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3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1篇
  24篇
综合类   117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东北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结果】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十年来东北水稻单产与其生长季的气温呈明显递增趋势,相关显著,但与降水量变化相关不显著。理论推算表明,水稻生长季最低气温升高1℃,水稻单产可提高6.0%以上。田间试验发现,在目前的气温背景下,水稻冠层气温升高1℃,单产可提高10%左右。近四十年来东北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每10年约延长3 d,与近二十年来田间观测到的水稻实际生育期延长幅度基本一致,达5 d左右;与1970年相比,201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24倍,种植重心向北位移了近110 km,与东北水稻生长季≥10℃有效积温带北移的幅度一致。【结论】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直接增产效应显著,稻作系统可以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改进和区域调整等策略来逐步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稻作制度调整上,应充分挖掘增温的增产效应及作物系统的适应潜力,调整时机和幅度应适当迟后于预测的气候变化进程。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要注意因水稻生育期延长和种植区域北扩而可能遭遇的低温冷害等极端性天气。  相似文献   
92.
麦田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增温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设计旱地开放式增温系统,并从田间温度变化和冬小麦生育期改变等方面来监测系统的增温效果与可靠性。【方法】参考国际已有增温系统,于2007—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了中国首个麦田开放式增温系统(free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进行冬小麦全天、白天和夜间3种增温试验。【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的增温效果明显。3种情景下各增温小区的均匀有效增温面积在4m2以内,其中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分别使冬小麦全生育期地下5cm的土温平均增加2.2、1.5和1.8℃,地表温度增加2.2、0.9和1℃,冠层温度增加1.5、0.9和1.1℃。3种增温情景下,冬小麦各关键生育期田间温度的日变化及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的变化动态与未增温区的基本一致,增温设施能客观地模拟田间实际气温变化特征。尽管该增温系统略微降低了耕层土壤(0—20cm)水分含量,但降幅仅在0.5—2.2个百分点之间,与对照相比不显著。3种增温情景均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影响,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两年平均分别可以使冬小麦从播种至抽穗期缩短14、9.5和11.5d,灌浆成熟期延长3、3和2.5d。【结论】从增温效果及其对冬小麦的生长影响来看,该套系统基本适用于模拟气候变暖下小麦生产力和品质响应与适应的田间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3.
为了研究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对池塘水质的净化作用,选择东平湖鲤鱼养殖池塘,在试验塘中架设凤眼莲浮床,并设置空白对照池塘,每周采集1次水样,测定池塘水样中的溶解氧、pH及营养盐(包括总氮、总磷、氨氮、亚硝氮)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凤眼莲浮床对东平湖鲤养殖水体TN、TP的去除率为59.4%和73.6%,对NH3-N和NO-2-N的去除率为81.4%和70.8%,对养殖水体的修复效果良好,而且还可增加水体溶氧、稳定pH,有利于鱼类生长。  相似文献   
94.
针对机载激光雷达点云中基于栅格化的冠层高度模型(CHM)所导致的原始点云数据丢失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高斯模型聚类的单木信息提取方法。采用形态学开运算和高斯平滑方法形成高斯冠层最大模型(GCMM)能减少无关局部最大值对单木分割的影响,利用局部最大值法初步探测树冠顶点,通过最速下降法建立混合高斯模型得到树木位置和冠幅。利用聚类分析划分临近点云归属,进而实现单木参数准确提取,并提取单木最高点为树高。将点云分割方法应用于美国蓝岭地区6块圆形针叶林样地(r=30 m)。结果表明:单木分割F为0.89,正确分割单木树高提取精度95%,冠幅提取精度91%。结合实测数据对提取到的树高和冠幅进行相关性分析,树高R2=0.92,平均误差为-0.83 m;冠幅R2=0.84,平均误差为-0.42 m。相比于分水岭算法,高斯模型聚类方法F提高了11.2%,正确分割单木树高及冠幅提取精度提高了5.5%、5.8%,树高R2提高0.08,平均误差减少0.58 m;冠幅R2提高0.11,平均误差减少0.63 m。  相似文献   
95.
比较异丙酚与羧丁酸钠用于婴幼儿唇裂修复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为婴幼儿静脉复合全麻寻求更为合理的用药选择。方法将62例婴儿唇裂手术分为两组,分另为Ⅰ组异丙酚-氯胺酮静脉泵注,Ⅱ组羟丁酸钠-氯胺酮分次静脉注射,观察麻醉效果,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6.
新疆乌苏市棉花加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压滴灌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农业新技术,在新疆乌苏市棉田也得到推广应用,栽培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7.
自压微水头软管灌是近年在我区兴起的一项科学节水技术,投资少,使用简便,节水增产明显,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规范。但该技术实施时各类材料需用量的计算方法,都以材料生产厂家提供的标准进行估算,和实际需求量有一定的出入。在地块形状不规则时这一现象表现犹为明显。根据乌苏市的实践,笔者总结出自压微水头软管灌各类材料的计算方法,做到了准确购买,准确使用,基本避免了材料浪费,减少了材料库存积压。  相似文献   
98.
动物防疫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是关系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事,是保障畜产品安全的一道坚固防线。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计划,今年6月到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以下简称“两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两法”贯彻实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工作怎么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舒惠国在人民大会堂就此接受了专访。  相似文献   
99.
福建蒲田县笏石区北高公社九仙大队,为丘陵旱作地区,全队有八个生产队,耕地面积1,514亩(水田451亩、旱地1,063亩),常年种植甘薯950多亩,占耕地面积62%。但是甘薯生产历年遭受小象虫严重为害,是个“十年九臭”的地方,解放前流传着“顶下坑园村,年年遭灾殃,臭薯遍地滚,  相似文献   
100.
森林食品马蹄竹笋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食品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它特指遵循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要求,以特定的方式生产,以无公害林产品标准为基础,以绿色产品(AA级)、有机食品为发展方向,经认可允许使用"森林食品"标志,安全、优质的食用类林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其中马蹄笋就属于这类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