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5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5篇
园艺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临保性及其连锁AFLP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临保材料在杂种优势利用和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机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以自交不亲和系SI1300为受体、临保系97-wen238为供体,通过不亲和植株与供体连续回交构建BC6、BC7和BC8群体对临保性的遗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检出与其连锁的分子标记。SI1300×97-wen238  相似文献   
42.
SRAP标记分析甘蓝型油菜多态性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采用SRAP标记对甘蓝型油菜品种1141B、垦C1、32B和32C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3~36对比较清晰的扩增带,20对引物组合共产生419条扩增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20.95条。20对引物组合共产生多态性带116条,每对引物组合产生3~10条,平均5.8条。每对引物组合产生的多态性带的比例为18.75%~38.89%,平均为28.23%。用24对引物组合对组合1141B×垦C1构建的F2群体各单株多态性进行了分析,F2群体多态性标记75条,平均为3.12条。用卡平方测验检测F2群体各单株标记基因型频率是否偏离了期望比例1∶2∶1(共显性标记)和3∶1(显性标记)的分离规律,结果表明,仅有1个SRAP标记偏离了1∶2∶1分离规律,仅占1.33%。试验结果表明,SRAP标记适于进行油菜品种的多态性分析和图谱构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3.
甘蓝型黄籽油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黄籽性状导入到波里马恢复系中,利用杂种优势,将是提高油菜产量的理想途径。分析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前景和背景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背景选择中,7种不同 RAPD引物数目组合方式的选择结果基本一致;应用少数连锁群上的标记可以获得与全基因组相似的选择结果。在前景选择中,随着世代的增加,每一个标记的选择准确率在降低;双侧标记的选择准确率比单侧的标记高,此外,多个单侧标记未能提高选择准确率。据此,提出了作物前景和背景选择过程中的一些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44.
油菜杂种后代硫苷和蛋白质含量的表现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个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为父本,与2个不同来源的保持系配置杂交种F1,并构建了F2,F2:3家系。对2个群体的F1,F2,F2:3家系的硫苷含量、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品质性状的F1杂种优势值较低,为负值或较小的正值;F2杂种优势值仍然较低,为负值或较小的正值;对群体1硫苷含量、蛋白质含量在F2,F2:3家系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质性状都存在着丰富的变异,但均集中在中亲值附近,其在F2,F2:3家系中的次数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说明它们为数量性状,同时都出现了超优亲现象,这为品质育种选择高蛋白、低硫苷优质油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品种(系)的选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随机碰撞测试方法,对229份自交纯合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了抗裂角指数测定,以期筛选出抗裂角种质。结果表明,抗裂角性状在现有品种(系)中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系数达114.4%。发现了2份抗裂角的品种(系),占0.9%;较抗的资源占3.93%;处于中间状态的品种(系)占8.73%;易裂角资源占27.07%,极易裂角的品种(系)占59.39%。选择6个品种(系)进行了连续3年的测试,表明抗裂角性状由品种(系)的遗传特性决定,但受环境条件影响;随机碰撞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简单相关分析显示,抗裂角指数与角果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角皮厚度、角果长度、角果宽度、角喙长度、角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都很小。  相似文献   
46.
甘蓝型油菜为异源四倍体, 基因组结构复杂, 而水稻基因组与油菜基因组具有一定的共线性。本研究利用水稻产量相关基因GS3Ghd7序列信息, 通过同源克隆方法, 获得了甘蓝型油菜的同源基因BnGS3BnGhd7BnGS3有6个外显子, ORF全长666 bp, 编码222个氨基酸。BnGS3蛋白具有水稻GS3四个保守结构域中的VWF结构, 属于A型。BnGhd7含有1个外显子, ORF全长1014 bp, 编码337个氨基酸。BnGhd7蛋白具有N端的B-Box和C端的CCT两个重要的结构域。BnGS3BnGhd7分别位于A2和A10连锁群, 比较测序得到BnGS3的多态性标记brgs-16及BnGhd7的多态性标记brghd-3和ghd7-7, 其中brghd-3与千粒重(P < 0.05)、ghd7-7与株高(P < 0.01)正相关, ghd7-7与开花期负相关(P < 0.05)。上述结果表明, 利用水稻功能基因序列信息克隆甘蓝型油菜的同源基因是可行的, 为油菜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7.
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产量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 对种子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全株总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可以探讨油菜杂种优势产生原因,提高育种中对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效率,达到提高油菜产量的目的。在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1141B和双高恢复系垦C1构建的F2作图群体中,运用SRAP、AFLP和SSR三种标记技术构建了一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244个标记,分布于20个主要连锁群、1个三联体上,图谱总长度为2 769.5 cM。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0统计软件及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油菜单株产量及其3大构成因素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s 16个分布在9个连锁群上,其中第6和13连锁群最多,均有3个。单个QTL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0.38%~73.34%。对于同一性状,等位基因的增效作用既来自母本,亦源自父本;采用双向方差分析法对位点间互作及其上位性进行分析,检测到26对影响产量构成性状的上位性互作效应QTL,说明油菜基因组中存在大量控制产量的互作位点,油菜产量性状的上位性存在着多效性,上位性互作包括QTL与非QTL位点,其中以非QTL位点较多。一般互作位点的独立效应值较小,而互作的效应值显著增大,且一般超过两位点独立效应值之和。反映了控制产量性状基因的复杂性。上位性是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8.
中国油菜生产及遗传改良潜力与油菜生物柴油发展前景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在全球面临石油资源贫乏而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加的状况下,世界主要国家已确立并开发出新的替代型能源。我国石油储备与供应矛盾更加恶化,寻找有效的替代型能源更在眉睫。本文从建国以来我国油菜遗传改良与生产历史及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发展能源油菜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由此提出作为食能兼用型油菜的遗传改良及生产措施,并提出了国家发展能源作物及生物柴油策略。  相似文献   
49.
利用1个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1为父本,与2个不同来源的保持系配置杂交种F1,并构建了F2和F2:3家系,对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在分离世代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对2个群体杂交种F1两年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具有显著的正向杂种优势。在单株产量的3个构成因素中,单株角果总数杂种优势最强,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每角粒数、千粒重的优势较小,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对F2和F2:3家系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如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比杂种F1杂种优势显著降低,出现严重的分离现象。另一方面,各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同样存在丰富的变异,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相差显著。在分离群体中还出现了超优亲现象,这为育种选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50.
PCR步行法克隆油菜自交不亲和基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源序列法与PCR步行法相结合,在油菜中克隆自交不亲和基因SLG和eSRK (extra-cellular SRK).所克隆的SLG序列长为882bp,克隆的eSRK序列长度分别为1495bp(青海大黄)、1494bp(黄籽沙逊)、1727bp(关中油白菜);其GeneBank登陆号分别为AY448025、AY448026、AY448027、AY448028、AY448029、AY448030.缺失突变可能是导致青海大黄和黄籽沙逊自交亲和的原因.克隆的SLG基因与甘蓝和白菜型油菜的SLG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而eSRK基因与甘蓝和白菜型油菜的SRK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同源序列法与PCR walking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克隆基因;但在克隆SLG基因的两翼序列时遇到了困难,说明PCR步行法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