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6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林业   64篇
农学   65篇
基础科学   57篇
  155篇
综合类   544篇
农作物   170篇
水产渔业   75篇
畜牧兽医   124篇
园艺   87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敬敏  隋申利  魏珉 《北方园艺》2016,(20):175-177
以种植年限3年的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土柱淋溶法,研究了不同用量和配比的KCl和MgCl_2营养液对土壤盐渍化离子的影响,以期为盐渍化土壤的修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K~+、Mg~(2+)、Cl~-含量提高,Na~+、Ca~(2+)、HCO_3~-的含量降低,土壤中总盐分增高。与原土壤相比,土壤中K~+、Na~+、Ca~(2+)、Mg~(2+)、Cl~-和土壤盐分总量下降,HCO_3~-和SO_4~(2-)较原土壤有所提高。从土壤盐分离子总电荷变化来看,在1∶1型的营养液配方中各处理间差异较小,而在2∶1型营养液配方中,随施钾用量的增加使土壤阳离子的存留量降低。表明次生盐渍化土壤中,平衡及低浓度的施用量可缓解土壤盐渍化,降低养分的淋溶作用,促进离子间平衡。  相似文献   
12.
以12个不同品种的芹菜为试材,对其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叶绿素、维生素C、硝酸盐、纤维素、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芹菜素含量等10个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芹菜在营养品质方面不尽相同,其中"鲍芹"营养成分丰富,维生素C、芹菜素含量极高,适合食用。试验初步明确了各品种芹菜营养成分,为进一步开发芹菜的应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河  吕小红  杜萌  王东阁  刘冰  崔洺霖  隋鑫 《北方水稻》2021,51(1):16-19,43
经3 a的试验研究,探讨了施用畜禽有机肥对辽河三角洲养蟹稻田水土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畜禽有机肥可极显著地增加养蟹稻田耕层土壤的速效氮、磷、钾的供应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最终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产的幅度可达10.6%~14.8%.畜禽有机肥可降低耕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增大田面水体中BOD5、COD的含量,所以...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不同施氮水平下秸秆深埋还田配施菌剂对农田黑土养分与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以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无秸秆还田、秸秆深埋还田配施菌剂为主因素,4个施氮水平(N):0、135、180、225 kg/hm2为副因素,测定农田黑土有机碳、全氮、全磷及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秸秆深埋还田配施菌剂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磷、轻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0.61%~1.55%、2.39%~4.55%、2.85%~45.31%、2.23%~4.08%和46.42%~88.63%,降低了全氮含量,降幅为3.74%~9.55%。在无秸秆还田中,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2.26%~8.77%、1.65%~3.30%、14.09%~25.00%、4.84%~21.88%;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降低幅度为5.26%~8.83%。在秸秆深埋还田配施菌剂条件下,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土壤总碳和全磷含量幅度分别为1.32%~3....  相似文献   
15.
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结合GIS与R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区划,并针对各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或主要生态问题制定相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可被划分为7个生态功能区:①防旱抗旱区;②农业种植区;③牧业发展区;④水源涵养区;⑤防风固沙区;⑥植被保护区;⑦土壤侵蚀控制区。本研究为区域有效开发利用资源,合理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能够显著提高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为了明确其对亚洲玉米螟卵期及幼虫期可持续防控的作用机理,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吸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进行赤眼蜂载菌情况,以及亚洲玉米螟卵和幼虫的寄生、侵染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羽化后能够吸附柞蚕卵表面粘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并将其携带至亚洲玉米螟卵块表面,并吸附于未被赤眼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卵孵化的幼虫体表,实现侵染并致死,幼虫带菌率达60.00%,网室内杀虫生物测定僵虫率达27.00%。本研究表明,载菌赤眼蜂在提高杀虫效率的同时实现害虫可持续防控,该方法为其他载菌天敌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控制试验,采用培养皿叶盘法,研究了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选择、非选择性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非选择性试验中,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在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叶片组织(处理组)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球孢白僵菌玉米叶片(对照组),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5.7%和62.5%,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茎秆组织上的取食率与对照组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 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6.3%和20.6%,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和对照组玉米茎秆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对照组幼虫取食率显著高于处理组,第48 h时在处理组和对照组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3.1%和45.6%,差异极显著。本研究初步表明,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行为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制备了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凝胶颗粒,并使用该颗粒制备了稳定的Pickering高内相乳液。通过粒径和ζ 电位测定、冷冻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外观分析,以流变特性为指标,对SPI凝胶颗粒和Pickering高内相乳液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PI凝胶颗粒的粒径和ζ 电位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当SPI凝胶颗粒pH值为4.0~5.0时,临近SPI等电点,ζ 电位的绝对值最小,此时凝胶颗粒相互聚集,不能成功制备稳定的高内相乳液。在pH值为 9.0时,大豆分离蛋白凝胶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呈凝胶网络状结构。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00%、内相体积分数为78%~82%时,可以制备稳定的Pickering高内相乳液。通过增加内相体积分数,使大豆分离蛋白凝胶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体系分布更加均匀,不易发生聚集,形成更加致密稳定的多孔结构,且具有更强的弹性凝胶乳液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