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18篇
  免费   1027篇
  国内免费   1804篇
林业   1589篇
农学   1721篇
基础科学   1123篇
  2094篇
综合类   7393篇
农作物   1223篇
水产渔业   842篇
畜牧兽医   2804篇
园艺   1089篇
植物保护   871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584篇
  2021年   678篇
  2020年   617篇
  2019年   571篇
  2018年   427篇
  2017年   723篇
  2016年   546篇
  2015年   728篇
  2014年   893篇
  2013年   1086篇
  2012年   1374篇
  2011年   1432篇
  2010年   1437篇
  2009年   1251篇
  2008年   1328篇
  2007年   1248篇
  2006年   1046篇
  2005年   914篇
  2004年   574篇
  2003年   492篇
  2002年   654篇
  2001年   571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猕猴桃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以野生黄肉猕猴桃实生苗为试材,采用大田病圃法对198份黄肉野生猕猴桃实生株系连续4年进行田间溃疡病抗性监测,以明确不同野生猕猴桃实生后代株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差异,并对野生猕猴桃实生株系中60株雌株果实风味进行初步品评。结果表明:猕猴桃实生苗后代对溃疡病的抗性不同。其中,高抗、中抗、耐病、感病和高感株系所占总体比例分别为11.16%、24.75%、29.80%、28.28%和5.56%,初步筛选出12株抗病性较强的雌株株系和10株抗病性较强的雄株株系。结合猕猴桃单果重、果实品质及对溃疡病抗性等方面,筛选出4株优良抗性雌株实生苗为株系13-3-2、13-6-11、13-11-1和13-11-21,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在14.5%以上,风味好,Vc含量均显著高于母本,分别较母本高18.14%、105.3%、65.21%和11.34%。  相似文献   
942.
为研究近20年来山西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演变情况,以1997-2018年山西省审定的175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近20年来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株高呈下降趋势,但中部冬麦区水地审定品种株高过高,有倒伏风险;产量三因素中,穗粒数稳步提升,南部中熟冬麦区品种的穗粒数均高于中部晚熟冬麦区品种,千粒重变化不明显,但“十三五”时期审定的旱地品种千粒重下降明显,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山西省近年来审定品种品质性状没有显著变化,籽粒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均没有显著提高。山西省今后一段时间的育种目标仍然是品质与产量的协同提高,水地品种应在保证穗数和粒重的基础上加强穗粒数的选择,旱地品种应注重穗粒数和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943.
小麦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及品种在成都平原抗病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及审定品种在成都平原对白粉病的抗性表现,2015-2017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104.47°E,31.52°N)和广汉市连山镇(104.18°E,30.59°N)设置病圃,种植42份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材料以及85份小麦审定品种,于2016-2018年乳熟后期调查病害级别、普遍率和严重度。结果表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中,Coker983(Pm5+6)、Wembley(Pm12)、Brigand(Pm16)、南农9918(Pm21)、赤牙糙(Pm24)、NCD7(Pm34)、NCD3(Pm35)、NCD4(Non-Pm1)、复壮30(Pm5e)和Tabasco(Pm46)在两个病圃(2016和2018年)均表现抗白粉病,而Kavkaz(Pm8)、W150(Pm3e)、Hope/8cc(Pm5a)、Timgalen(Pm6)和5P27(Pm30)在两个病圃内均表现感病。85份小麦审定品种中,国豪麦3号、蜀麦375、蜀麦482、杏麦2号、绵阳29号、绵阳33、绵麦228、西科麦5号和良麦4号9个品种连续三年(2016-2018年)在两地均表现抗病,有37个品种三年在两地均表现感病。其余27个含已知抗性基因材料和39个小麦审定品种的抗病性表现则在不同地点和年份并不稳定。  相似文献   
944.
不同供氮形态对旱作水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培试验种植旱作水稻,研究铵态氮(A)、硝态氮(N)和铵态氮加硝化抑制剂(A+DCD)对旱作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在分蘖期和孕穗期,铵态氮和铵态氮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水稻各部位生物量、分蘖数及新完全展开叶的叶面积均较硝态氮处理的高;铵态氮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硝态氮处理的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最低; 铵态氮和铵态氮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水稻体内的钾向叶片中分配比例较高,而硝态氮处理的水稻向茎秆中分配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45.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AFLP标记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双基因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统受一对显性不育基因和一对显性上位抑制基因共同控制,不育单株的基因型为MsMsrfrf和Msmsrfrf。为了在育种过程中高效筛选后代单株基因型,本研究利用一个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合两型系70056AB(Msmsrfrf×msmsrfrf)构建的兄妹交分离群体,采用AFLP技术,在480对AFLP引物中筛选到一个与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P9M14-130。利用P9M14-130引物对70056AB的88个单株进行检测,发现该标记与雄性不育基因间的交换率为1.1%。  相似文献   
946.
