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66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41篇
  32篇
综合类   353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37篇
园艺   64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91.
以甘南州美仁草原为例,通过甘南州草原监测数据及牧户调查问卷资料,对两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草原奖补政策的实施,甘南州草原平均年降水量、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草原植被盖度、草群平均高度和产草量呈增长趋势,增加了草原可利用面积和草原理论载畜量。甘南州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对改善草原气候、提高草原产草量、增加草原可利用面积和提升草原理论载畜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92.
长期定点监测不同基肥配方肥用量对生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生菜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撑。在2016 ~ 2019 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 个基肥配方肥水平,CK(0 kg/hm2)、1/2CG(375 kg/hm2)、3/4CG(562.5 kg/hm2)和农户习惯CG(750 kg/hm2),测定了连续4 年8 茬生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指标。结果表明,CK 处理生菜产量从第2 茬开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1/2CG 处理生菜的平均产量最高,春茬和秋茬分别较CK 处理提高15.17% 和10.06%,较CG 处理提高3.95% 和3.24%,施用基肥配方肥对生菜产量有显著提高作用,适当减少生菜基肥配方肥用量并未造成生菜减产。1/2CG 处理8 茬生菜硝酸盐含量均低于CG 处理,1/2CG 和3/4CG 处理Vc 含量分别较CG 处理提高,适当的基肥配方肥减量可以提高生菜Vc 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基肥配方肥可以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维持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有重要作用。通过基肥配方肥施用量与产量拟合方程得出结论,在基肥配方N-P2O5-K2O(18-9-18)的条件下,生菜春茬基肥配方肥推荐量为478.64 kg/hm2,秋茬基肥配方肥推荐量为453.75 kg/hm2。  相似文献   
793.
王一鸣  缪鑫  陈娟  宋锐  付伟  林熊  唐建 《蔬菜》2023,(1):10-12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薯“内17-71”产量的影响,探索其最佳扦插方式及栽培密度,比较研究了不同扦插方式(正插3、5、7节和倒插3、5、7节)及不同株距(17、20、25、33、50 cm)对“内17-71”藤叶和薯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正插或倒插处理,藤叶667m2产量均随扦插节位的增多而增加,其中正插5节、正插7节处理较高,分别为1 840.03、2 539.05 kg;且其薯块667 m2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 840.92、1 987.66 kg。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藤叶和薯块667 m2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大中薯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株距25、20、17cm处理的薯块667m2产量分别为1 967.65、2 164.97、2 045.47 kg,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综合考虑种植成本及市场对大中薯的需求变化等因素,紫薯“内17-71”的栽培方式以株距20~25 cm、行距100 cm,正插5~7节为宜。  相似文献   
794.
为了高效测定饲料中磺胺类药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饲料中5种磺胺类药物进行测定,将GB/T19542—2007方法中称样容器100 mL锥形瓶改为50 mL离心管,提取液乙腈体积50 mL改为25 mL,试验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该方法范围为0.1~5.0μg·mL-1,5个浓度的线性R2>0.999 9,4个不同浓度的阳性添加回收率为85.8%~113.0%,变异系数(RSD)为0.2%~7.6%,RSD<15%。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线性好、准确性高、精密度良好,符合方法学要求。方法改进后便于旋涡、振摇、离心,提取液减量使用减少了有机试剂污染。建立了更加合理、利于操作、快捷的磺胺类药物的检测方法,可用于饲料中非法添加磺胺类药物确证检测。  相似文献   
795.
为了揭示不同水碳管理对稻田生态系统-大气间CO2交换的影响,基于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水碳管理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CO2净通量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稻田生态系统CO2净通量变化趋势均呈现U型特征,总体表现为白天吸收,夜晚排放,且各生育期的净吸收阶段与净排放阶段在时间上呈现一致性。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2净吸收时长及吸收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除分蘖期高量生物炭处理降低了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2净吸收通量外,生物炭施用增大了节水灌溉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2净吸收通量与夜晚CO2净排放通量。与不施用生物炭处理相比,2种生物炭情况下稻田生态系统白天与夜间CO2净通量增加幅度为2.26%~27.16%和2.30%~32.69%。节水灌溉减小了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2净吸收通量,增大了稻田生态系统夜间CO2净排放通量,白天吸收和夜晚排放的变化幅度为...  相似文献   
796.
