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2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49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我国主栽抗虫棉品种棉铃病害发生种类和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过的棉花品种和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黄河流域点参试品种及其抗病对照‘中植棉2号’、感病对照‘冀棉11’,共40个品种(品系)进行了铃病发生情况调查。田间铃病的发生以红腐、红粉为主, 分别占45.8%、26.7%;其次是疫病(16.7%) 和黑果病(10.8%)。利用SAS软件将烂铃率进行聚类分析(离差平方和法),可以把供试的40份材料分成3类,第一类为铃病发生较轻类型,铃病发生率为4.6%~10.7%;第二类为铃病发生中等类型,铃病发生率为9.8%~13.6%;第三类为铃病发生较重类型,铃病发生率为17.5%~24.4%。结果表明,陆地棉不同品种之间对铃病的抗性差异显著,棉花育种中应注意选育对铃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42.
为明确河南省棉花区域试验新品种(系)的抗病水平,分析比较了2015―2019年参试的244个品种(系)对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高抗和抗病品种(系)比例均在50%以上;对黄萎病的抗性有待提高,仍以耐黄萎病品种为主;兼抗品种所占的比例较低,枯萎病总体抗性指数(rF)远大于黄萎病总体抗性指数(rV)和总体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常规棉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优于杂交棉,但2类品种(系)的黄萎病抗性差异不大;夏棉对枯萎病的抗性优于春棉,而春棉的rV优于夏棉。  相似文献   
43.
以中棉所49为供试棉花品种,在新疆阿克苏试验基地开展了“棉萎克”滴灌防治黄萎病效果试验,并分析了其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发生初期,“棉萎克”滴灌处理较未处理对照显著降低了病情指数,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50%左右。高剂量“棉萎克”处理(每隔10 d滴灌1次,连续4次,每次667 m2用量150 g)较未处理对照增产籽棉13.5%,对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因此,棉田黄萎病发病初期可用“棉萎克”滴灌防治,尤其适于新疆膜下滴灌棉田,以实现节本增产。  相似文献   
44.
 研究了叶面喷施“猛加力”对棉花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过氧化脂质(MDA)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于棉花黄萎病发病初期喷施新型多功能肥料“猛加力”后7 d内,一级病株和健株体内的POD活性平均提高65.12%和36.31%,以第1 d提高的最多,达75.31%和67.17%;SOD活性平均提高16.64%和40.91%,以第3~5 d提高的最多,达28.81%和57.62%。喷施“猛加力”后7 d内,一级病株和健株体内MDA含量平均降低13.62%和7.99%,可溶性糖含量平均降低16.37%和31.04%。表明“猛加力”能显著调节棉株体内抗氧化系统中重要酶类SOD和POD的活性,这可能是其抑制棉花黄萎病扩展蔓延、缓解危害的重要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45.
内生球毛壳属真菌CEF-082对棉花黄萎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生真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旨在明确棉花内生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CEF-082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作用及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的防治效果。采用圆盘滤膜法、凹玻片法等测定CEF-082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温室采用滤液接种法和基质接种法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棉株内防御基因的表达及黄萎病菌的含量。结果表明,CEF-082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棉花黄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为100%,对分生孢子产量的抑制率为70.5%,试验浓度范围内对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棉苗预接种CEF-082培养滤液或将CEF-082的玉米沙粒培养物接入基质中再种植棉花,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7%和66.88%;这两种处理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没有副作用,且后者对出苗有促进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EF-082代谢产物显著提高了棉花防御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过氧化物酶基因(pod)和多酚氧化酶基因(ppo)以及β-1,3-glucanase基因的表达量,抑制了黄萎病菌在棉株体内的繁殖。棉花内生真菌CEF-082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其作用机理主要有抗生作用和诱导抗性,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通过对菌核型强致病力菌株Vd080产生的800个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致病力测定,筛选得到31株致病力极显著降低的突变体,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性状分析。分子验证结果表明,这些低致病力突变体均为阳性,且有25株的T-DNA为单拷贝插入。与野生型菌株Vd080相比,这25株低致病力突变体菌落形态变异丰富,除了8株与野生型菌株形态一致的菌核型突变体外,还有3株黄色菌丝型,2株白色菌丝型和12株中间型突变体。此外,多数突变体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粗毒素产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各生理指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借助TAIL-PCR技术和VdLs.17的基因组数据库,进一步获得了这25株单拷贝插入低致病力突变体T-DNA的侧翼序列,并从Vd080中成功克隆得到了影响黄萎病菌致病力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47.
新疆阿克苏棉田棉花烂铃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新疆阿克苏地区棉田因病害出现大量的烂铃,棉铃变黑褐、腐烂,开裂后吐絮不畅,呈僵瓣状;成铃和幼铃均受危害,以幼铃居多;在棉株的上、中、下部位均有分布,以中部居多。该病发生率最高达到16.8%,在品种间有显著差异。发病初期开始喷施2种诱抗剂氨基寡糖素和棉萎克,防治效果分别为75.2%和47.5%,籽棉产量分别提高5.5%和20.1%。本研究结果可供当地棉农防治棉花铃病参考。  相似文献   
48.
转基因棉田黄萎病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从1998年开始推广应用转基因抗虫棉,至2007年,转基因抗虫棉的面积已占棉花总面积的69%。其中,黄河、长江流域和新疆棉区转基因抗虫棉的面积分别占98%、70%以上和30%左右。不少研究和报道表明,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红叶茎枯病及早衰发生严重,尤其是黄萎病近年在上述3个棉区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如2003年我国长江、黄淮流域棉区大面积发生危害,损失惨重,一般减产20%~30%,部分棉区严重的减产达60%以上,甚至绝产,年经济损失约12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49.
以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和50%(质量分数,下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设置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3个不同剂量处理,评价其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高剂量处理(每100 kg种子用有效成分400 g)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9%和86.3%,极显著高于2个对照药剂处理,且该制剂对种子萌发、出苗率、苗期长势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
为确定“棉萎克”喷雾加滴灌控制新疆棉田黄萎病的效果,分别在南疆阿拉尔和北疆精河县选用连作30年以上、黄萎病发病中等偏重的地块,连续2年开展相应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棉萎克”于播种后50 d喷施,之后每间隔10 d连续滴灌2次的处理,喷施后10 d时“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40%以上,籽棉产量较对照增加7.0%~9.3%。综合考虑效果和成本认为,在黄萎病发生偏重的新疆棉田,采用“棉萎克”在黄萎病发病初期喷雾1次,10 d后滴灌1次,既可有效控制病害,又可实现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