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2篇
  免费   590篇
  国内免费   912篇
林业   542篇
农学   555篇
基础科学   461篇
  1021篇
综合类   4733篇
农作物   499篇
水产渔业   426篇
畜牧兽医   1861篇
园艺   785篇
植物保护   511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565篇
  2021年   517篇
  2020年   448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328篇
  2017年   493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468篇
  2014年   512篇
  2013年   615篇
  2012年   781篇
  2011年   882篇
  2010年   839篇
  2009年   721篇
  2008年   720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469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鱼类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工业化的养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这一过程要对养殖水体进行处理,对水质参数进行监测与控制,要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及控制理论等许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本文列出了循环水养殖水体中影响鱼类生长的各种因子并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了一些水质参数的控制方式。其中着重分析了溶解氧、pH值和氨氮的监测与控制方式,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不同光照条件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观察了自然光、55W和26W3种光照条件下在试验水槽内六面锥型罩式水泥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入礁体模型情况下,试验鱼出现的密集区位于水槽左端区域,试验鱼在此区域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为61.60%(自然光)、81.61%(55W)和82.07%(26W),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的出现率均低于5%;放人礁体模型后,鱼礁区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37.60%(自然光)、23.56%(55W)和15.75%(26W),而原密集区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下降至23.47%(自然光)、71.61%(55W)和67.59%(26W)。统计数据显示,六面锥型罩式水泥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具有显著的诱集作用,其诱集效果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减弱。  相似文献   
993.
香港牡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上市前会通过集中育肥提高风味口感和经济价值。为探明不同育肥方式对香港牡蛎的育肥效果,对经过池塘育肥和外海育肥后香港牡蛎的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软体质量、出肉率、糖原含量、甜菜碱含量、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内海对照组牡蛎进行比较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经过池塘育肥,香港牡蛎的壳高、体质量、糖原含量和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01),甜菜碱含量显著降低( P <0.01),壳长、壳宽、软体质量、出肉率无显著变化;经过外海育肥的香港牡蛎糖原含量显著升高( P <0.01),壳高、壳长、体质量、软体质量( P <0.01)和甜菜碱( P < 0.05 )含量显著降低,壳宽、出肉率和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池塘育肥比外海育肥效果要好;不论哪种育肥方式,育肥后牡蛎的糖原含量均显著升高,甜菜碱含量均显著降低,出肉率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94.
人工鱼礁对防城港海域小型岩礁性鱼类诱集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人工鱼礁聚鱼效果,于 2017 年 2 月、4 月、9 月和 11 月主要通过声学探测技术,对防城港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与大小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其临近海域 4 次调查共捕获各类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 201 种,包括鱼类 126 种、蟹类 32 种、虾类 20 种、虾蛄类 11 种和头足类 12 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在时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交互作用显著(P<0.001)。2 月调查海域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密度(547745 ind/n mile2)约为其周边海域(203990 ind/n mile2)的 2.68倍,表现出明显的聚鱼效果。其中,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等岩礁性底层鱼类为该季度主要优势种类。各航次人工鱼礁区小型个体所占比重较高,其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 55.6 dB(2 月)、 54.5 dB(4 月)、 53.6 dB(9 月)和 52.2 dB(11 月),随个体生长其平均 TS 呈稳步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垂直方向上, 2 月和 4 月航次人工鱼礁区 90%以上回波单体主要分布在 9~16 m 中下水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对防城港海域小型岩礁性鱼类表现出明显的向底层诱集的效果,该结果能为海洋牧场生态效应系统评价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95.
