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9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林业   454篇
农学   220篇
基础科学   201篇
  153篇
综合类   1423篇
农作物   270篇
水产渔业   126篇
畜牧兽医   740篇
园艺   264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4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不少清热解毒方药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对抗毒素所致的机体功能障碍和组织损害,并加速机体对毒素的清除。蓝芩注射液是由板蓝根和黄芩精制而成,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板蓝根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热毒证、瘟疫、疮黄、肿毒、大头黄等。试验观察了蓝芩注射液对新城疫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为该药在临床上用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江西板栗疫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53.
前言消毒防病贯穿在养蚕前后的全过程,理论上是十分强调的,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的期中消毒,在实践中就时间而言,没有达到全期消毒.据省农科院蚕桑所的试验,药效持续期较长的"防病一号"约24小时,漂白粉则更短.整个蚕期的幼虫经过时间,春蚕24日左右,为576小时.如用"防病一号"  相似文献   
54.
水稻白叶枯病自发现到现在已有90年的历史。由于发生地区广泛,为害严重,各国对此病曾做了大量研究。日本对它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我国也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经历。但对其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最初认为种子传病是首要的。但在病区单抓种子处理还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又认为病稻草是病区次年的主要菌源。近年来,又发现在严格处理病革、病种子的情况下,仍然发病,故怀疑除上述两种传播途径外,还有其它传播途径。关于杂草传病问题,日本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和我国国内一样,对杂草带菌传病问题,意见很不一致。我们认为对这一传播途径有彻底弄清的必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病的侵染循环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对白叶枯病的彻底防治。如果这一传播途径确实存在,我们若不承认它,在防治上就会出现大的漏洞。如果白叶枯病确与杂草无关,盲目地采用相应的措施,也是多余而毫无意义的。这次试验是采用较直接的“离心浓缩针刺接种法”,其结果:第一年证实有马唐等六种杂草、黄豆和水稻根部能够带菌;第二年证实有车前等三种杂草和水稻根不仅带菌,而且可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第三年又证实在不同地区有马唐,狗牙根等四种杂草能够带菌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中旬。另外,用病区杂草和水稻健苗混栽,结果稻苗上发病,而对照的不发病。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研究,证实有数种杂草的根茎部不仅带菌,而且能传病。  相似文献   
55.
长期培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5a的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地中土壤养分和有关酶活性研究表明:耕种和不同的培肥方式均能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明显地改善土壤的生物活性,其中对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影响明显,多酚氧化酶显著性则较差。对土壤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这两种酶与有关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揭示出了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56.
油是我县的主要名特优水果 ,种植面积 0 37万hm2 ,年产量 5 30 0万kg。油病虫害种类较多 ,为害重。笔者对为害油的病虫种类进行了调查 ,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1 病虫种类1 1 梢叶害虫 桃蚜 ,桃粉蚜 ,桃瘤蚜 ,桃一点叶蝉 ,梨网蝽 ,铜绿金龟子 ,黄绿金龟子 ,大黑鳃金龟子 ,白星金龟子 ,黑绒金龟子 ,桃冠潜蛾 ,苹小卷蛾 ,大蓑蛾 ,小蓑蛾 ,黄斑卷蛾 ,双线盗毒蛾 ,天幕毛虫 ,油桐尺蠖 ,柿星尺蠖 ,青刺蛾 ,黄刺蛾 ,金毛虫和山楂红蜘蛛等。1 2 蛀果、吸果害虫 梨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 ,梨实蜂 ,斑须蝽 ,鸟嘴壶夜蛾 ,嘴壶夜蛾 ,枯…  相似文献   
57.
玉米青枯病病原腐霉对其伴生镰刀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玉米青枯病病原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lthews)与禾生腐霉(Pythium gramlnicola Subram)为材料,着重研究了两种腐霉的生长与代谢对其伴生病原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霉的定殖生长能力弱于禾谷镰刀菌。在腐霉菌落上,禾谷镰刀菌仍可生长,而在禾谷镰刀菌菌落上,腐霉则不能生长。2.在伴生条件下,腐霉被镰刀菌覆盖的时间长短随接种间隔而有变化,接种间隔愈短,则覆盖愈快。3.两种腐霉的培养滤液均对禾谷镰刀菌的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及菌落扩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滤液中含有对镰刀菌生长有利的活性成分。4.腐霉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刀菌红色色素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腐霉的嗜糖性有关。5.田间结果表明,腐镰复合接种的发病率接近禾谷镰刀菌单菌接种,但低于腐霉单菌接种。  相似文献   
58.
瘤胃微生物象所有的生命有机体一样,需要不断地从它的外部环境中吸取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才能合成本身细胞物质和提供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使机体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因此,瘤胃微生物也需要矿物质。据Durand和Kawashima(1982)报道,矿物质通过调节反刍动物瘤胃的渗透压、pH值等内环境条件,提高瘤胃微生物的活力。矿物质对瘤胃微生物的影  相似文献   
59.
利用优质高产种公牛冻精,采用不同繁育技术措施,对奶牛进行人工输精遗传改良。本试验通过对情期受胎率、产犊率、产母犊率及产奶量、乳脂率变化对比研究,进一步讨论分析了影响奶牛遗传改良效果的综合技术措施。结果显示:(1)同种细管输精后,同组间高中(低)奶牛产犊率、情期受胎率、繁殖率、产母犊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2)性控与高产组间,产犊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情期受胎率差异显著(P﹤0.05),繁殖率、产母犊率差异极显著(P﹤0.05);(3)高中低产奶牛头次产奶量分别达6 225±12kg、5 270±15kg、3 360±10kg,提高2.05%、3.33%、8.39%;高中低产奶牛乳脂率变化差异性不显著(PP﹥0.05)。表明在奶牛遗传改良工作中,改进繁殖方式,优化技术措施,利用优质冻精,精准化授精,对加快良种奶牛繁育速度,改善牛群整体质量,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可持续的增加奶牛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0.
【目的】针对免耕条件下玉米播种施肥时,采用自然回土方式存在的种肥间距不稳定、种子覆土量不足等问题,采用主动覆土方法,设计一种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方法】设计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利用EDEM对该装置的作业性能进行离散元仿真,研究圆盘直径、圆盘入土深度、圆盘张角、排种管前后间距及圆盘后方开口间距对种肥间距和种子覆土厚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圆盘直径(150,175,200,225,250 mm)、排种管前后间距(60,80,100,120,140 mm)及圆盘后方开口间距(110,135,160, 185,210 mm)为试验因素,利用3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回归试验,分析各关键因素对种子覆土厚度的影响。与不加覆土圆盘的装置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对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作业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得出了影响种子覆土厚度的主次因素:圆盘后方开口间距、排种管前后间距、圆盘直径;最优组合是圆盘直径201 mm,圆盘后方开口间距103 mm,排种管前后间距115 mm。田间试验表明,设计的装置种肥间距与种子覆土厚度与仿真优化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63%和11.45%;设计的装置种肥间距和种子覆土厚度较不加覆土圆盘的装置分别增加了14.30%和19.30%,种肥间距与种子覆土厚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21%和7.26%。【结论】所设计的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作业效果满足种肥分施要求,为后续种肥分施技术与装置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