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8篇
  15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1.
通过添加增效剂、正交试验设计优化PCR反应体系、联合采用多种PCR程序等措施,建立并优化了PCR扩增体系,成功地从高GC青枯菌基因组中扩增出了长度为2 434 bp且GC含量高达70.9%的aac基因。PCR反应体系为20 μL包括5%DMSO、2.5 mmol/L MgCl2、500 μmol/L dNTP、10 pmol/L引物、1.25 U Taq酶、50 ng模板DNA。首先采用热启动PCR:95 ℃5 min,保持80 ℃,加入Taq酶;然后采用二步PCR:5个循环包括变性95 ℃1 min,65 ℃1 min;最后采用降落PCR:30个循环为95 ℃1 min,78 ℃1 min,每个循环降低0.5 ℃,72 ℃3 min;补充10个循环为95 ℃ 1 min,63 ℃1 min,72 ℃3 min;72 ℃10 min。该试验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为研究高GC含量生物的基因功能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琼胶平板稀释纯化法进行了改良,建立了一种新方法—平板稀释画线分离法,既保留了其简单快速,操作方便,易于掌握的优点,又解决了可靠性差的缺点,适用于一些不易直接挑取的体积较小,颜色较淡的真菌孢子,如镰刀菌等,和传统分离方法相比节约了大量时间,适合大量样品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23.
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 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 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 省33 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 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 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鉴定分析。致病种检测结果表明,四川病穗检测到Fusarium asiaticum、F. graminearum、F.avenaceum 和F. meridionale 4 个镰刀菌种,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病穗检测到F. asiaticum 和F. graminearum 2 个种,河南病穗仅检测到F. graminearum 1 个种。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Nivalenol(NIV)是四川和重庆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Deoxynivalenol(DON)是湖北、河南、安徽和江苏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将DON 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DON 和15-AcDON 显示,四川、湖北、江苏镰刀菌毒素以3-AcDON 为主,安徽镰刀菌毒素为3-AcDON 和15-AcDON 两者参半,河南镰刀菌全部产生15-AcDON。结果揭示,F. asiaticum 是四川、重庆、湖北和江苏等赤霉病流行麦区的优势致病种;镰刀菌产生的DON 和NIV 毒素化学型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长江上游的麦区以NIV 为优势化学型,长江中下游麦区以DON 为优势化学型;镰刀菌致病种与DON 毒素的化学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4.
罗文  张昊  许景升  徐进  冯洁 《植物保护》2016,42(2):192-197
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明确中国长江中下游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对2008年从江苏、浙江和湖北3省采集的656株小麦赤霉病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其中558个菌株为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98个菌株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表明中国长江中下游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是亚洲镰刀菌。选择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为研究对象,通过PCR-RFLP的方法对其进行产NX-2毒素菌株的检测。结果没有检测到产NX-2毒素菌株,表明中国长江中下游冬小麦主产区并未出现NX-2毒素群体。本研究旨在了解NX-2毒素群体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分布,为进一步研究麦类赤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演化趋势奠定基础,为麦类赤霉病的防治和毒素污染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吊炕”节能环保,热效率高。针对隰县农村的能源利用实际,探讨了推广省柴节煤炕连炕(吊炕)技术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以及推广该技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6.
上海地区实验用兔线粒体DNA-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取3个品种实验用兔肝组织中的线粒体DNA,并用ApaI等21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消化。分析上海地区实验用兔mtDNA的多态性。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共检出8种不同的限制性单倍型,少数个体出现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几个位点发生偶然突变,但不同兔群的限制性无规律性。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实验用兔群体mtDNA的遗传多样性贫乏,遗传结构单一,提示所研究的兔种可能有共同祖先,或人工饲养繁殖出现血缘杂交现象。  相似文献   
27.
牛场肥水灌溉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牛场肥水灌溉制度下河北省徐水县梁家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amoA 基因克隆文库,利用T-RFLP方法研究了5种施肥处理(CK:不施肥;CF:300 kg N·hm-2,120 kg P2O·hm-2,75 kg K2O·hm-2;T4:105 kg N·hm-2,39 kg P2O5·hm-2;T5:210 kg N·hm-2,78 kg P2O5·hm-2; T11:317 kg N·hm-2,117 kg P2O5·hm-2)下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及氨氧化古菌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演变。氨氧化细菌T-RFLP结果显示,T5 处理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 Shannon-Wiener指数(H')和 Pielou指数(E)均最高, T11处理最低,表明T5处理增加了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T11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基于amoA基因建立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土壤中氨氧化细菌主要属于NitrosospiraNitrosomanas。氨氧化古菌T-RFLP结果显示,T11处理氨氧化古菌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 指数(Ds)和Pielou指数(E)均最高,表明T11处理增加了土壤中氨氧化古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氨氧化古菌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大部分氨氧化古菌amoA序列与 Cluster S 聚为一类,且占主导地位,少数序列为Unclassified-Archaea(未分类古菌)。最大优势菌与来自中国荷斯坦奶牛瘤胃样品的氨氧化古菌Clone属于同种,推测牛场肥水灌溉增加了土壤的氨氧化古菌的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28.
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一直是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控赤霉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对2018年我国主要麦区采集的1 464株赤霉病菌菌株进行多菌灵抗性分子检测。共检测出多菌灵抗性菌株97株,抗性频率为6.63%,同时发现抗性菌株以F167Y突变频率最高,其次为E198Q和F200Y。通过比较不同省份间多菌灵抗性发生频率发现,长江中下游麦区赤霉病菌群体抗性频率明显高于黄淮麦区群体。本研究相比之前研究中的抗性频率大幅度上升,表明在多菌灵的选择压力下,多菌灵抗性种群发展迅速。为防止抗性群体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多菌灵防治赤霉病失效,应采用混配、复配药剂、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29.
利用建立的小鼠微卫星检测方法,对来源于2个单位的近交系BALB/c小鼠和封闭群ICR小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发现A单位BALB/c小鼠发生了遗传污染,有部分小鼠在部分微卫星位点发生了变异,而B单位BALB/c小鼠在所有的检测位点上的结果都与预期的BALB/c小鼠位点一致;对ICR 小鼠分析结果发现A单位ICR小鼠在22个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379,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308,属中度多态,B单位ICR小鼠的平均杂合度为0.287,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227,属低度多态.结果表明微卫星标记可用于检测近交系小鼠的遗传质量,也可用于分析封闭群小鼠的遗传多态性,为一种有潜力的实验动物遗传学检测标记.  相似文献   
30.
选取5种不同树种组成的绿地类型,对其内部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定点实时监测,以研究不同绿地类型在调节局地小气候功能方面差异。结果表明,①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无患子-国槐混交林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雷竹林的降温效果最为显著。②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乐昌含笑-桂花混交林的增湿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雷竹林的增湿效果较为突出,与降温效果差异相比,5种绿地的增湿效果差异相对较小。③夏季不同绿地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不十分明显,只有无患子-国槐混交林的负离子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绿地。④综合相关指数,认为以杉木林为代表的森林型绿地和以无患子-国槐混交林为代表的防护型绿地是夏季对人类较为适宜的绿地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