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株Bs-916的抑菌蛋白质Bacisubin的编码基因,并初步解析Bacisubin的抑菌机理,根据该蛋白质的部分序列设计简并引物,获得了编码基因的部分序列,参考基因组数据库克隆了Bacisubin基因全序列。将Bacisubin基因克隆至PET28a(+)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获得His标签融合蛋白质,并利用次甲基蓝-重铬酸钾法初步检测了该融合蛋白质的酶催化活性。克隆获得Bacisubin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共1 161 bp,G+C含量为51.3%,可编码38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与Bs-168菌株的草酸脱羧酶Yvrk蛋白质的氨基酸相似度为87%,与其他多种细菌和真菌的草酸脱羧酶的N端和C端Cupin活性中心区域和Mn2+结合区域高度保守。预测Bacisubin分子量为43 600,等电点为5.18,是较稳定的可溶性草酸脱羧酶,其催化最适pH为6.0左右,最适温度为30℃左右。说明枯草芽孢杆菌Bs-916的抑菌蛋白质Bacisubin为草酸脱羧酶,抑菌作用可能与其降解草酸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22.
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产孢稳定性、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及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采自全国9个省(市)的150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产孢能力及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3次产孢试验中产孢量标准偏差小于10.0的菌株有132个,占总数的88.0%。接种于两优培九(感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7.7,其中98个菌株病情指数大于50;接种于淮稻5号(中等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1.8;接种于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6.1,其中113个菌株病情指数小于25。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偏低,是中度-低度相关;根据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致病力,将供试的150个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致病类型(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抗、抗、感)有53个菌株,占总数35.3%,为优势致病类型。【结论】稻曲病菌产孢性能较稳定,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和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2种互作关系,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强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23.
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采自江苏省姜堰、靖江和常州3个地区的水稻恶苗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原菌对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77株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值在0.020~1.333μg/m L之间,分离到的菌株对咪鲜胺均表现为中抗和高抗,其中中抗菌株18株,占23.38%,高抗菌株59株,占76.62%,说明咪鲜胺高抗菌株已经成为江苏省的恶苗病菌优势群体。氰烯菌酯(JS399-19)对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值在0.012~2.040μg/m L之间,菌株的敏感性频率近似正态分布,EC50均值为(0.684±0.265)μg/m L,建议将此值作为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基线。  相似文献   
24.
江苏省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来源于江苏省徐州市、苏州市、南京市、盐城市和南通市的48个稻区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virens(Cook.)Tak.]的群体遗传多样性,通过Rep-PCR技术,用3对特异性引物BOX、REP和ERIC对48个菌株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以彼此间的带位相似率达90%为界,BOX扩增的谱型被分为4簇,REP的谱型被分为4簇,ERIC的谱型被分为5簇。48个稻曲病菌株接种于感病品种两优培九上,被划分为3个致病力类型,其中弱致病性类型占50%,为优势致病性类型。由于参试菌株遗传多样性值最大(0.55),簇群分类与地理位置显著相关,所以BOX引物较其他两种引物更适合进行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值BOX为0.55,REP为0.44,ERIC为0.42,说明江苏省这5个地区稻曲病菌群体的遗传分化不明显,遗传多样性稳定。江苏省5大稻区48个稻曲病菌的BOX、REP、ERIC簇群分类与地理位置、致病性类型均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5.
26.
2011~2014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4年从江苏省五大水稻种植区采集1 219份水稻稻瘟病标样,分离得到634株单孢菌株,研究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情况。种群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稻瘟病菌共有5群19个生理小种,各水稻栽培区的种群分布差异较大,连云港、徐州和南通稻区,小种类群较为复杂,均出现了5群10个小种,南京、淮安和扬州地区稻瘟病菌种群组成相对简单,其中南京地区出现了4群5个小种,淮安和扬州地区,仅出现3群5个小种和3群4个小种;在分离得到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ZG1种群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毒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对已知抗性基因Pi-k、Pi-ks、Pi-b和Pi-t的毒力频率较高,对Pi-ta、Pi-ta2、Pi-z和Pi-zt的毒力频率较低,说明Pi-ta、Pi-ta2等抗性基因在江苏省水稻育种上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Pi-k、Pi-ks等抗性基因已不适合在江苏省水稻抗病育种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7.
稻曲病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是一种水稻穗部病害,在世界各水稻主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也属于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研究其病原菌致病机制,对找寻防治药物的特异性靶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为稻曲病菌防治药剂研发提供新的靶标。本文综述了稻曲病菌侵染过程、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水稻响应稻曲病菌侵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策略。现有研究表明,稻曲病菌能成功侵染水稻孕穗期雄蕊的花丝引起发病。病原菌可通过抑制多个水稻免疫途径实现成功侵染;还可模仿胚珠受精激活水稻灌浆、糖代谢等途径为稻曲球的形成提供营养物质;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敲除中的成功应用,为稻曲病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稻曲病菌独特的侵染过程和营养利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8.
本研究前期成功分离获得1株对水稻真菌病害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T429,为开发生防菌农药新剂型,利用喷雾干燥法对生防菌 T429发酵液进行处理,以喷雾干燥后产物活菌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影响喷雾干燥产物指标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20℃、进样速度720 mL/h、雾化口径1 mm、雾化压力0.1 MPa、热风流量30 M3/h,可获得产物活菌量达8.61×109 cfu/g。该工艺稳定、可控,为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核心的微生物杀菌剂新剂型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从源于6穗稻曲病穗的48个稻曲球中分离获得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48株,从3个稻曲球的不同部位分离获得稻曲病菌23株。用注射接种法将菌株分别接种到水稻品种两优培九(感病品种)、淮稻5号(中抗品种)和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上,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分化较大,而菌株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力强弱与已知水稻品种对稻曲病菌的感、抗性趋势基本一致。相同孢子量接种水稻,不同分离菌株之间仍有致病力分化,生长速率测定也发现菌株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利用REP PCR (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sequence PCR)技术进行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同穗不同稻曲球分离的菌株中,1号穗分离的4个菌株聚在同一簇群,其余5穗的菌株分别聚在3~5个簇群;同一稻曲球不同部位分离的菌株中,一个稻曲球分离的8个病菌聚在同一簇群,而其余2个稻曲球分离的病菌则分别聚在2~3个簇群。由此推测同一稻穗上不同稻曲球可能是由来源不同的稻曲病菌侵染所形成;而一个稻曲球可以由同一稻曲病菌引起,也存在多个侵染源共同侵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30.
油菜胞质不育类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育机理对有效利用杂种优势,实现三系配套及创造强优势组合具有重要意义。介绍Ogu CMS,Pol CMS,Nap CMS等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综述了线粒体基因组上与CMS性状相关基因的位点或片段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当今学术界有关CMS产生机理的主要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