水稻根表铁膜对磷的富集作用及其与水稻磷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使铁毒耐性不同的两个基因型水稻根表分别形成有铁膜和无铁膜的根系,研究水稻根表铁膜对磷的富集作用及其与水稻磷吸收的关系。不同基因型水稻根表形成的铁膜厚度存在显著差异,对介质中磷的富集能力也有显著差异。根表形成的铁膜越厚,对介质中磷的富集作用也越大,即根表铁膜数量与铁膜对磷的富集量呈显著正相关。铁膜对磷的富集作用是一个化学过程,吸附可在0.5~1.0 h内达到饱和。根表铁膜明显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表明在淹水降低土壤磷有效性时,水稻根表铁膜富集的磷可作为磷库,保证水稻能正常吸收利用磷。  相似文献   
947.
3种淡水鱼肌肉脂质的组成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拉萨河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为材料,研究了其肌肉中脂质的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10种含量最丰富的脂肪酸分别是饱和脂肪酸16∶0和18∶0;单不饱和和脂肪酸16∶1n-9、18∶1n-9和18∶1n-7;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20∶5n-3,22∶5n-3和22∶6n-3和n-6型多不饱和脂肪酸18∶2n-6和20∶4n-6。结果表明拉萨河鱼类的脂肪酸模型跟深海鱼类相似,而且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48.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周长40 m、网高10 m的HDPE圆形升降式网箱沉降在水下时的缆绳张力。试验采用狄克逊准则,模型大比例尺λ=10和小比例尺λa=λd=2;网箱采用网格形式锚泊系统。试验时前主缆绳水平方向与波流夹角为0°,试验流速为0、5、10和15 cm/s,波浪周期范围1.3~2.2 s,波高范围10~30 cm。在各试验条件下对主缆绳和系框绳以及浮框绳张力进行了测试,以受力最大的缆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缆绳最大张力与波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在纯流作用下,前主缆绳受力最大;在纯波作用下,后侧主缆绳受力最大,最大张力随波高增大呈线性增长趋势,随周期变化的影响较小。②在波流作用下,高流速、低波高、高波周期条件时前主缆绳受力最大;在低流速、高波高、低波周期时后侧主缆绳受力最大;前主缆绳受水流作用影响较大,后侧主缆绳受波浪作用影响较大。③在波流作用下,各缆绳最大张力随波高、流速增大而增大,随周期增大而减小;后侧主缆绳最大张力无量纲量随波陡增大且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49.
潟湖是岛礁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重要环境场,在岛礁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微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功能研究是解析南沙群岛岛礁水域潟湖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组成、流向、能量流动效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实验通过对南沙群岛重点岛礁渚碧礁、美济礁与永暑礁潟湖表层水域中微型浮游动物与生态环境调查,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稀释培养实验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显示,调查水域共发现微型浮游动物20种,总丰度的范围为320~1 460个/L,以无壳纤毛虫丰度最高。无壳纤毛虫在渚碧礁潟湖西部水域(ZB-1)丰度最高,砂壳纤毛虫峰值则出现在永暑礁潟湖中部水域(YS-3),桡足类幼体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美济礁潟湖北部水域(MJ-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个岛礁潟湖中部区域的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较高,溶解氧是影响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对MJ-3站位影响最为突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3个岛礁潟湖水域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22~1.36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范围为0.22~0.60 d-1,微型浮游动物每天约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相似文献   
950.
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亲鱼为材料,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以人工孵化的丰年虫(Eubranchipus vernalis)为仔、稚鱼饵料,通过已知日龄法观察其耳石的微结构,分析其日轮形成特征。结果表明,仔、稚鱼的微耳石和矢耳石一般由1个中心核和1个耳石原基组成,少数存在多个中心核或原基现象,星耳石中心核和原基区分不明显。微耳石和矢耳石中心核直径分别为(37.73±5.34)μm和(39.78±7.11)μm,耳石原基直径分别为(16.29±3.46)μm和(17.09±3.88)μm。矢耳石和星耳石轮纹清晰度、规律性、周期性和完整性不及微耳石;微耳石第1条日轮在仔鱼出膜后第2天形成,以后每天沉积1轮。30日龄稚鱼微耳石轮纹数(N)与日龄(T)的关系符合直线模型,相关关系式为:N=1.0016T-0.8753(R2=0.9961,P<0.01,n=197),线性方程斜率与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微耳石和矢耳石样本中共观察到孵化标记轮和转移标记轮2种,其中孵化标记轮的出现率分别为78.68%和83.33%,转移标记轮的出现率分别为29.95%和48.98%。60尾33日龄稚鱼微耳石的生长轮宽度变化范围0.522~2.244μm,平均为(1.087±0.231)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