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3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草果中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使用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ISQGC-MS)对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不同海拔地区的草果果实、茎段、叶片3个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组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地区的挥发性成分相似,但含量占比存在差异;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占比也存在差异.各个部位中占比最高的均为桉叶油醇.通过比较分析发...  相似文献   
52.
[目的]对我国收集保存的咖啡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咖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及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哥伦比亚大学(UBC Primer Set#9)公布的100个ISSR引物序列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引物,利用其对72份咖啡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对电泳图谱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NT-SYSpc 2.1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根据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主坐标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9条引物共扩增出15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128条,占总条带数的83.7%;72份咖啡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531~0.9609,平均为0.6567;遗传距离为0.0351~1.0951,平均为0.4081.其中,大粒种种内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9297~0.9531),遗传距离最小(0.0445~0.0669);中粒种种内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5781~0.8750),遗传距离最大(0.1210~0.5363).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均显示72份咖啡种质材料可分为三大类,其中3份大粒种、3份查理种及1份中粒种巴布亚新几内亚-2聚为Ⅰ类群;32份小粒种聚为聚为Ⅱ类群;除巴布亚新几内亚-2外的其他31份中粒种及1份中小粒杂交种Arabusta和1份福建咖啡共33份聚为Ⅲ类群.聚类分析结果与种质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咖啡种质资源各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以中粒种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以大粒种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低.利用ISSR分子标记可准确分析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3.
以20个小粒种咖啡种质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咖啡种质苗期生长量和根系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各种质苗期株高、叶片数、分枝数差异显著,通过苗期株形分析,把小粒种咖啡种质分成高干、中等和矮生3个类型。M13、M14可作为高干型,CATUAI为矮生型鉴定的标准品种;CA ZHONGⅢ、M13为高干、多叶、多分枝品种,CATURRA、T8667为株高中等、多叶、多分枝品种,热引2号为矮生、多叶、多分枝品种;各种质主根长除了CA ZHONGⅡ较小以外,其他种质间差异不显著,各种质主根直径差异不显著;M13侧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显著大于CATUAI,参试的小粒种咖啡种质绝大部分都具有细而且数量较多的侧根,各种质间差异较小。侧根直径与侧根长为显著的负相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与地下部干物质累积量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长势强壮,枝叶繁茂的植株,根系发达;各种质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相协调的根冠比在0.40~0.35。  相似文献   
54.
选用4份咖啡种质资源为材料,对S1-S100共100个RAPD引物进行筛选,选出多态性好的引物10个。利用这10个RAPD引物对28份咖啡资源进行扩增,共获得86条带,平均每个RAPD引物扩增出8.6条带,多态性谱带7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6.0%。结果表明:供试咖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10个多态性好的RAPD引物中S8的鉴别效率最高,能将全部供试材料全部区分开,通过整合软件录入如所属种类、种质名称、采样地点、引物、RAPD-PCR 扩增数据以及电泳图片等相关信息,形成指纹图谱二维编码,构成咖啡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为咖啡种质资源品种权益保护及分子身份证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以中粒种咖啡部分种质为试材,采用U25(55)均匀设计表,对影响ISSR和RAPD标记的模板DNA、Mg2+、dNTPs、TaqDNA聚合酶和引物浓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分别建立适合于中粒种咖啡ISSR-PCR和RAPD-PCR标记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2种标记的反应体系相似,20 μL的反应体系中含DNA模板20 ng,Mg2+ 1.5 mmol/L,dNTPs 0.3 mmol/L,Taq酶1.25 U,引物0.6 μmol/L。利用所确立的体系对13份中粒种咖啡种质进行扩增,结果条带清晰明亮,多态性好  相似文献   
56.
不同处理对中粒种咖啡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设计,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浓度、浸泡时间和扦插基质对中粒种咖啡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200 mg/L IBA浸泡插条基部1.0 h,并且使用1/2河沙+1/2椰糠作为扦插基质时,插条的平均生根率最高,达到85%,插条的平均生根数为2.99条,平均根长为14.30 cm,平均根粗为1.79 mm.公式评分法以1/2河沙+1/2椰糠为基质,200 mg/L NAA处理1.5 h扦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7.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87份咖啡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条ISSR引物扩增出14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07条,多态性位点为76.4%。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聚类图,在遗传相似系数0.625水平下,87份资源被分为3大类。第Ⅰ类群包括了3份大粒种(Coffea liberica Bull ex Hiern);第Ⅱ类群为中粒种咖啡(C. canephora Pierre);第Ⅲ类群包括了全部小粒种资源(C. arabica Linne),共83份。咖啡种质的遗传关系种间容易划分,在种的分类水平上存在遗传关系多样性,而小粒种咖啡种内遗传多样性较窄。该研究结果将为咖啡种质鉴定、分类及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表明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8.
为探明种间嫁接生产应用可行性,以解决连作咖啡园再植植株长势弱、死亡率高的问题,布置了以未嫁接的中粒种咖啡热研3号实生后代为对照,查理种16号为砧木、中粒种咖啡热研3号实生后代为接穗的种间嫁接大田试验。经过5 a的田间性状观测,结果表明:1年生种间嫁接植株株高、茎粗、冠幅、最长一级分枝长度大于未嫁接植株,但差异未达显著,种间嫁接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最长一级分枝节数显著大于未嫁接植株;2015年单节果实数未嫁接植株显著高于嫁接植株,其余年份(2014年、2016年)差异不显著;干鲜比、百粒重、单株鲜果产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虽然嫁接植株2015年单节果实数显著低于未嫁接植株,但种间嫁接促进了中粒种咖啡的生长,增加了单株结果节数,因而嫁接植株单株鲜果产量未显著减少。综上,嫁接不影响中粒种单株鲜果产量和果实的品质性状,该组合的种间嫁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9.
本研究以收集保存的38份可可种质资源为对象,在2016年1月极端低温期间,进行抗寒性初步评价,依据低温危害后可可果实和叶片损害程度,可可资源抗寒性可分成5级。以具有抗寒性差异的INA-t5(Ⅰ级)、COM-e8(Ⅱ级)、ECU-ev6(Ⅳ级)、THA-o6(V级)种质为材料,研究抗寒性差异种质在4 ℃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INA-t5、COM-e8种质比THA-o6、ECU-ev6种质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可可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著;可可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胁迫48 h 后,THA-o6、ECU-ev6种质保护酶系统逐渐被破坏,INA-t5、COM-e8种质则仍然表现活跃。综合以上结果,INA-t5、COM-e8为抗寒性种质,其抗寒性比THA-o6、ECU-ev6强,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差异种质,可为可可开展抗寒育种和抗寒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60.
胡椒属(Piper L.)作为胡椒科(Piperaceae)中遍布于热带地区的重要作物,含有近2 000个植物种类,目前集中分布于南亚、南美洲和中美洲。胡椒属内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在传统的木兰亚纲(Magnoliidae)中显得尤为独特,为基部被子植物(Basal angiosperms)分化速率加快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属内还含有众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香料作物和民族植物种类,如胡椒(Piper nigrum)和蒌叶(P.betle)等。因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经济利用价值,许多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揭示其属内分子系统关系、栽培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和指纹图谱、特有物种的遗传分布特征等。本文就过去几十年胡椒属的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胡椒属在胡椒科中的系统地位已经确认;胡椒属内的分子分类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一些重要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鉴定也已明确。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胡椒属内的分类系统仍显粗糙,需进一步细化研究;(2)胡椒种质资源的指纹图谱库尚未建立;(3)一些特有和珍稀种类的种群遗传特征研究未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