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稻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愈伤组织防御酶系的诱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瘟病菌毒素对不稻愈伤组织的防御酶系(PAL、SOD、PO)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毒素处理后,不同抗性品种的PAL酶活性增加,均在4h达到最大值;抗病品种SOD酶活性8h达高峰,而感病品种SOD酶活性4h达高峰,之后均下降低于对照水平;抗病品种PO酶活性上升,8h达高峰,而感病品种PO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22.
为明确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的归属情况, 2015-2017年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17个水稻主产区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 分离获得水稻纹枯病菌214株, 运用水稻纹枯病菌的不同病原菌及融合群的特异性引物对214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病原菌种类和融合群鉴定, 并利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 对供试水稻丝核菌的融合群归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14株水稻纹枯病菌分属于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水稻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 菌株数分别为198株和16株, 占比分别为92.52%和7.48%。茄丝核菌菌株分属于2个融合群, 分别为AG1-IA和AG4, 菌株数分别为191株和7株, 占比分别为96.46%和3.54%。水稻丝核菌菌株均属于AG-Bb融合群, 菌株数为16株。不同年份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和地域分布无明显变化, 而不同地域间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种类及融合群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 AG1-IA融合群在中国东北三省各个水稻产区均有分布且均为优势融合群, AG4融合群在辽宁省盘锦市出现频率最高, 水稻丝核菌AG-Bb融合群在吉林省吉林市、通化市和梅河口市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3.
绿色木霉菌固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组合正交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测定绿色木霉菌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率为指标,分析比较了5种单一固体培养基和7种一般组合固体培养基的发酵结果,初筛出单一培养基玉米碎粒、稻壳和麸皮以及一般组合培养基玉米碎粒+麸皮+稻壳+脲为基本培养基。在此基础上选取玉米碎粒、麸皮、稻壳、脲为4个组分因子进行不同配比的正交试验,筛选出6号为最佳组合配方,其分生孢子量最高为9.90×1010个/g,比初筛出的最佳基本培养基麸皮+脲(3.37×1010个/g)提高约3倍,孢子萌发率为95.01%。  相似文献   
24.
转pti5-vp16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携带pti5 vp16基因的pJZ170质粒附着微弹用基因枪轰入辽春 10号、铁春 1号和丰强 3号小麦幼胚 ,2d后检测瞬时表达 ,GUS染色 ,幼胚表面有明显的蓝点 ,单个幼胚蓝点数多达 85个 ;对经ppt2次筛选后的转基因小麦植株进行PCR检测 ,检出 6株阳性植株 ;对部分PCR检测呈阳性的植株进行斑点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 ,转基因植株均产生杂交信号。对PCR呈阳性的转基因小麦植株接种小麦白粉病菌 ,接种 7d后 ,病害表型多数为抗病 ;接种 14d后 ,病害表型为抗病、中抗及中感 ,病害严重度明显轻于对照。  相似文献   
25.
农杆菌介导的优良玉米自交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杂交育种中广泛使用的优良玉米自交系340,4112为材料,用带有质粒pGBIL04(actin.Bt.35S.bar)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其幼胚及其初始愈伤组织,经PPT抗性筛选后分化再生植株,PCR分子检测初步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再生植株基因组中,转化率为1.68%-4.44%。本实验利用转化受体的抗性筛选频率对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比较适宜的感染液浓度为OD600=0.5;预培养有利于幼胚转化,预培养时间以刚刚诱导出新鲜稳定的初始愈伤为宜。适当降低共培养温度到22℃可以提高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的筛选频率和PCR阳性率。  相似文献   
26.
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其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999-2000年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小种种群的变化。应用23个随机引物对白粉病菌8个不同生理小种进行RAPD分析,其中11个引物的扩增型在不同生理小种间出现差异,共扩增出59条谱带,多态性为47.5%。通过对RAPD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初步探明了折菌小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与小种毒力高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7.
水稻茄丝核菌SRAP引物筛选与体系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应用新型的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水稻茄丝核菌基因多态性和探究基因多态性与采集来源及水稻品种之间的关系,以吉林省不同地理位置的3株水稻丝核菌为材料,从100对SRAP引物中筛出较理想的引物16对,并对影响SRAP反应的Mg2+、dNTPs、引物、Taq DNA聚合酶、模板DNA浓度及两次退火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宜于该菌的SRAP反应体系,25 μL的反应体系包含2.5 mmol/L Mg2+、0.15 mmol/L dNTPs、0.8 μmol/L引物、1.5 U Taq DNA聚合酶和80 ng模板DNA。利用24株水稻丝核菌对优化后的SRAP反应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稳定可靠,能够有效地用于水稻茄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28.
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了辣椒碱对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辣椒碱处理12 h后,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在100.56~141.53 μmol ·L-1 ·mg-1Pro ·min-1 之间;而Na+ -K+ -ATP酶活力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在12.43~20.36 μmol ·mg-1Pro ·min-1之间。说明辣椒碱能抑制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而对Na+ -K+ -ATP酶活性则表现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9.
从沈阳玉米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细菌SY9,其代谢产物对反枝苋种子萌发具有明显抑制活性,抑制率达85%.研究发现该菌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为NYBD,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15g,蔗糖10g;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接菌量1%、起始pH值6.5、装液量40 ml/250ml、发酵温度28℃、摇瓶培养72 h.  相似文献   
3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辽宁省109株稻瘟病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并对紫外线照射诱导的抗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辽宁省稻瘟病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为(0.383 3±0.026 3)μg/m L。6株抗性突变体的抗药倍数为6.5~19.2倍;相较于亲本菌株,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产孢量和致病力均明显降低。辽宁省稻瘟病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较高,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较低,抗性菌株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形成稳定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