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分别从健康的水稻植株、感染纹枯病植株、根际土壤、秧田水和菌核上分离出能拮抗水稻纹枯病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p.)的细菌菌株。大多数菌株在室内试验中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有的菌株在温室试验中起抑制病害和对植株有保护作用,有的(1/49)具有促进秧苗生长的作用。纹枯病的病斑相对长度与病害发生率密切相关(r~2=0.33,P=0.01),与抑菌圈大小(r~2=0.03)和离体叶片病斑大小(r~2=0.12)无相关,植株干重与病斑相对长度和发病率均无显著相关(r~2=0和0.01)。  相似文献   
12.
广东稻瘟病菌的遗传宗谱与致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不同病圃同一套寄虫主的田间表现及其穗颈瘟分离菌株的遗传宗谱和致病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稻区稻瘟病菌的小种分布类型不同,对品种的致病性也存在差异。将已经过RFLP和PCR技术进行DNA指纹分析,并划分为不同遗传宗谱的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的致病性与其遗传宗谱类型、生理小种类型、寄主及采集地点存在密切的关系:(1)同一遗传宗谱、分离自相同寄主、鉴定出来的生理小种类型又较接近的菌  相似文献   
13.
抑病土的利用是植病生物防治的一个新途径。本文综述了抑病土的概念、特性、机理及其筛选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1988—1993年。用中国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的鉴别品种和鉴定方法,测定450份广东白叶枯病分离菌株在中国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把广东白叶枯病菌系划分为5个致病型。Ⅳ型菌是优势致病型,Ⅴ型菌是在广东首先发观的新致病型。近年来出观频率上升。范围扩大,能使现有推广的抗病品种丧失抗性。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信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叶枯病是中国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1980—1984年作者用广东省稻白叶枯病菌优势菌群Ⅳ群的代表菌株,进行大田人工剪叶接种,重复鉴定了国内外水稻品种资源2012份。接种20天后调查病级,评选出Ⅰ级抗源29份占1.44%,Ⅱ级抗源187份占9.29%,Ⅲ级抗源285份占14.17%,感病(Ⅳ—Ⅵ级)的有1511份占75.1%。对33个重点抗源进行抗性鉴定和经济性状分析,推荐一批单抗、双抗或三抗的抗源给育种者作为抗病育种亲本选配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分子标记在水稻稻瘟病病害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现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寿命短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造成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现时尚未有客观、可靠的技术方法获知育种地区真实的病原菌群体结构及其演化规律,另外,对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基础不十分清楚也是其原因之一。本文概述了近几年来分子标记在稻瘟病病原菌群体结构分析和抗病品种抗病遗传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抗性基因标记技术的发展,并探讨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获得稻瘟病稳定控制的策略及实际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白叶枯病I—V型菌广谱抗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广东水稻品种对不同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46个水稻品种对60个菌株的抗性反应,可以将这些品种区分为Ⅰ、广谱性抗病,Ⅱ、非广谱性抗病及Ⅲ、无抗性等三种类型。Ⅰ类型品种大多数是外引品种及其杂交衍生品种(系)。Ⅱ类型品种中只有少数具有较好的抗性,大多数都是中等抗病与中等感染的。Ⅲ类型品种都是偏于感病的,但丰产性状较好。为育成更多的抗病新品种,我们认为选择具有广谱抗性的品种作为亲本与高产品种进行组配,另外选择1—2个强菌株作为抗源筛选或杂交组合子代的抗性鉴定菌株,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抗白叶枯病Ⅴ型菌基因在杂交稻上的遗传表达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显性抗病基因Xa-3的品种IRBB203和含Xa-7基因的IRBB7、8072-2与不育系珍汕97A、珍汕9723A杂交,其后代表现出不同的遗传特性:IRBB203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均只抗Ⅴ型菌而不抗Ⅳ型菌;8072-2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表现抗Ⅳ型菌而感Ⅴ型菌,与珍汕9723A杂交的F2对Ⅴ型菌的抗感分离比接近9:7,回交F1抗感分离比接近3:1;而IRBB7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为全感,说明不育系对抗病基因的表达有复杂的互作效应,而非简单的胞质效应。  相似文献   
20.
用人工接种方法,从水稻感病品种青二矮和桂朝二号体细胞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后代(R2)中,筛选抗白叶枯病变异株系。测试932个株系,发现12个有抗性变异,其中7个整个株系的植株表现一致抗病,另5个则有抗感分离。在有抗性变异的12个株系中,6个是从含白叶枯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得来的327个无性系中筛选出来的;另6个是从来源于不含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的605个无性系中产生。变异率分别为1.83%和0.99%。经测定 W1和 W78两株系 R2扰病变异植株,在 R3、R4均抗病。它们的抗性与原种及感病对照品种金刚30的抗性达极显著差异,与抗病对照品种 IR26属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