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选择人工繁育已实现规模化的澜沧江中上游土著鱼光唇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野化及放流技术研究,探索光唇裂腹鱼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增殖放流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停食野化组放流前10 d减少喂食且放流前5 d停食效果最佳;流水野化组放流前10 d加大流水野化效果最佳;放流规格组以全长3~8 cm时效果最佳;放流方式组以平衡水温放流方式效果最佳。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澜沧江野生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成活率和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水温13~20℃下,将体长为3~5cm、鳃丝检出活体指环虫和斜管虫的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幼鱼放入装有10L水的充气水桶中,采用CuSO_4和FeSO_4·7H_2O合剂(5∶2,简称CuFe合剂)和精致敌百虫粉杀灭,比较联合用药及先后用药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联合用药系指精致敌百虫的浓度分别为2g/m~3、3g/m~3、4g/m~3、5g/m~3和6g/m~3,然后加入0.7g/m~3CuFe合剂;先后用药系指剂量同下,但先使用敌百虫杀灭指环虫,再使用CuFe合剂杀灭斜管虫。设5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结果表明,联合用药物对两种寄生虫的杀灭作用显著,但是对鱼体的伤害较大;先后用药时,效果不如联合用药明显,但是对鱼体的伤害较小。若鱼体同时感染指环虫和斜管虫时,需酌情用药;若鱼体感染严重,建议联合用药;在感染初期,建议以上两种药物先后使用。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品质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用黄淮南片大面积推广的5个高产小麦品种与5个优质小麦品种,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25个杂交组合,对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主茎穗长、单穗粒数、单株产量的遗传均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单株穗数主要由非加性基因控制,沉淀值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株高、主茎穗长、单株产量和沉淀值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宜在早代选择。内乡188、豫展1号、豫麦34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较高,是理想的亲本材料,应在今后育种中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4.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红鲫幼鱼生长和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饥饿和冉投喂处理后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iety)幼鱼的生长和体组分变化。饥饿状态下,红鲫幼鱼体重、比肝重、肥满度和肝体指数下降,各饥饿组体重均与同期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饥饿15d组体重与初始体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肝糖原、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再投喂后,除饥饿15d组肝糖原与对照组仍有极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过程中,各饥饿组食物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饥饿10d组最高,达到了24.38%。结果表明,红鲫幼鱼存在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其完全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FCE)来实现的,短期饥饿时将糖原和粗脂肪作为主要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不同类型小麦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5年度河南省征集的地方小麦新品种为材料,划分不同粒质、不同习性,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和国标法进行品质测定,对2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近红外小麦品质测定结果与国标法测定结果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差、标准误和变异系数最小,湿面筋和沉降值的标准差和标准误均较大;两样本配对t检验表明,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的测定结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湿面筋含量的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不同粒质小麦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比较分析,基本趋势是随着角质程度的增大,近红外品质测定准确性下降,差异增大;不同生长习性小麦品种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比较表明:偏冬性和偏春性品种标准差、标准误和变异系数较大,而半冬性品种测定结果标准差、标准误和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小麦蛋白质含量上的测定结果准确性较高,能够直接作为该性状的准确结果参考利用;不同粒质、不同习性小麦的湿面筋含量近红外测定结果须根据不同分类进行相应评判、校正,结果仅能作参考;沉降值测定结果经比较准确性最差,因此仅能在有对照参与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被测定材料品质性状的大致级别.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洛阳农林科学院选育的超级小麦新品种洛麦23和洛麦24为试验材料,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试验田于2011年~2013年连续3年建立超高产攻关田,应用精细整地、配方施肥、精准播种、优化群体质量等技术措施,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攻关田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变化.2011年由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洛麦23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实现11322 kg/hm的河南单产记录.  相似文献   
17.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简要介绍了离子束生物工程的特点,系统阐述了药用植物资源领域的现状以及离子束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源在药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水旱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冬小麦水旱生态型杂种优势表现,在雨养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F_1代株高(X_1)、穗下茎长(X_2)、单株穗数(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单株生物产量(X_6)、单穗重(X_7)、单株粒重(Y)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_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其次是单株生物产量。产量三要素平均优势以千粒重优势最高,单株穗数次之,穗粒数优势最低。各性状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间存在较大变异。各个性状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排序为X_3>X_4>X_5>X_6>X_7>X_2>X_1。其中,单株穗数对产量优势的直接效应最高,穗下茎长和单株生物产量对籽粒产量主要起间接作用,与单株粒重优势相关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选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下颈较长,具有一定株高和生物产量的品种,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好千粒重与穗粒数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AMMI模型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现象普遍存在,AMMI模型作为一种分析G×E互作关系的方法,可非常有效的补充现有区域试验分析方法的不足。AMMI模型中双标图和特殊互作效应值Dge的引人,为直观地、定量地估计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及品种对试点的特殊适应性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时2001~2002年度黄淮旱地小麦区试结果进行分析,三条显著的主成分轴共解释了82.56%的互作平方和,品种洛旱2号和晋麦47属高产穗产型品种,天95-3产量校高但穗产性差,济旱6001、Q92-3074穗产性好但产量轻低,临旱619、小山211产量低而不穗;从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可看出高产类型品种中,洛旱2号除天水、黄骅、绛县试点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天95-3则仅对天水、长武、成县试点有特殊适应性,长6154对铜川、鹤壁、绛县、洛阳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灌水次数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灌溉次数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不同旱地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表现。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对旱地小麦产量及成穗数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和成穗数逐渐增加。洛旱6号和洛旱7号各灌水处理间小麦产量W1(灌1水),W2(灌2水)处理显著高于W0(不灌水)处理,而W1,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灌水次数对不同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同,洛旱6号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并达显著差异;洛旱7号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洛旱6号湿面筋含量W0和W1处理显著高于W2处理,W0与W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洛旱7号湿面筋含量W0处理显著高于W1,W2处理,W1,W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稳定时间表现为洛旱6号和洛旱7号各灌水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