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11篇
  免费   2851篇
  国内免费   3444篇
林业   3293篇
农学   2165篇
基础科学   1812篇
  4025篇
综合类   21022篇
农作物   2915篇
水产渔业   1832篇
畜牧兽医   6442篇
园艺   2952篇
植物保护   1748篇
  2024年   275篇
  2023年   813篇
  2022年   1850篇
  2021年   1812篇
  2020年   1722篇
  2019年   1692篇
  2018年   1189篇
  2017年   1961篇
  2016年   1310篇
  2015年   2012篇
  2014年   2242篇
  2013年   2483篇
  2012年   3742篇
  2011年   3638篇
  2010年   3398篇
  2009年   3135篇
  2008年   3185篇
  2007年   2851篇
  2006年   2411篇
  2005年   1900篇
  2004年   1217篇
  2003年   739篇
  2002年   802篇
  2001年   768篇
  2000年   655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7篇
  1956年   1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引发处理是目前简便有效的提升种子发芽率和整齐度的方法,但引发提高水稻劣变种子发芽能力的机理并不清楚。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清水引发和藤茶提取物二氢杨梅素引发2种处理方法与对照的差异蛋白,初步揭示引发提升种子发芽能力的机制。分析双向电泳图谱差异获得2倍以上显著差异蛋白点79个,通过MALDI TOF/TOF MS质谱分析鉴定出74个蛋白,其中2种引发处理与未引发对照相比同步上调或下调的共有蛋白,即引发相关蛋白有57个。分析引发相关蛋白可知,绝大多数的逆境防御蛋白类、能量相关蛋白类以及蛋白质合成和目标类蛋白丰度在引发处理中显著增加,推测引发提高种子发芽率的原因与逆境记忆、能量代谢活动和蛋白质合成能力增强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我国西南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农业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直接从热带种质选育自交系与温带种质自交系杂交,将温、热带种质的优点结合到杂交一代的西南玉米育种新思路,从Suwan-1群体中成功选育了自交系S37(苏37),构建了"温带种质自交系×热带种质自交系"的杂优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西南玉米育种的成功经验,经过研究和发展,又提出将西南玉米育种用种质划分为Reid(瑞德)、Non-Reid(非瑞德)和Tropical(热带)3个类群,其两两组配,可构成"Reid×Non-Reid(浅丘、河谷组配模式)、Reid×Tropical和Non-Reid×Tropical(深丘、山区组配模式)"三角形杂优组配模式。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西南玉米育种中热带种质利用、杂种优势群划分及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93.
中国部分稻种资源的化感控制杂草潜力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人工气候箱结合田间小区试验,从我国部分水稻种质资源中筛选获得了2份具有化感潜力的水稻品种(系),其中我国台湾品种蚁公包幼苗对无芒稗根长影响因子RRL为0.43,其叶片水浸提液对无芒稗和莴苣根长抑制率分别达到45%和85%,在田间对无芒稗茎数和植株鲜质量的控制效果分别为22.0%和26.1%。云南品种地谷幼苗对无芒稗的植株高度影响因子RSH和植株干质量影响因子RPDW分别为0.62和0.58, 叶片水浸提液对无芒稗和莴苣根长抑制率分别达到53%和65%,在田间对无芒稗茎数和植株鲜质量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51.5%和46.1%。 蚁公包对莴苣的控制效果和地谷对无芒稗的控制效果均显著高于美国化感潜力品种PI312777。蚁公包和地谷是我国宝贵的化感潜力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994.
为了建立优良小麦品种遗传转化的高效组织培养体系,以扬麦158和郑麦9023成熟胚为外植体,探讨了Dicamba和2,4-D及KT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Dicamba和2,4-D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为88.7%,最高可达95.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激素诱导的愈伤组织在添加KT的培养基上分化时,再生率存在显著差异。两种基因型小麦用Dicamba诱导的愈伤组织比2,4-D诱导的愈伤组织具有更高的再生率。在分化培养时,培养基中添加5mg·L-1 KT比添加3mg·L-1的分化效果更好,但不同浓度KT对愈伤组织分化的效果因诱导激素的配比和基因型而异。扬麦158的综合指标更优,平均再生率可达20.1%,比郑麦9023高6.6%;采用4mg·L-1 Dicamba进行愈伤组织诱导,配合5mg·L-1KT分化培养更有利于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  相似文献   
995.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 将两个杂交粳稻组合(陵香优18和常优1号)于大田条件下种植,对超高产(产量>12.0 t/hm2)田块的水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栽培(CK, 10.5~11.0 t/hm2)水稻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穗数、每穗粒数显著高于CK,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超高产栽培水稻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高于CK;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比CK快,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预期的穗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平稳,无效分蘖发生少,高峰苗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小;拔节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茎蘖数下降平缓,成穗率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高,尤其是抽穗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均极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996.
在氮、磷、钾肥用量处于最佳施肥量,土壤有效锌含量1.0-1.5 mg/kg试验条件下,水稻增施锌肥后,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产量明显提高,以施硫酸锌22.5 kg/hm^2的处理最高,平均比不施锌处理增产12.7%。不同类型土壤表现一致,但潮土施锌增产幅度明显高于水稻土,且以成穗数增加为主,水稻土处理每穗粒数明显高于潮土处理。通过回归分析,水稻适宜施锌量为21.5-23.0 kg/hm^2,产量可达9 300-9 800 kg/hm^2。水稻土壤有效锌临界值指标1.48 mg/kg。  相似文献   
997.
测定了腺毛千斤拔、宽叶千斤拔、海南千斤拔、球穗千斤拔、大叶千斤拔Ⅰ、大叶千斤拔Ⅱ的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脂肪(EE)、粗灰分(Ash)含量,以探讨其养分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各种养分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而变化,其变化趋势因千斤拔种类而异,但峰值多出现在开花期和结荚期。6种叶片的CP平均含量为18.55%,ADF为38.66%,NDF为47.10%,EE为3.75%,Ash为5.35%。总体来看,千斤拔叶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营养价值的高低和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998.
采用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体系,成功地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转入到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B2菌株中.在显微镜下观察连续转接6代的转化子,结果都可以观察到很强的红色荧光,表明DsRed基因在转化的B2菌株中能稳定遗传.通过PCR验证,也表明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已经转入到尖孢镰刀菌中.对香蕉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B2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9.
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10对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SSR引物,以海南岛68份红毛丹种质为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SSR指纹图谱的构建。结果表明:10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0个等位位点,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93;对68份红毛丹种质做聚类分析,遗传相似系数为0.290~0.664;采用引物?带型组合法构建了68份红毛丹种质的指纹图谱。该结果为今后红毛丹种质鉴定和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抗草潜力不同的水稻品种混合种植对稗草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秀水63(化感指数为0.24,竞争力弱)、PI312777(化感指数为0.61,竞争力强)、国稻1号(化感指数为0.55,竞争力强)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抗草潜力不同的水稻品种混种对稗草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PI312777和国稻1号对稗草萌发抑制作用显著,而秀水63对稗草萌发无抑制作用;秀水63与PI312777或国稻1号混合种植后,稗草的萌发均受到抑制。盆栽和田间试验均表明,在单种情况下,稗草的生物量在PI312777和国稻1号的试验小区均低于秀水63的试验小区。秀水63与PI312777、秀水63与国稻1号混合种植,稗草的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与抗草潜力高的水稻品种(PI312777和国稻1号)混合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秀水63对稗草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