为探究主要气象因素对浮游藻类单因素和综合影响特征,选择典型封闭水体中心湖,研究了2008-2011年气温、风和降雨对浮游藻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选取春末和夏季藻类生长期的典型降雨事件,通过逐日密集观测,探讨气象因素对浮游藻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温显著影响藻类的生物量和季节变化,风是藻类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降雨是重要的辅助因素。当气温大于15℃时,强风力扰动和频繁降雨均能直接或间接抑制藻类生长。当气温大于20℃以后,风及其引起的水力扰动成为藻类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弱风条件下,气温基本在30℃左右,经过强降雨刺激后,Chl-a浓度突然升高,最大值接近120μg/L,短时暴雨会造成水体营养盐浓度成倍增加,有效地刺激了藻类生长,而长时间的降雨主要通过稀释效应和水下光强降低抑制藻类生长增殖;在连续大风天气条件下,日均风速大于3.1 m/s时,较大强度的风浪扰动会造成藻类生物量显著下降,7.0 m/s左右的风速后可使Chl-a浓度下降50%。对于类似封闭/半封闭人工水体而言,在营养负荷一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夏季高温时,应根据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采取适宜的措施,改善水力条件,可防止藻类水华暴发。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棉花养分吸收、磷肥利用效率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5年田间微区棉花连作定位试验,以7种施肥措施为样本,于2022年棉花成熟期开展棉田土壤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均能提升棉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各器官氮素平均含量在1.75~40.90 g·kg-1之间,磷素平均含量在1.46~11.28 g·kg-1之间,钾素平均含量在3.11~25.03 g·kg-1之间。综合肥料投入和养分吸收,50%的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最能增强棉株吸氮能力和促进干物质积累,50%的磷肥有机替代对棉株吸磷能力最强且最有利于实现棉花节肥增钾的效果。棉株各器官N:P变化范围为1.20~12.01,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使茎、叶、蕾/铃/壳的N∶P明显降低,棉株生物量、籽棉产量随茎、叶、蕾/铃/壳N∶P的降低而增加,本试验棉花生长更倾向于受N、P共同限制。磷肥利用率随有机替代量的增加从12.54%提升到33.04%,土壤磷素盈余量随有机替代量的增加从28.20 kg·hm<...  相似文献   
997.
为查明3种组织固定液对大菱鲆肝脏石蜡切片质量的影响,筛选效果最佳的固定液。本实验选用波恩氏(Bouin)、戴维森氏(Davidson)和4%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 PFA)3种组织固定液,对大菱鲆的肝脏进行固定,制作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学特征,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细胞完整度和免疫组化阳性率情况。结果发现,3种固定液对大菱鲆肝组织石蜡切片固定效果存在显著差异,Bouin固定液组织H-E染色细胞结构清晰、形态完整,Davidson固定液H-E染色组织溶解、细胞结构不清晰,但能分辨出核质界线,4%多聚甲醛组H-E染色鲜艳,但核质分界不清晰。完整肝细胞比例,4%PFA显著低于Bouin和Davidson固定液(P<0.05),且Bouin和Davidson固定液无显著差异(P>0.05)。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ef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3种固定液存在显著差异,Bouin固定液显著高于4%PFA和...  相似文献   
998.
Glaesserella parasuis (G. parasuis) has been one of the bacteria affecting the large-scale swine industry. Lack of an effective vaccine has limited control of the disease, which has an effect on preval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ross-protection of vaccines, development on subunit vaccines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is study, we firstly cloned the lpxC and gmhA genes from G. parasuis serotype 13 isolates, and expressed and purified their prote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pxC and GmhA can stimulate mice to produce IgG antibodies. Through testing the cytokine levels of interleukin 4 (IL-4), IL-10 and interferon-γ (IFN-γ), it is found that recombinant GmhA, the mixed LpxC and GmhA can stimulate the body to produce Th1 and Th2 immune responses, while recombinant LpxC and inactivated bacteria can only produce Th2 immune responses. On the protection rate for mice, recombinant LpxC, GmhA and the mixture of LpxC and GmhA can provide 50%, 50% and 60% protection for lethal dose of G. parasuis infection, respectively. The partial protection achieved by the recombinant LpxC and GmhA supports their potential as novel vaccine candidate antigens against G. parasuis.  相似文献   
999.
对松浦镜鲤(SP)和德国镜鲤选育系(F4)(DJ)的可量性状及体表鳞片数进行比较,SP与DJ的可量性状与体表鳞被存在差异。SP的体长/体高(2.44±0.15)、头长/眼间距(2.24±0.08)明显小于DJ,体长/头长(3.86±0.20)、头长/吻长(2.99±0.23)明显大于DJ,SP体表的鳞片数明显少于DJ。结果表明,从DJ到SP遗传选育过程中,体型和鳞片的变化已达到了选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00.
摘 要: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 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在虹鳟中得到扩增产物,6个位点扩增出虹鳟和山女鳟清晰的差异条带,另外4个位点在双亲中没有扩增出显著差异条带;(2) 双亲遗传分化显著,虹鳟和山女鳟存在杂交现象,虹鳟和山女鳟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3) 杂交后代与虹鳟和山女鳟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617和0.5965,遗传距离分别为0.7729和0.5168, 表明杂交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 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本研究结果将为虹鳟、山女鳟两种鱼的杂交育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