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81篇
  免费   2115篇
  国内免费   3317篇
林业   2748篇
农学   2594篇
基础科学   1907篇
  3845篇
综合类   15576篇
农作物   2393篇
水产渔业   1461篇
畜牧兽医   4878篇
园艺   2369篇
植物保护   1542篇
  2024年   201篇
  2023年   580篇
  2022年   1542篇
  2021年   1638篇
  2020年   1635篇
  2019年   1553篇
  2018年   1119篇
  2017年   1612篇
  2016年   1209篇
  2015年   1689篇
  2014年   1803篇
  2013年   2166篇
  2012年   2926篇
  2011年   2973篇
  2010年   2835篇
  2009年   2524篇
  2008年   2403篇
  2007年   2223篇
  2006年   1746篇
  2005年   1350篇
  2004年   817篇
  2003年   491篇
  2002年   516篇
  2001年   485篇
  2000年   408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16篇
  1955年   5篇
  1953年   1篇
  19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锌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施锌的增产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不清楚。通过收集87篇文献,基于Meta分析研究了小麦、玉米和水稻等锌肥施用的增产效果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水稻施用锌肥平均增产9.9%,其中水稻和玉米的增产率相似且均显著高于小麦。三类粮食作物锌肥土施增产率为8.2%,增产效果好于喷施,但相同施锌量条件下喷施的增产效果较好。水稻、玉米和小麦锌肥的合适用量范围分别为21~30、21~30和11~20 kg/hm2,锌肥的增产效果为华中地区水稻和小麦好于玉米,东北地区玉米好于水稻和小麦。此外,水稻、玉米和小麦锌肥增产幅度随着年代发生变化,2011年之后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综上所述,施用锌肥能有效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但是其增产效果受作物种类、施用方式、施用量、施用时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锌肥的施用要考虑多种因素条件,应选择合理的施用方式和施用量来提高锌肥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72.
为掌握京郊设施菜地施肥和土壤肥力状况,通过问卷、入户调查、田间访谈和实地取样的方式,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调研发现:京郊设施番茄平均公顷产量为82539 kg,有机肥养分投入量平均折合纯  相似文献   
973.
为解决西瓜生产中存在盲目或过量氮肥施用导致的果实品质下降和氮素利用率低下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基于叶绿素仪测定值(SPAD值)的西瓜全生育期氮素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技术研究,以期为利用SPAD仪建立田间西瓜氮素营养实时诊断技术、开发西瓜精准氮素养分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2021年在甘肃河西灌区的张掖市以‘金城5号’西瓜为材料,设置了0、80、160、240、320、400 kg/hm2 6个氮肥水平,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西瓜关键生育时期不同叶位及叶片不同位置上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西瓜产量、品质指标的相互关系,建立基于SPAD值进行西瓜氮素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的实时氮肥管理(RTNM)模式,并开展RTNM模式的生产性验证。西瓜苗期顶一叶叶尖、伸蔓期顶三叶叶中、膨果期功能叶叶中位置SPAD值与叶片叶绿素、全氮含量相关性最佳,且变异系数小,是较为理想的指示叶或参照叶;通过指示叶SPAD值与西瓜产量、品质指标及施氮量的回归分析,获得西瓜产量超过60000 kg/hm2的SPAD阈值范围为苗期49.1~51.0、...  相似文献   
974.
柿叶片不定芽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柿组培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基础培养基、激素种类及浓度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同时,对叶片的着生节位、切块大小及接种方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ZT浓度对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作用最大,基础培养基次之,但IAA对愈伤组织形成的作用高于ZT和基础培养基;将组培苗顶端前2节位伸展叶片切成4mm×4mm左右的切块正放接种,可以获得最高的再生效率.组培苗切片在MS(1/2N) ZT4.0mg·L-1培养基中直接光照下,分化率可达到76.76%,平均不定芽数为1.26个.  相似文献   
975.
