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45篇
  免费   4183篇
  国内免费   6836篇
林业   4977篇
农学   4303篇
基础科学   3815篇
  7300篇
综合类   32910篇
农作物   5085篇
水产渔业   2480篇
畜牧兽医   11913篇
园艺   5160篇
植物保护   3521篇
  2024年   469篇
  2023年   1486篇
  2022年   3389篇
  2021年   3247篇
  2020年   3061篇
  2019年   3073篇
  2018年   2245篇
  2017年   3457篇
  2016年   2293篇
  2015年   3472篇
  2014年   3708篇
  2013年   4259篇
  2012年   5929篇
  2011年   6075篇
  2010年   5717篇
  2009年   5086篇
  2008年   5152篇
  2007年   4457篇
  2006年   3603篇
  2005年   2882篇
  2004年   1877篇
  2003年   1228篇
  2002年   1410篇
  2001年   1355篇
  2000年   1153篇
  1999年   470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13篇
  1956年   31篇
  195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沙地公路取土场植被恢复模式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浑善达克沙地高等级公路取土场采取的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提出了路域取土场植被恢复的优化配置和技术模式为平铺式砾石沙障+低立式菱形芦苇沙障+高立式沙柳沙障+樟子松造林.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植被恢复技术模式的应用明显恢复了植被,樟子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提高了30%和35%,植被覆盖度是流沙地的5倍,生物量增加了3.40~5.16倍,植被组成趋向于多样化、稳定化;取土场内的风速比是流沙的14.61%,输沙率减少了的91.7%,粗糙度是流沙的38.86倍,极大地减弱了近地表风速,减少了输沙量,改善了取土场下垫面的状况,改良土壤理化环境.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监测工程实施后生物措施对人工河岸的恢复效应,在浙江省选择典型河段海宁、慈溪、上虞和义乌市人工河岸采集土样,风十后进行土壤化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实施生物措施后,河岸土壤有机质都有所增加,分别为慈溪围垦河道11.716 g/kg>上虞4.686 g/kg>义乌2.724 g/kg>慈溪平原河道1.205 g/kg>海宁1.013g/kg;有效钾、全氮含量增幅不大;海宁和上虞地区全磷含量分别减少0.037 g/kg,0.138 g/kg;并且植物种植年限不同,土壤的持肥固土效应也不同.植物生长年限越长土壤的持肥固土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993.
基于"3S"技术,利用泰和至井冈山高速公路建设前(2001年)、建设中(2004年)及建设后(2005年)的3个时相的Landsat-TM5遥感数据对公路建设影响区的施工场地、取弃土场地等有人为活动干扰的敏感区域进行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结合GPS野外定位等现场调查实际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在公路沿线的各敏感区域内,公路建设前的原始植被覆盖率要整体上高于建设中及建设后的;少数施工场地在公路竣工采取地表恢复后的植被覆盖度仍较低,植被有待于进一步采取措施恢复;基于遥感技术分析的公路建设后各敏感区域植被恢复情况与野外调查的实际状况较吻合,以"3S"为技术手段的植被盖度动态变化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公路建设影响区的环境保护验收中.  相似文献   
994.
基于GIS的安徽省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计算了安徽省表层(0-20 cm)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合安徽省1:50万土壤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较大,从2.290 3~2.933 2,变幅达0.642 9;从空间分布上看,沿江江南和淮河以北地区分形维数较大,而江淮丘陵地区和大别山区分形维数相对较小.分形维数2.766 4~2.844 7之间的土壤,分布面积最大,达到65 349 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8.28%;(2)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差别较大.分形维数最大的土壤类型为石灰岩土,达到2.859 7;最小的为粗骨土,只有2.598 1.(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差别明显.分形维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草地>耕地>园地>林地.(4)不同海拔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显著不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分形维数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5.
黑土氮肥氨挥发损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密闭室法测定土壤氨挥发通量.进而计算施入土壤中氮肥的氨挥发损失量,研究了东北黑土区不同作物镲施氮量和施肥深度下氮肥的氨挥发.结果表明,施用尿素促进了农田氨挥发损失,并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表施氮量30 g/m2时,氨挥发损失率达21.68%,在相同施氮量的条件下,随施肥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当施肥深度为9cm,施氮量30 g/m2时,氨挥发损失率仅达2.49%.氨挥发损失氮量与施氮量(> 0)呈抛物线性关系.推荐东北黑土区种植大豆优化施肥深度在3 cm以下;而玉米基肥优化施肥在6 cm以下,追肥施肥深度在3 cm以下.  相似文献   
996.
