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3篇
农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3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1986年和2000年TM/ETM卫星遥感数据,运用GIS软件分析了黄河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借助Excel软件进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区近15a来高覆盖度草地、湿地和冰川面积急剧减少,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下降。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多样性和分维数呈下降趋势,优势度上升。  相似文献   
72.
承德县林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承德县特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在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 ,面临着技术、社会经济和政策与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 .该文通过对承德县林业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 ,系统的提出了用以指导承德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3.
基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中3个龄级(Ⅱ龄级,15 ~20 a、Ⅲ龄级,20~30 a、Ⅳ龄级,30 ~40 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了华北落叶松各龄级人工林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并分析了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的土壤环境受到林龄的影响较大,土壤各相关因子之间联系紧密.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现为:Ⅲ龄级综合得分>Ⅱ龄级综合得分>Ⅳ龄级综合得分.  相似文献   
74.
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燕山北部山地常见的几种植物群落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截留量在地上植被层总截留量中占有最大比例,地上植被的截留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人工落叶松林(4.39mm)>天然次生杨桦林(3.81mm)>榛子灌丛(1.70mm)>绣线菊灌丛(0.18mm);土壤最大持水量及总孔隙度都以榛子灌丛为最大,其次分别为天然次生杨桦林、人工落叶松林和绣线菊灌丛。土壤渗透速率以天然次生杨桦林为最大,榛子灌丛与人工落叶松林相近,绣线菊灌丛最低;群落水源涵养总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榛子灌丛(272.52mm)>天然次生白桦林(239.61mm)>人工落叶松林(221.53mm)>绣线菊灌丛(194.85mm)。地上植被层截留量在水源涵养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截留量不能完全说明其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说明在燕山北部山地,天然次生杨桦林和榛子灌丛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绣线菊灌丛水源涵养能力较差,需采取合理措施对该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绣线菊灌丛进行改造,以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75.
退耕还林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退耕还林工程,就其产生的根源,从社会经济背景、生态环境背景及西部大开发3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目的在于证实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正确性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6.
为深入了解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和油松混交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及更新状况,对研究区域内固定样地进行了样线调查,测定样线所穿过林隙的大小、边缘木和形成木的特征以及林隙内更新苗高度及地径,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8个扩展林隙中,以40~60 m2的数量比最大,而100~120 m2的面积比最大,分别为23.68%和30.59%;大多数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占总数的92.11%;林隙形成木共190株,其中有2个形成木的林隙最多,占林隙总数的 15.79%;林隙的形成木全为落叶松和油松,且基径<25 cm的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数的90.53%;边缘木高度以15~17 m的个体最多,胸径主要集中在20~35 cm;林隙内不同区域更新苗密度差异不显著,苗木多分布于中心及过渡区域;林隙内不同地带苗木地径及树高均呈现出中心区域>过渡区域>边缘区域的趋势。  相似文献   
77.
气候变化情景下河北省3个优势树种适宜分布区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河北省3个优势树种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进行适宜分布区预测,以期为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制定适宜未来气候变化的森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河北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选取华北落叶松、蒙古栎和油松这3个主要树种,采用ClimateAP气候模型生成当前及未来(2040—2069年和2070—2099年)与降水和温度相关的10个气候因子,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基于3个气候变化情景(温室气体最低排放,RCP2.6;中度稳定排放,RCP4.5;高度排放,RCP8.5)的一致性预测,模拟3个树种当前和未来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并采取响应曲线分析主要气候因子对3个树种适宜分布区的影响。【结果】3个树种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都大于0.85,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当前3个树种主要适宜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地区;影响3个树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存在差异,华北落叶松主要受小于0℃年积温和湿季降水量的影响,蒙古栎则主要受最热月平均气温、Hargreaves水分亏缺和湿季降水量的影响,而最热月平均气温、湿季降水量、大于5℃年积温和年均气温是影响油松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一致性预测表明,在2040—2069年,河北省华北落叶松分布面积明显扩大,蒙古栎分布面积变化较小,而油松分布面积显著缩小;在2070—2099年,3个树种的适宜分布面积都显著缩小,幅度均超过3%。【结论】随着气候变化,3个树种均有向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分布变化不大。在未来3个树种的适宜分布区,采取人工手段(如造林)辅助树种扩散以适应气候变化,有利于提高森林生产力,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8.
以木兰林管局典型的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开林窗、封禁等改造措施,采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通过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分析不同经营措施下的生物多样性及样地的物种组成。结果表明:开林窗面积中等及较小的样地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而开林窗面积较大样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成降低趋势;封育区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大于对照区,而封育区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仍小于对照区;该实验区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为乌苏里苔草。  相似文献   
79.
森林直径结构对开展森林经营活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新丰林场的15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利用Weibull分布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进行研究,并对Weibull分布结果进行卡方(x2)检验。结果表明:66.7%符合Weibull分布密度函数,反应了调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不太合理,林分密度需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80.
为了解公众对城市森林的认知与态度,籍此探讨政府推行的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计划是否为公众所接受,该研究以保定市民问卷调查为例,合理设计调查问卷,并在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居民对城市森林的认知程度、现状满意度、需求及参与意识等各项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者对保定市城市森林现状不太满意,但对于城市森林建设的态度与参与意识较为积极。通过对662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初步认识了公众对城市森林建设的各方面态度,为城市森林建设的相关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