小麦为须根系植物,根系发生发育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局部供应硝态氮对小麦侧根发生发育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可为小麦品种选育,增强小麦吸收硝态氮、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选择4个小麦品种,H10、L14、衡观35和石麦15,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0、94.5、473.5 kg/hm2,研究硝态氮供应对不同品种小麦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进行营养液分根培养试验,两侧设置6个施氮处理:0/0、0/2.5、0/50、2.5/2.5、2.5/50和50/50 mmol/L,研究局部供应硝态氮对小麦侧根发生发育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研究发现,(1)小麦H10和衡观35在473.5 kg/hm2高氮处理下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最大,L14和石麦15相对较小。(2)分根培养条件下,两侧均施50.0 mmol/L硝态氮小麦地上部干重与氮浓度明显高于两侧不施硝态氮处理。2.50 mmol/L处理一侧衡观35根干重和侧根密度高于不施硝态氮一侧,而L14在50.0 mmol/L硝态氮处理一侧根干重较大、侧...  相似文献   
976.
研究不同优化施肥模式对温州蜜柑产量、品质及树体生长的影响,为实现温州蜜柑高产优质提供技术指导。以温州蜜柑田间试验为基础,设置4个处理:FM处理(农户习惯施肥)、OF处理(FM+有机肥)、OPT处理(氮、磷、钾优化+有机肥)、COF处理(OPT+钙、镁)。3种优化施肥模式均可促进温州蜜柑的生长,施用有机肥短期效果不明显,优化氮、磷、钾并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地促进树体后期的生长。优化氮、磷、钾并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再补充钙、镁元素效果最佳,相较于农户习惯施肥,显著提高了春梢各生长指标;叶片SPAD值和矿质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单果重、挂果数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9.69%、8.66%、6.68%、4.74%、11.76%;果实还原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可食率分别显著提高了55.67%、21.45%、8.21%、27.12%、2.48%。综合优化养分管理可以平衡树体养分,激发树体产量潜力并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977.
基于机载LiDAR数据,分析哑变量对林分蓄积量估测精度的影响。以广西高峰林场为研究对象,借助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和96个样地数据,将样地数据按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建模样本和测试样本,采用随机森林模型(RFR)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R)对建模样本与对应的点云特征回归建模,将树种组(针叶林和阔叶林)和龄组分别作为哑变量引入到回归模型。利用测试样本的估测精度评价模型的估测精度,引入树种组哑变量,随机森林模型决定系数R2从0.59提高到0.64,支持向量机模型决定系数R2从0.49提高到0.50。引入龄组哑变量,随机森林模型决定系数R2从0.59提高到0.65,支持向量机模型决定系数R2从0.45提高到0.55。根据模型的建模精度和验证精度结果得出,引入哑变量对蓄积量估测模型的精度提升是相对有效的。龄组哑变量对模型精度提升效果优于树种组哑变量。  相似文献   
978.
为探索不同处理对柬埔寨双瓣茉莉扦插繁殖的影响,以3~4 a生柬埔寨双瓣茉莉植株的当年生枝条为扦插材料,分别探讨了全封闭紧贴覆膜扦插、IBA和NAA的应用、插穗留芽数及留叶片数等对扦插生根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封闭紧贴覆膜方式扦插,能维持湿润的扦插环境,有效减少插穗蒸腾失水,较好保持插穗叶片的叶形及叶色,插穗生根...  相似文献   
979.
南瓜品种类型多样,不同品种南瓜高产栽培技术不同,现就小型南瓜品种棚室高产栽培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80.
2003~2004年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用水平对苇状羊茅鲜草产量的影响,获得优化回归模型为y=3426.86 623.07x1 220.75x3;主效应分析表明,增施氮、钾肥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而增施磷肥的作用很小。经模拟寻优,获得年产鲜草4 864kg/667m2的施肥方案为每667m2施纯N 50kg、纯K2O 55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