以重庆市中粱山岩溶区为例,选取草地、园地、耕地、菜地和林地等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通过野外溶蚀试片法获得溶蚀速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质对溶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造成土壤性质一系列的变化,对岩石的溶蚀速率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平均溶蚀速率进行比较:林地菜地耕地园地草地;其中林地最大.可达303.92 mg/m2·d,明显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溶蚀速率受土壤pH值、有机碳、土壤水分和土壤孔隙度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并不能笼统地说有机碳含量高就会对溶蚀速率有促进作用,土壤pH值成为影响溶蚀速率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性质对溶蚀速率的影响减弱.林地可以促进碳酸盐岩溶蚀成土速率,有利于岩溶区土层不断增厚,同时林地具有较好的涵养水源功能.在岩溶区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137Cs法估算宁镇山脉地区黄棕壤侵蚀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镇山脉地区的土壤主要是由下蜀黄土母质发育形成的黄棕壤,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植被覆盖坡坏严重,致使该地区长期以来遭受强烈的土壤侵蚀作用.137Cs示踪法是目前运用较多的一种有用工具,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估算中长期(50余年)以来的土壤侵蚀量.该研究采集了江苏省句容市某一小流域的土壤样品,利用137Cs技术首次确定了该地区土壤中的137Cs背景值为1 820 Bq/m2.并结合相关的非耕作土和耕作土的侵蚀模型,对该流域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该地区非耕作土壤侵蚀速率的大小依次为:次生林地稀疏马尾松林稀疏灌木林荒草地,耕作土壤侵蚀速率的大小依次为:菜地旱地水田.非耕作土的侵蚀强度多为轻度侵蚀,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耕作土的侵蚀强度为中度和强度侵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可以减轻土壤侵蚀速率.  相似文献   
998.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草甸黑土活性氮库中几种重要组分含量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能够增加土壤中无机氮含量,以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含量变化为例,除NPK配施处理外,其它施氮处理在18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N,.P,K配施减少了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累积.土壤表层微生物态氮和固定态铵含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氮素的投入量,还与其它因素有关,长期单纯施用氮肥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并没有增高.而N,P配施的处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较高.施用氮肥抑制了土壤中可矿化氮的含量,促进氮的矿化释放,增加了活性氮库中其它组分的含量;不同施肥处理表层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是:CKPKPKNPNPKNKN,不同施肥处理对硝化速率的影响大小按PCKKPKNPNPKNNK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999.
太行山地区侧柏人工林主要养分元素分配及循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以太行山丘陵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标准木收获法,对其生物量和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侧柏人工林(26 a)生物量约45.55t/hm2,林分净生产力为2.07 t/hm2;生物量分配排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2)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为455.23 kg/hm2,积累量的排序为:CaNP.(3)灌草植被层营养元素积累量顺序为:CaNP,灌草层3种元素总贮量仅占乔木层的5.5%.(4)凋落物营养元素年归还量为337.12 kg/hm2,3种营养元素归还量排序为:CaNP,Ca的年归还量最高,为271.66 kg/hm2,分别是N和P的4.42倍和69.12倍.(5)年吸收量、年存留量、养分年归还量和富集系数排序均为CaNP;吸收系数排序为CaNP;利用系数、循环系数排序是NCaP,侧柏对N的利用系数最大;Ca的富集能力最强.分别是N,P的1.9和2.8倍.侧柏的N周转时间最短(1.22 a),P周转时间最长(3.63 a),Ca周转时间居中(1.43 a).  相似文献   
1000.
磷矿粉超微细化对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含P2O528.97%的同一胶磷矿制备的3种细度磷矿粉为供试材料.采用2%柠檬酸连续浸提的方法,研究了细度和厩肥发酵对磷矿粉释磷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连续3次浸提的枸溶性磷,细化磷矿粉PR2(400目)和细化磷矿粉PR3(800目)均较普通磷矿粉PR1(100目)提高,达显著水平(p>0.05),细度高的磷矿粉释磷快;磷矿粉与牛粪1:2混合发酵3周后,PR1、PR2、PR3的枸溶性磷含量分别达到发酵前的1.42倍、1.65倍和1.56倍,发酵后PR3的枸溶性磷含量达到未发酵普通磷矿粉PR1的2倍,显示了两种技术结合的累加效应;增加厩肥比例对等质量的磷矿粉活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