增加0.30(NPM)~0.32(P);施肥对粮豆轮作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小。除小麦连作NP处理外,施肥后各种植系统土壤真菌Chao指数提高19.1%~55.0%,但真菌Shannon指数变化不大或明显下降。黄土旱地区作物连作时施与适当化肥或有机肥,可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本研究对优化旱地作物施肥制度、发挥土壤潜力肥力、实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8.
蝗虫与植被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蝗虫群落特征变化是蝗虫对植被群落重要的生态响应过程。2009年6—8月在黑河上游白大坂草原,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了黑河上游天然草地蝗虫的种类组成、分布频度、群落多样性与植被的相关性。在海拔2 400~2 800m的7个植物群落采集到蝗虫13种,隶属于3科10属,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atus)、李氏大足蝗(Gomphocerus licenti)和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是优势种,分别在驴驴蒿(Artemisia dalailamae)、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占优势的群落分布最多;不同植物群落中蝗虫组成、优势种差异明显,蝗虫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差异显著(p<0.05),均匀度差异不显著(p>0.05);蝗虫多样性与植被盖度、多样性呈正相关,与高度和优势度呈负相关,蝗虫群落均匀度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蝗虫多度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蝗虫分布和发生数量受蝗虫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蝗虫对植物群落选择的多样性反映了蝗虫对生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种群内部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9.
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培肥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表现在: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氧化稳定性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苜蓿连作土壤剖面Kos的变化显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氧化稳定性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90.
长武试验示范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长武王东沟小流域试验示范区根据高原沟壑区特点,探索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模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由历史上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发展到“七五”时以种植业,副业为主的二元结构,现已变化到种植业,果业,工副业三元产业结构阶段,建立了不同降水年型粮食作物丰产抗旱技术体系,在连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实现旱作产量潜势的高实现率,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完善沟坡土地资源开发技术体系,建成沟坡防蚀道路条件下,实现旱作产量潜势的高实现率,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完善沟坡土地资源开发技术体系,建成沟坡防蚀道路体系,提高了沟坡土地生产力,沟通坡土地产值成百倍增加,实施优果工程新技术,改善果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初步建成果业产、贮、销生产链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土壤侵蚀模数稳定在8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率45%,水保治理度95%。2001年人均收入达到2523元,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初步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探索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