摘要:为探索田家紫皮大蒜返青期高产高效的追肥方式,以当地传统施肥为对照,设置了不施肥、追施高钾复合肥、喷施均衡性叶面肥、喷施高钾型叶面肥4个处理,研究不同追肥方式和肥料对田家紫皮大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大蒜返青期不施肥会导致植株长势变弱,大蒜显著减产10.53%;喷施绿壮素均衡性叶面肥的大蒜长势及产量变化不大,但有效节约了肥料投入;追施倍硕果高钾复合肥和叶面喷施靓果素高钾型叶面肥的大蒜长势均显著增强,每667 m2产量分别显著提高314.97、103.75 kg,每667 m2收益分别高出2 520.24、830.48元;因此,为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应选择在大蒜返青期追施高钾复合肥。  相似文献   
797.
通过开展不同栽培基质筛选对比试验,对岩棉、椰糠、珍珠岩及自主设计的混合基质(草炭+珍珠岩+蛭石+有机肥)进行筛选,以探求京郊番茄生产水平下无土栽培最适宜基质。结果表明混合基质处理有利于番茄前期的生长发育;混合基质处理产量最高,为30 kg/m~2,VC含量分别比珍珠岩、椰糠、岩棉高出13.7%、13.7%和35.8%;水分生产效率为66.79%,分别比珍珠岩、椰糠、岩棉提高28.50%、23.05%、26.92%;混合基质处理净收入最高,每平方米达到77元。混合基质明显提高产量,保障番茄品质,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表明在目前京郊番茄无土栽培生产中混合基质比进口岩棉和椰糠具有更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98.
针对当前赤芝市场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本研究对来自北京、福建、安徽等9个地区的16份赤芝样品的药效成分和真菌污染情况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赤芝的药效成分差异较大,北京市通州区的一份赤芝样品的药效成分优于其他样品。真菌污染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16份赤芝药材中12份检出有真菌污染(75%),真菌污染情况普遍,主要污染真菌为曲霉属、青霉属和蓝状菌属。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柱后光化学衍生-荧光检测法(IAC-HPLC-PCD-FLD)检测结果显示,3份赤芝样品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1峰,但未达到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检出限0.5μg/kg。说明赤芝药材外源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较低,但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研究结果对于赤芝栽培育种与质量安全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99.
湿地存亡可以作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可持续性的指示器,明晰其生态系统内部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可为制定与生境高度相适应的多样化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宁夏哈巴湖湿地汇水范围为研究对象,在12 km×12 km范围内,设置分辨率为1 km×1 km的152个调查样点的植被和土壤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探讨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群落可划分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牛枝子(Lespedeza bicolor)、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芨芨草(Splendid achnatherum)+盐爪爪(Slenderbranch Kalidium) 4种植物群落类型。2)土壤粘粉粒含量、生境海拔高度、土壤pH和盐分含量是4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00.
干旱地区覆盖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田条件下,为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区马铃薯土壤有机质、养分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白色半膜垄作(BB)、白色全膜垄作(BQ)、白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BJ)、黑色半膜垄作(HB)、黑色全膜垄作(HQ)、黑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HJ)、秸秆覆盖垄作(JL)及裸地垄作种植(CK)8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均能改变0~30 cm土层温度,与CK相比,地膜覆盖方式具有增温效果,白膜增温优于黑膜,全膜覆盖增温优于半膜与垄面覆膜垄沟秸秆处理,且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推进覆膜增温效果逐渐减弱,秸秆覆盖在生育前期具有降温作用,后期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较JK与CK处理,地膜覆盖处理促进了马铃薯的出苗并缩短了各生育期的时间;覆盖方式能影响马铃薯根际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增加马铃薯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大小依次为JLBJBQBBHQHJHB,其中JL处理下的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了16.72%,同色膜处理下的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有机质影响不显著,地膜覆盖对土壤全量养分、速效氮磷钾含量的作用较秸秆覆盖小,垄面覆膜+垄沟秸秆覆盖(BJ、HJ)对土壤养分含量的促进效果更大,黑膜较白膜更能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覆膜与秸秆覆盖较CK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以覆膜增产作用最为显著,达到87.87%。不同覆盖方式处理中以处理BJ产量最高,其次为HJ。因此,覆盖材料(秸秆、黑膜、白膜)对于马铃薯生长、土壤养分、产量影响作用明显,覆盖方式(半膜、全膜、半膜+秸秆)对于土壤温度、养分及马铃薯生长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总体表现为覆盖材料覆盖方式,以垄面覆膜+垄沟秸秆覆盖(BJ、HJ)最有利于马铃薯生长与产量的增加,是适宜当地旱作区马铃薯种植的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